APP下载

基于国际化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

2016-04-03昝书林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人才

姜 昕, 昝书林

(沈阳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基于国际化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

姜 昕, 昝书林

(沈阳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以国际化发展为背景,介绍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阐述了国际化下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针对会计专业的设计、课程体系以及会计实习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求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综合型会计人才。

会计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设计; 课程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形式开始多元化发展,多种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逐步出现,不但有个体经营的出现,一些企业甚至拥有国外资本的注入,或者已经开始引入国外的管理模式。在这一经济环境下,我国开始模仿国外的教育体系,逐步建设自有的高效会计人才培养,但此时的培养仅限于引入国外的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这也正是处于模仿学习的初期。随着我国加入WTO,更多国际经济往来又一次刺激了会计教育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逐渐成型,并且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教育也逐渐开始形成国际化。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加快了入驻国际资本市场的进度,会计行业更需要熟悉市场发展,以及国际准则,并且拥有熟练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于现在的高效会计培养目标和方法需要有所改进,进行重新定位,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设计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 会计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理论分析

会计是连接不同经济活动的纽带,企业管理层以及投资者等不同角度的利益相关者都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进行解读,并进行分析判断他们的管理经营决策以及投融资决策。但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会计信息的确定计量使得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这给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另外在企业管理者确定最优融资组合时也有所影响。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了可以在本国实现最大收益的同时,在国际活动中吸收更多的国际资本,降低融资风险,各国需要有代表性的语言来整合会计信息,会计国际化便因此顺势而行。

在会计的工作中,会计准则是工作人员进行确认计量的规则标准,也是统一控制资本市场有序发展的准则。而会计国际化则主要表现在会计准则的趋同上。不同国家之间,相同的会计准则使得各国之间的财务报告更具有可比性,适应在国际环境下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在监管方面也具有确定的规范方法。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国内的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层和监管部门等不同角度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国际化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从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在规定上只是保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非直接采用,这也是与我国国情相关的体现。例如在会计准则中可以看到,在公允价值的确定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另外在关联方交易披露以及企业合并方法上的处理也只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趋同性,但根据具体国情有所变化。所以即使国际会计准则被广泛认可,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也只能保证形式上的趋同。而从我国法律法规和经济环境的特定情况下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和理解上也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随着国际化经济环境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在进行会计教育时也逐步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作为其遵守的准则规范。但我国现有的教育理念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以美国为例可以看到,他们所追求的是自由的探索精神,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可以与其他不同领域的所有学科有所联系,文化、艺术以及科学,这些课程的相互结合可以达到对人整体的升华。所以,也就是说国外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1]。反观国内的教育理念研究,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而是简单的将理论的传授和灌输作为教学的目标,忽视了对终身教育的理论培养。因此,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高校的培养理论也需要转向针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持续的自主学习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应侧重于以人为本,将不同的教育学科与会计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国际化的思维渗透到会计教育理念中去。

所以,随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针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应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教育目标中就曾指出:“学校的会计教育目标不在于培养模式单一的专业从业人员,而是使他们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终身受用。”[2]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教育的培养不在于专业知识的训练,而是个人能力的全面启发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曾指出, 对于国际环境下培养开阔的视野和全面的发散性思维,能够有能力参与国际性的实践竞争,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也指出,针对会计及财务人才在本科阶段的培养应该是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在拥有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有能力灵活变通会计、审计以及财务各种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正是新型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 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 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国际经济活动更加密切,但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能够熟练拥有丰富的国内会计从业经验的人却少之又少。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财务人员已达到2 000多万,但有将近1 600万的工作人员从事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有300多万人员从事中层的管理工作,只有40万人从事高层的财务管理工作。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随着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更应该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否则数量的集聚上升与不增反退的质量会导致供求关系上更严重的结构性矛盾。自从经济全球化开始就已经催生了大量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另外国内企业也在不断积极拓宽业务渠道,发展境外业务,会计实务界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教育界的改革发展,对会计国际化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的会计人才必须适应新的市场规则,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也可以有更广阔的市场以及选择的范围。这就要求会计教育也需要及时发展,紧跟市场的走向,切实完成培养新型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任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当前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针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都应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将指导中的指南具体应用到实际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力图培养出不仅掌握基本会计理论,并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能够迅速适应到会计实际业务中的会计人才,这也正是新型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2. 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适应国际化要求。为了促进各国会计教育能够协同发展,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曾发布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准则简要表述了作为国际会计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尤其在基本素质上分别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社会差别有所要求,例如,对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差别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不同事件的发展历史有没有简单的理解认识,对于人类行为的最基本认知是否有自己的个人价值判断,以及对数据的搜集整理评价的基本能力,和正式或非正式的书面以及口头交流的表达能力,等等,这些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我国人才培养在目标制定可以起到指引作用[3]。另外,美国的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只有完善的会计理论结构框架、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熟练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化的企业经济活动中才能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培养目标就是决定通过何种培养方式所能达到理想中的培养结果的目标设想,也就是说通过高校的教育培养之后,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起点,目标具体化的表现就是课程设置中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

但我国高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更重视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我国高校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囊括最全面的知识体系,设计管理、会计、法律以及经济各方面的不同学科,包含可以适用于不同工作单位的人才要求,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这样的政府型人才,公司企业和事务所这样的企业型人才,以及后续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的科研型人才,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出在财经领域方方面面都涉及精通的通用“复合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在设计培养目标的时候只重视了专业工作人员所应具备的所有知识理论,但忽视了在工作后续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分析表达能力,理论的发展和改革也是日新月异的,在一味接受已有理论的情况下,学生们大多丧失了最基本的批判精神,没有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形式多样、快速变化的实际工作中便会被淘汰。另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只是限于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并没有重视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差异下不同的国际视野,因而不具备文化差异的协调能力,不具备最基本的社会素养。在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也只是考察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众多的考试评价体系下,学生也自然只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

(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单一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学四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基础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直至高级会计,再配以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管理,甚至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以及资本运营,等等,可谓是全面发展,但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前后交错重复的知识框架,不仅不能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反而会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混淆。例如在售后回购的业务确认中,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一般都会将其确认为融资业务,不确认商品的销售收入,但教材中将其按照法律形式进行确认,分为销售和采购两个环节进行复式记账,最终反映在财报中,而且业务的发生要遵循内控以及税务的监督,但同一笔业务的各个部分被分置于不同的学科中,不同时期的多门课程无法使学生对一笔业务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学到的只是不同学科下同一业务所需用到的片段。因此,在这些课程的设计培养方案下,学生并不具备可以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进行实际工作。

另外,针对国际化的会计培养,目前国内多所院校开始开设ACCA的课程,以求适应国际化的发展,但学校在针对ACCA的课程设计时只是将知识课程体系与之连接,将课程设计在一般的会计课程基础上辅以ACCA的课程,包括比较会计学、西方会计以及国际会计,等等,并没有设计针对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教学体系,没有真正运用国际会计思维进行课程教学,无法培养全面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而且有些学校在增设ACCA的初期,直接将14门ACCA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所有课程的全球通考。该培养目标对于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从而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4]。

(3) 会计实习流于形式。如果说高校的理论授课教育只是入门的跳板,在财经类的各门学科全面学习过之后,真正连接高校与社会的环节就是实践。实习是一个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学校安排的实习也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实际意义上的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但有调查显示,针对历届应届毕业生做调查问卷,调查表明过半数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与实践脱节,但实习过程又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其所设置的目标。一方面,随着现在高等教育的普及,数量庞大的高校实习生对于学校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学校并不能面面俱到的安排所有学生实习,不能亲自将实习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对于会计财经类的实习岗位,鉴于实习生的流动性大,一般企业考虑到自身的原因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同时企业也不愿招收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从而使之陷入死循环。

另外,从国际化的会计培养角度来看,ACCA的学生在选择实习工作时,多会选择跨国公司或外资机构等有国际性业务的工作,但其实对于国内的政府审计部门以及民间审计等工作对于国际化的人才需求量也是很大的,鉴于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国内工作,这些工作反而更有吸引力,因此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国际化的会计知识,对于国内的相关准则以及法律法规也有一定的要求,甚至需要CPA的审计岗位,对于只有ACCA的学生显然也存在偏差。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对于国际化培养模式下的会计人才社会还需要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

三、 完善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1. 改革高校会计专业,使其适应国际化需求

从宏观方面来看,如果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对于会计工作的分工安排有严格的划分界限,根据不同的工作流程不尽相同,那么相应的会计教育所实施的会计培养模式也是对口式的教育模式。但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岗位之间的界限不再硬性划分,而是有了一定的横向扩张,因此对于不同岗位间的业务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对于高校培养的目标也相应提高了。所以在原本只需要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针对性的适应某一个具体岗位即可的培养模式,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应的改革,因此,在国际化的环境中,需要针对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力求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不同岗位之间的不同要求。

因此,为满足目前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高校需要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修订教育目标,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教育理念的不同直接导致教学的方式不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的侧重于对思维理解的训练,在课堂讨论的互动过程中能启发式的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所能得到的答案会比老师授课式的方式掌握得更牢固。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播,更在于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对于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摒弃早期传统死板的课堂授课模式,以及死记硬背的考察模式,另一方面,在国际化的形式下,需要培养精通国内外会计以及审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会计相关的英语以及财务软件,能适应国内外工作单位的复杂经济环境。因而在教学的培养模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开阔性思维进行发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课堂报告和小组合作等不同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复杂的经济工作环境。

2. 重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在现存的会计教育体系中,所有有关的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税务等课程都是重要的课程,但作为单独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相互融合,因此作为整个企业生产的运营阶段,在课程的学习体系里,可以以会计实务的流程为学习主线,以此展开和会计有关的所有课程。例如,可以将企业的运营过程根据先后顺序分为筹资活动、购货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收款活动以及投资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再根据这样的顺序,将与此有关的课程内容渗入进去,那么关于本业务活动所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会计有关的相关岗位安排和不同的分工所负责的职责,以及每个阶段会计所涉及的具体工作都能通过这种流程图切实的感受到。所有的课程都可以相互融合,比如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前提是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完善体制的同时需要保证高效的执行力度,以及根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所运用的会计分析方法进行决策的制定。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重复,又可以从学科的交叉点出发保证整体学科的完整性,来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5]。

所以,对于会计专业体系的重构意在通过联合不同课程之间的互补,建立一个有关所有学科的新的逻辑关系,运用合并的会计学科培养出能迅速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将现有理论与实务相互联合,有针对性的联系实际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相关学习,培养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而且在目前的课程架构基础上,对于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培养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课上,增加国际课程的选修课,使学生既能够掌握本国会计理论,又可以掌握国际会计理论,使其可以以独特的现代思维以及国际视角面对国际化的市场。

3. 重视会计实习,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都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单向的传授并不利于学生真正能力的掌握,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也并不能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因此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鉴于会计的高校教育都相对滞后于实际实践,因此在校内的课程设计之外可以与实践单位做好沟通,使得在校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工作中的最新动态,也有利于根据实时变化调整教育方案适应社会需求。而且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的接触到工作实践,一方面可以实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真实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成为学术和实践有效结合的国际型实用型人才。

近年来,国家针对学生的实习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提出的项目计划给了大学生实习的工作选择,增加实习经验,但对于庞大的学生群体,如果只是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才提供实习的时间,并不能完全解决实习的问题。由此,可以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的改革,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有时间用于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更大自主权,而且在学校的培养模式中实践的时间也要有所增多,学校可以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在理论学习的空隙可以辅以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的相互结合。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努力建立并发展校企联合的培养机制,每年针对相应的理论学习,安排学生去相应的实践基地见习,不仅对当期所学课程能够及时地理解掌握,连续三年的见习也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对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有更深地认识,以此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的需要。

[1] 张林,宫冰. 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林区教学, 2015(6):23-25.

[2] 王慧璞. 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153-154.

[3] 张鲁雯. 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财会月刊, 2010(6):98-99.

[4] 代玺玲. 高校与ACCA合作模式研究[J]. 沈阳大学学报, 2010,12(4):19-22.

[5] 蓝图. 构建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5(8):361-362.

【责任编辑 刘 洋】

Accounting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iang Xin, Zan Shuli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re introduced. The correlation theor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expound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design, curriculum and other issues and accounting practice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accounting personnel to adapt to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ccoun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2016-07-11

沈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276);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建设课题(120203K)。

姜 昕(1967-),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2095-5464(2016)06-0669-05

G 642; F 23

A

猜你喜欢

会计准则国际化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