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农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

2016-04-03陈彦彦范亚东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规模农产品经营

陈彦彦,范亚东

(1.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思政教研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9)

规模农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

陈彦彦1,2,范亚东1*

(1.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思政教研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9)

生产经营方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以规模农业为主要方向的现代农业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举措之一。基于规模农业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全链条质量跟踪和高效监督的积极意义,结合黑龙江垦区现代化规模农业发展的实践,分析规模农业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现代农业技术、高度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公众健康、环境及质量追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可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效监督。但是,在农业技术研究落后于实践需求、集约化生产和组织化监管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公众健康安全、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与追溯等则会产生潜在危害和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在以转变农业经营观念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和实践中,规模农业发展模式在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将逐步增强。因此,在发展规模农业的背景下,提出以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推进可持续的高度集约化经营、提升生产主体执行标准化能力、把握规模与效率的关系等规避规模农业风险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具体对策。

规模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产品数量安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众多、经营形式分散,质量意识不强,政府监管有限等弊端日益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出现。因此,关于通过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尤其是规模农业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关于我国规模农业的发展,刘凤芹[1]认为规模农业的核心和实质是规模经济问题,即采取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模结构,合理配置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等各种要素进行生产,以取得最佳规模效益。杨国玉和郝秀英[2]通过对陕西省农户经营大户实践的考察和各种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得出我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经营方式是实行农业大户经营的结论。杨建利和邢娇阳[3]提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能够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是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重要前提。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必然走向规模经营。

关于规模农业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华红娟[4]认为较小规模并且分散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无法保障食品安全,改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发展现代规模农业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陆剑[5]和李祥洲[6]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的重点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调整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家庭农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产品质量信用机制、约束机制和监控机制。钟真和孔祥智[7]深入讨论了产业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应从调整当前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模式入手,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和治理措施,重新审视以“规模化”、“一体化”等取代“小规模经营”和“中间商交易模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思路。李凯等[8]、任国元和葛永元[9]、顾莉丽和郭庆海[10]认为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有积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约束、利益驱动、技术和信息服务等诱导与约束机制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主体作用。陶善信和李丽[11]从市场均衡的角度分析认为标准体系的建设应该分级别、分步骤、因地制宜地推进,激励农户生产更安全的农产品。国外研究方面,Hennessy等[12]认为食品产业领导力量在食品安全供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Vetter和Karantininis[13]研究指出,食品市场上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纵向一体化的途径加以解决,而政府多部门的监管往往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纵向一体化。Menard和Klein[14]指出,长期以来,欧美国家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发展方向上更趋于加强紧密协作和一体化。

综上所述,在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研究方面,学者关注较多的是土地、生产主体形式、技术与标准等要素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而对在规模农业整体框架内讨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较少。实践证明,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和建设以规模农业为主要方向的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和关键。然而,规模农业的发展在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存在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利的潜在风险。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规模农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影响意义,结合黑龙江垦区现代化规模农业发展的实践,分析以现代农业技术、高度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为核心的规模农业生产方式在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及加工贮运等环节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探索在发展规模农业的背景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修正的路径,进而为发挥政府行政监管职能,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提供政策借鉴。

1 问题的提出

规模农业是指在土地、劳动力、资金、管理相对集中的基础上,依托统一的农业技术体系进行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有:1)经营主体组织化,形成以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组织化经营格局;2)生产适度规模化,即需要实现土地、劳动力、科技各要素的有效搭配,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3)经营方式产业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等形式,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规模农业”的经营模式不仅仅体现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更体现在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分工与专业化发展。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变的过程中,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各有不同,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的情况。对于劳动力资源稀缺、土地资源较多的国家,大多选择以机械化、生物技术应用等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如美国、加拿大等;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多在生物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机械技术,通过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如荷兰、日本等;也有的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选择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的双重提高的路径,如法国、英国等。上述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共同点是,在由传统上的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规模在不断扩大[15]。

规模农业的发展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率的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以现代农业技术、高度集约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得到了推广、应用和普及,但是在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和加工贮运等环节仍存在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潜在隐患,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危机产生了诸多影响。

黑龙江垦区(下辖113个农牧场,分布在黑龙江省12个市74个市/县)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在60多年的开发建设进程中摸索出了一条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农产品稳定有效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垦区农业在经历了技术起步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向100亿kg商品粮基地迈进与现代科技组装阶段(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目前已进入到深化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阶段。进入本世纪,垦区在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激发生产要素潜能,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规模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促进了科技知识传播与农业技术创新,极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节约了交易成本,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质量跟踪。

2 规模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积极影响

2.1 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削减与控制,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规模农业经营方式为科技知识传播与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了集群便利条件,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应用,改变了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落后的现状,促进了植保机械性能的完善,对施药方法、技术的提升及农药防治效果和利用效率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是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可以极大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从而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

三是利用规模农业中区域化的生产布局,通过相近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和对农户生产经营信誉的有效关注,充分发挥市场与道德的双重约束作用,有效促进诚信体系的重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而这些进步将更有益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水平。

黑龙江垦区“十二五”期间,秸秆还田接近70%,年秸秆还田面积200多万hm2;灌溉水利用率超过50%,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80多万 hm2,占播种面积的67.8%,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0多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5.5%,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比重都位居黑龙江省首位[16]。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垦区农业全程机械化和现代农机管理工作不断深入。2013年末,垦区有大中型拖拉机6.85万台、联合收割机2.84万台、农用飞机47架。农用机械总动力895.3万kW,百亩农机总动力22.51 kW,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百亩农机总动力和综合机械化率位居黑龙江省第一位[16-17]。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绿色健康畜牧养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4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为科技知识传播与农业技术创新应用提供了集群便利。

2.2 高度集约化生产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效监督

数量众多的散户经营给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高度集约化生产为政府实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监管提供了契机。

一是高度集约化生产突出了优势产品的地位,而产品品种的趋向单一在技术环节上更宜于统一关键性技术措施,能够更好的减少病虫害发生所带来的影响,减少化学品的使用,推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

二是通过规模农业的组织形式将众多的散户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效规避了分散经营过程中单个农户的违规行为,这样只需监控好数量有限的组织,利用其设备资料、商标品牌和商誉等专用性资产投资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减少农户生产经营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减少产生诸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通过构建高度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政府监管组织,组织控制散户,组织内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联和风险共担,可以促成组织系统自身的质量安全净化机制,是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既有效果又节约成本的方式。

黑龙江垦区依托成熟、统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包括农机、育苗、浸种、施肥、喷药等的配套服务,以秸秆还田、科学施肥、保护性耕作等积极措施,逐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促进化肥的科学合理使用,达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统一技术体系下的大田作业也有助于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加强农药安全使用与监管、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和植保专业化服务。现代化的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利用先进生产方式和手段,也可以有效监管农药的违规超标使用,预防、控制和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确保产地环境安全和农产品的高产、优质、营养和安全,同时,先进成熟的加工贮藏、运输、保鲜设施、装备与技术,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污染的发生机率。

垦区畜牧业也形成了生产的集约化,如有8个农牧场奶牛存栏超过1万头,有26个农牧场超过5 000头,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率56%,集约化养殖水面面积达到2.47万hm2,与黑龙江省垦区以外的区域相比,比重居黑龙江省首位[16]。高度集约化、专业化的养殖避免或减轻了因过度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所致的面源污染等问题,使得畜禽粪便等污染物排放相对集中,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从而减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利影响。垦区产前、产中、加工、储存及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高度集约化,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效监督。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链条质量跟踪

在传统的农业经营规模下,生产、加工、储运过程都有不同的主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被分割在不同的群体中,对众多的散户进行质量追溯既不现实又成本高昂。而规模农业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简化了生产主体和生产链条,减少了不同主体推卸责任的机会,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质量跟踪。

生产主体的责任意识高于分段经营,降低了监管成本。从农业生产主体视角出发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不仅有利于推广质量追溯系统的应用,更有利于采集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信息,落实生产主体责任,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所赋予的监管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效用。责任主体的明确能有效应对初级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一系列环节中因过量使用、滥用添加剂或违禁化学品等给农产品质量带来潜在的风险。

规模农业经营模式下的产业化经营对标准支撑的需求远远高于小规模经营,经营者的投入更多,违法经营需要承担的法律风险也更大,能够通过标准与经营方式的关联规避规模发展对质量安全带来的风险。

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质量跟踪,垦区有16家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米、面、油、乳、肉、药、薯等十大支柱产业和“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中国驰名商标。九三粮油、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的生产销售网络已搭建成熟、遍布全国。根据对北安管理局从事蔬菜种植及初级加工的大型农业企业的调研,该企业积极发挥对职工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一是严格执行和遵守《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各管理环节均体现出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二是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新理念贯穿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农业标准化战略步骤清晰,实施明确,有效带动了职工专业合作社与农户自觉规范自身的生产经营行为和监督他人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立足全方位、多层次地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生产经营者,确保化肥、农药、农膜、兽药、激素、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正确、科学与合理使用,有效提升了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避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规模农业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风险

3.1 现代农业技术对公众健康安全的潜在危害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有科学、高效的治理手段措施保证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诸环节的有序运行,因此应用科技集成创新,尤其是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为着力点,构建快速、简便、廉价和规模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踪和治理技术体系已是当务之急[18]。我国目前关于质量安全科技支撑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技术研究已落后于实践需求,科研成果和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需要。

就种植环节和产地环境保护来看,随着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的现代农业育种体系已经日趋完善,但在区域性的育种协作网络构建领域还存在缺陷,高产、广适、抗逆的农业新品种严重短缺,无法避免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长期、大量或不合理施用,必然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直接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在全球普遍关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大背景下,黑龙江垦区也在不断建构“以生产安全放心绿色食品为根本宗旨,重点推进以节水、节肥、节药和节能为支撑点,以充分拓展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多元化功能为长远目标,既考虑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又兼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19]。以每千斤粮食化肥施用量对比计算,黑龙江垦区2010年施用量为13.3 kg,为中国平均水平的1/4。而美国的平均值为19.9 kg,英国为35.5 kg,德国为28.3 kg,法国为20.3 kg,日本为48.3 kg,韩国为38.3 kg,远远高于黑龙江垦区[20]。毋庸置疑,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垦区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然而在垦区单位产出的化肥施用量逐年降低的同时,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却在缓慢增加,也就是说垦区的农业生产对化肥施用依赖程度并没有降低。

3.2 高度集约化生产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度集约化生产以优势技术和产品、集中生产和组织化监管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效监督,同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集中生产导致的生产环节及产品污染。集约化生产中家禽的粪便及排泄物已成为“人畜共患”疾病的主要载体;化学农药、兽药、鱼药等化学品及磷等矿物质元素的过量使用,导致农产品中硝酸盐的累积,家畜、禽的饲料受农药污染导致肉蛋奶农药污染,畜禽产品中抗菌素类药物残留直接导致人体细菌的耐药性增加、菌群失调、致畸、致癌等危害。

技术发展的局限带来的土壤污染。当前,对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兽药、化肥等的残留、富集、迁移及消解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控制标准还不健全,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和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导致内生性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较大压力,进而对经常食用问题农产品的消费人群产生危害。

组织化监管中组织内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联关系和风险共担机制构建不完善。各成员相互间利益联结松散,组织系统自身的质量安全净化机制没有形成,潜力挖掘远远不足,对推进规模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影响较大。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规模的国有农场群,黑龙江垦区按照土地集中连片、适合规模种植、过程机械化、措施科学化、产品优质化、绩效高效化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构建了以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等为主体的280万hm2粮食生产核心区;以西瓜、果树、白瓜籽、亚麻、药材、蔬菜等为主体的经济作物优势区;以奶牛、肉牛、生猪为主体的畜产品生产核心区。纵观垦区农业发展建设的布局,高度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特点明显,而这个特点则意味着高度单一化的产业经营体系、高度集中以及区域化的农产品布局和高度单一化的动植物品种结构。高度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经营方式,因其高密度栽培和大群体养殖等特点,极易导致病虫害频发,引起化肥、 农(兽)药、人工激素等农业化学品使用水平超标等问题,也给下游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诸多风险和隐患[21]。

3.3 农业产业化经营局限导致质量追溯的困难

在加工贮运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推动了农产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附加值随之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带来了添加剂含量超标等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粮油等产品生物毒素污染控制技术不成熟,初级农产品中防腐剂、保鲜剂等安全性评价体系欠缺,农产品保险、贮运技术研究不完善。二是尽管现代农业发展已体现出明显的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特点,但由于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加之生产的相对分散,农产品物流配套建设很难实现规模化,还没有实现有效的集中配送、“农超对接”、“农企对接”。三是标识与追踪体系构建不足,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然存在,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不够充分,由市场完成调节和控制的目标还没有实现。

近年来,垦区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构建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带动能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探索实施科学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示范带动能力。垦区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构建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已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8个、省级龙头企业10个。作为国内最大地产大豆加工企业的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年加工大豆能力达到700万t;业内享有盛誉北大荒米业集团年加工水稻能力达到260万t,是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完达山乳业在2015年加工奶粉8.5万t、液态奶146万t、鲜奶192万t;年加工大麦能力达30万t的龙垦麦芽为国内最大的地产大麦加工企业;在国内专业粉市场占有特殊的地位的北大荒丰缘麦业,年加工小麦能力达30万t[17]。可见,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已体现出明显的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特点。尽管上述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拉动农垦经济全面发展,促进职工增收企业增效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速度不快、机制僵化、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从对农垦北安管理局的两家农业龙头企业走访情况看,均存在着生产过程安全性评价体系构建不足、农产品保鲜、贮运技术研究不完善、物流配套建设不够、产品标识和质量跟踪机制欠缺等问题。

4 对规模农业中潜在风险的修正路径

4.1 以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推动技术的优化升级

正确把握和理性认识“规模农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需要对现有的农业经营模式尤其是技术体系进行充分考量与科学评估。

一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推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完善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的现代农业育种体系,理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技术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当侧重于改变农户认知、适应农户种植与养殖习惯、简化生产技术操作流程等重点。

二是发展“规模农业”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前瞻意识和超前思维。推动技术的优化升级,建立有效的区域性育种协作网络,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自身的先进性,减小其局限性与负面作用。

三是将“规模农业”纳入持续、科学发展的轨道。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施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功能的最大化。

4.2 在高度集约化经营中探索规模农业发展的积极路径

在推进“规模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发展政策为引领的前提下,一是根据资源环境禀赋和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加快确立和推进符合我国国情及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可持续的规模农业新模式,全面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将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结合。

二是科学评估和积极应对“规模农业”发展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可能形成的潜在风险。坚持防治并举,坚持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并行,有效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措施和手段,把可能产生的生态安全、环境污染以及风险控制减小到最低限度,为规模农业的发展寻求可持续、科学、全面的积极路径。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充分利用和发挥“规模农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积极成分和有益元素,对传统农业中环境友好的思想精髓及优势进行认真发掘、汲取、继承和发扬。

四是为组织内的利益关联和风险共担机制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平等自愿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建立健全股份合作、订单合同、价格保护、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风险共担模式,稳定农产品价格,构建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4.3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在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下,生产主体承受规模成本的能力得以提升,为更好地实现农业标准化提供了可能,进而实现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全程控制。

一是从技术层面提高农业生产的层次和水平。完善农产品保鲜、贮运技术研究,促进“规模农业”的有序推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大对农业标准化项目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财政支持、扶持力度。解决生产相对分散、农产品物流配套建设规模化不足等问题,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检测体系,推进和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成效。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机制。构建农产品标准化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农产品安全信息全程追踪,明确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解决农业标准化生产者的销售利益驱动问题。

四是增强农产品的“可识别性”和“三品一标”推广,加强可识别性体系建设。就可识别性体系建设而言,规模经营者与散户生产相比较,既具有收益增值的内在愿景,也可降低可识别体系建设的成本。

4.4 “规模农业”中的“规模”要适度

在我国土地资源区域性分布不均衡的客观条件下,整齐划一地实施规模化经营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适度规模最有效率的结论,如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度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化[22]。有学者基于对浙江省1986-1999年典型农户调查,深入分析了在不同规模条件下的农用地产出的经济效益,结果发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规律是随规模扩大先下降然后逐步上升(带有“U”型变化特征),即在大多数年份,经营规模0.07-0.20 hm2的农户的农用地产出效益最好,0.27-0.67 hm2的人均纯收入较低,而超过0.67 hm2的农户农用地产出效益又会上升,即可获得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23]。

探索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机结合与双赢,既不能为了保护农产品质量而放弃发展,也不能为了短期的发展而牺牲和放弃农产品质量,究竟经营什么样的规模才是合适的?因此,处理规模适度与效率的关系应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技术、组织角度充分考量要素比例、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同时考虑分工、资源配置和组织问题的科学的农业生产组织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具体的约束环境及其动态趋势分析,构建规模农业中“规模”的“适度”均衡状态。

5 结论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百姓热点关注、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也逐步升级,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实现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明确趋势,拘泥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广大消费群体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需求。

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率的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在我国尚属初步推进阶段,所占比例很小且这种模式的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很多潜在风险,但是,以现代农业技术、高度集约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特点的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在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方面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不断优化升级,在以转变农业经营观念、确立利益关联和风险共担机制等为主导的规模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和实践中,逐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度规模经营,规模农业模式在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将逐步增强。

[1] 刘凤芹. 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 以东北农村为例[J]. 管理世界, 2006(9): 71-79.

Liu F Q. The research of the condition and effect of agricultural land scale management[J]. Management World, 2006(9): 7l-79.

[2] 杨国玉,郝秀英.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思考[J]. 经济问题, 2005(12): 42-45.

Yang G Y, Hao X Y.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scale management[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05(12): 42-45.

[3] 杨建利, 邢娇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4): 613-620.

Yang J L, Xing J Y.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4): 613-620.

[4] 华红娟.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对农户食品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葡萄主产区的调查[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Hua H J.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farmers’ food safety production behavior influenced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modes[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5] 陆剑.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 宏观质量研究, 2014, 2(4): 100-106.

Lu J.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mechanism for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in body[J]. Journal of Macro-Quality Research, 2014, 2(4): 100-106.

[6] 李祥洲. 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关系的思考[J]. 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6(4): 3-8.

Li X Z. The thinking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en relationships[J].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o-Products, 2016(4): 3-8.

[7] 钟真, 孔祥智. 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来自奶业的例证[J]. 管理世界, 2012(1): 79-92.

Zhong Z, Kong X Z.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l for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the examples of dairy industry[J]. Management World, 2012(1): 79-92.

[8] 李凯, 周洁红, 陈潇. 集体行动困境下的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4): 70-77.

Li K, Zhou J H, Chen X. 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 under the cooperative control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15(4): 70-77.

[9] 任国元, 葛永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9): 61-64.

Ren G Y, Ge Y Y. The analysis on function mechanism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8(9): 61-64.

[10] 顾莉丽, 郭庆海. 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基于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的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 2015(8): 100-105.

Gu L L, Guo Q H. The analysis on func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farmer cooperatives in the process of safety management[J].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2015(8): 100-105.

[11] 陶善信, 李丽.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农户生产行为的规制效果分析——基于市场均衡的视角[J]. 农村经济, 2016(2): 8-13.

Tao S X, Li L. The analysis o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standards for the regulation effect of peasant household’s production behavior—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equilibrium[J]. Rural Economy, 2016(2): 8-13.

[12] Hennessy D A, Rosen J, Miranowski J A. Leadership and provision of safe food[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83(4): 862-874.

[13] Vetter H, Karantininis K. Moral hazard,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public monitoring in credence good[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29(2): 271-279.

[14] Menard C, Klein P G. Organizational issues in the agro-food sector toward a comparative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86(3): 750-755.

[15] 张士云, 江激宇, 栾敬东, 等. 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1): 101-109.

Zhang S Y, Jiang J Y, Luan J D, et al. The analysis and inspiration of scale 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cess of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1): 101-109

[16] 黑龙江农垦总局. 2013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hljnk.gov.cn/tjsj/697.jhtml.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Land Reclamation Bureau.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Land Reclamation Bureau in 2013[EB/OL]. http:// www.hljnk.gov.cn/tjsj/697.jhtml.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黑龙江垦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十二五”建设规划(2011-2015)[EB/OL]. http://www.moa.gov.cn/ ztzl/xdnysfq/fzgh/201301/t20130118_3202727.html.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2th Five-Year” plan of the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Land Reclamation Bureau (2011-2015) [EB/OL]. http://www.moa.gov.cn/ztzl/ xdnysfq/fzgh/201301/t20130118-3202727.html.

[18] 章力建. 科技集成创新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战略需求[J]. 中国农业信息, 2013(17): 9-12.

Zhang L J.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J].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2013(17): 9-12.

[19] 邹积慧. 论发展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3): 26-33.

Zou J H. Developing large-scale modern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reclamation are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1(3): 26-33.

[20] 王洪波. 从化肥施用量看黑龙江垦区绿色农业发展[J]. 农场经济管理, 2013(8): 54-56.

Wang H B.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agriculture based on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mount in Heilongjiang reclamation area[J]. Farm Economic Management, 2013(8): 54-56.

[21] 杨曙辉, 宋天庆, 欧阳作富, 等. 我国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特点、症结及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3): 293-297.

Yang S H, Song T Q, Ouyang Z F, et al. Issues of agro-food quality and security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cruxes and countermeasure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3): 293-297.

[22] 郭斌. 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的合理确定: 一个文献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6): 83-90.

Guo B. Determination of moderate scale of cultivated land from household perspective: A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 13(6): 83-90.

[23] 张忠根, 史清华. 农地生产率变化及不同规模农户农地生产率比较研究——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农地经营状况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1(1): 67-73.

Zhang Z G, Shi Q H. The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and the compare of different scale farmers’ farmland productivity[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1(1): 67-73.

(责任编辑:童成立)

Effects of scale agriculture on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A case study of Heilongjiang reclamation area

CHEN Yan-yan1,2, FAN Ya-dong1
(1.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China;
2.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China)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key measure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Based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level of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racking and supervising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der scale agriculture, and comb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modernization and scale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reclamation are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otential risks resul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 agriculture. Results show that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ighly intensive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s on public health,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trace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owever, lagg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research, imperfect intensive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gulation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public health,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he trace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cale agriculture model will gradually take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during the route sele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 China.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vide the following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of avoiding the risk of the scale agriculture and ensuring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including to perfect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ystem, to promote sustainable intensive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performing standardization ability of the main production body, and to harmonize production scale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scale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FAN Ya-dong, E-mail: fanyadong@neau.edu.cn

F325. 2

A

1000-0275(2016)06-1076-08

10.13872/j.1000-0275.2016.0115

陈彦彦, 范亚东. 规模农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以黑龙江垦区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6): 1076-1083.

Chen Y Y, Fan Y D. Effects of scale agriculture on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A case study of Heilongjiang reclamation are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6): 1076-1083.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FXE08)。

陈彦彦(1970-),女,山东沂水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政策与法制研究,E-mail: chenyanyan@byau.edu.cn;通讯作者:

范亚东(196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 fanyadong@neau.edu.cn。

2016-07-13,接受日期:2016-10-09

Foundation item: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Program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16FXE08).

Received 13 July, 2016;Accepted 9 October, 2016

猜你喜欢

规模农产品经营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规模之殇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