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6-04-03苏朝凤
苏朝凤 王 艺
文言文教学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苏朝凤王艺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僵局,文言文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课堂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文字学、训诂学等知识,深入挖掘文言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扩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面,完善文言文考评制度。
文言文教学原因对策
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学习文言文是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学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近年来文言文在考试中的比例也在增大,文言文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与整个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和教师都乐在其中,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尽管师生都明白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文言文的教和学上也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仍然收效甚微。笔者总结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第一,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缺乏对话交流。教师总以为学生不懂,总想着把所有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不顾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整堂课中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听,整节课就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师生之间缺乏对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协调。第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许多教师采用串讲法来讲授文言文,无论难易,都一字一句地讲解翻译,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低下。第三,注重应用型知识的讲授,缺乏挖掘文言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讲解考试的内容,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等等,却缺少对文言文的品味,很少深入探析文言文所隐藏的深层内涵。许多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抵触心理,学习成绩也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为师生难以突破的“窘境”。第四,许多教师认为考试考的知识点就讲,不考的知识点就不讲,学生也就不学,因此学生对课外文言文感到无所适从。师生都对文言文存在恐惧,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
二.原因分析
文言文教学与教师、学生、考评制度这三者的关系尤其密切,以上文言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方面:1.教师对文言文的理解不深,缺乏文学素养。经调查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刻,文化底蕴不足,例如讲解词义的演变时照本宣科,没有解释词义为什么这样演变。许多教师的教学内容参考教参,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刻,这也是教学课堂僵化呆板的一个原因。2.教师没有很好地衡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水平。教师以为自己漏讲一字一句学生都会不理解,其实,大多数学生对于基础性的知识还是能够把握,教师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学情,所以就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对已知的知识提不起太大兴趣。3.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串讲法,整节课几乎都是教师对知识进行梳理,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师生没有对话,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学生方面:1.由于时代相隔久远,现在的学生对古人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等都感到非常陌生,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非常困难。又因为文言文本身比较枯燥乏味,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而现在都是用白话文,文言文几乎无用武之地,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没什么用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不高。2.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以人教版为例,必修一到必修五均有一个单元是文言文,这对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压力较大,容易产生疲倦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考评方面:考试侧重于考察课本上的知识,这也是导致学生平时不积极主动学习,考前死记硬背的结果。课内外文言文考察的一般都是固定的题型,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等,受此影响,师生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知识的实用性,而对文言文的人文性方面关注较少。
针对以上教师、学生、考评方面的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对策,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三.对策研究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的学习精神
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成绩才会有所提升。鉴于此,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读一个文言文的故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可以为下次的作文积累素材。其次,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将讲授法和朗诵法,小组合作法,表演法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来学习。例如模仿古人的授课方式,用教古人的口吻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偶尔还可以客串一下古人的角色,采用表演的形式来丰富课堂。如在上到《鸿门宴》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项羽、沛公这个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还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例如吟诵,将某些文言文片段以吟诵的方式来进行,如在讲到《赤壁赋》中的“依歌而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就可以采用吟诵的方式,让学生在吟诵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又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乐教的效果,这样整堂语文课就韵味十足了。
2.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文字学、训诂学等知识
许多教师自己也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不足。现在学生之所以觉得文言文的字、词很枯燥,是因为许多字、词的意思在今天已经不用了,所以学生不能理解字词在古代的意思。如果教师能够将字词的发展演变与字、词教学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不会觉得古代的字词都是晦涩难懂的了。教师不仅要了解字词的演变,还要了解为什么会这样演变,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在讲授《逍遥游》“行比一乡,德合一君”中“行”的意思时,可能学生不太能理解“行”是“品行”的意思,那教师就需要把“行”的本义和引申义做一个梳理,“行”的本义是道路,由道路引申为走路,走路涉及到方向性的问题,于是引申为运行,由运行引申到执行,执行某件事涉及到行为、品行,这样学生就对这个字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有了知识作支撑,理解“行”字在文中的意思就容易多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文言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提高思辨能力[1]。而要做到以上这些,教师就必须对文字学,训诂学知识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3.挖掘文言文背后的深刻内涵,让文言文课堂更有意蕴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许多教师受考试的影响,在教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讲解古文字词的运用、翻译,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方面的教学,对人文性的关注不够。例如缺少对文言文的审美赏析,对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较少。胡虹丽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以文化为本位的教学,她强调要感知文本文化的内涵[2]。学生之所以很难理解文言文也是因为对古代的文化认识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能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带领学生探索文言文所体现的深层意蕴,那么就能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文言文,不至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是千篇一律的“字词的记忆--翻译--背诵”这无聊的三部曲。同时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例如在上《鞌之战》“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时就可以讲解古代人们坐车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古人坐车是以左为尊,所以尊贵的人坐在车的左边,车夫坐在中间驾驭,在车的右边的人被称为车右,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警卫,所以郑丘缓为车右主要是负责警戒。除了补充坐车时的左右关系这个知识点之外,还要补充左右在其他方面的关系,在某些方面是以右为尊的,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相如做了上卿,位置比廉颇高贵,所以在廉颇的右边。从文言文中挖掘字里行间的亮点,探求文本的内涵,丰富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是人文性的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更要践行这种理念。毕竟,选进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几千年的筛选而流传下来的,这对学生文化精神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要从深度和广度来把握,而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考试的内容。文言文教学要深入浅出,而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对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专业知识熟悉。
4.对文言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有迹可循,分类记忆
为什么教师自己讲解文言文字词也会感到很吃力?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也没有系统化地去理解知识点,上一篇文言文就只教这一篇文言文的知识,没有将之前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没有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教师不仅要知道文言文字词的演变,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还要知道某个字在某篇课文的用法和意义。《标准》中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们要对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分类整理,每一个用法和意义都要配上相关的例子,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某教师在上《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学生提出该如何理解“何以知之”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时,该教师就可以把初、高中阶段学习过的“以”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分析归纳,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有条有理,如鱼得水。又如在上《核舟记》时,“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比”字是“并排,并列,靠近”的意思,但教师只要联系之前学过的“比翼双飞”等中“比”字的意思,那么学生就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在《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美人”是指什么?这时就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离骚》中“美人”的意思,将苏轼的情感和屈原的情感进行对比,就知道“美人”是指什么了,也能更好地理解当时苏轼的情怀。
5.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来表达情感
文言文的考察涉及到课外文言文,要想学好文言文,仅仅靠书本上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应当多看课外文言文。因此,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有趣的文言文书目,例如可以推荐高中学生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的文言文故事短小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积累了文言文知识,也丰富了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其次,还可以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来写随笔、日记,在现代,用文言文来表达情感还是相当有趣的,教师自身也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用文言文写的随笔,以点带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环境。
6.采用多种方法减少古代与现在的隔阂,增进文言文和现实的联系
由于时代相隔久远,学生对文言文感到非常陌生,理解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总会显得很僵硬,呆板,读起来极其别扭。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生活中找到相关原型或者联系,从生活中找到文言文的相关对照,拉近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例如在上到《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组织编排表演,生动形象地再现当时荆轲刺秦王的扣人心弦的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荆轲忠诚勇敢的赤子之心,同时,让学生联系起我们现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便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顺畅容易。当然,在增进文言文与现实的联系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文言文的历史性与独特性,又要不失其实地赋予文言文现实意蕴。
7.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注重考查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因此在考评方面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本的死记硬背,应当注重文化内涵和知识点灵活运用的考察,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并且,应注重人文性的考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古文对学生的成长,语文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如在考察《逍遥游》这篇课文时,除了考察一些字、词、句的运用之外,还应该侧重于考察文中关于“鹏”的远大理想的理解,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庄子的思想,为高中生志存高远、胸怀抱负奠定基础。考评制度对文言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引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所以,完善考评制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善文言文的现状,重新给文言文注入新活力。
四.结束语
文言文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加强文化素养,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学生要主动学习知识,乐于探索,学会归纳整理,强化记忆,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多种感官来学习文言文。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进一步调整考评结构,以更合理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多管齐下,相信文言文教学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熠熠生辉!
[1]蔡梦麒.浅谈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 41.
[2]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本位”及其实施策略 [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37-40.
(作者介绍:苏朝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及地方民俗文化;王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民组织及农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