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外译——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先锋”文学
2016-04-03魏泓
魏 泓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院, 北京 100089;
2.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传记文学外译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先锋”文学
魏泓1,2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院, 北京100089;
2.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分析了传记文学走出去的“先锋”特性及 “先锋”作用,认为传记文学外译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历史与民族特点、传播中国人物与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世界人性、促进整个人类的文化繁荣。
关键词:传记文学; 先锋; 外译; 中国文化走出去
作为文学和文化范畴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中国传记文学历史源远流长,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度的审美价值。中国传记文学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符码,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不言而喻,文学是“人学”,而传记文学应是人学中的人学。如果说文学在文化走出去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传记文学应在文学走出去中拥有“先锋”地位。然而,目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数量远不如外国文学引进来的数量,而对于传记文学来说更是如此。中国曾从国外译介了大量的传记文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走出国门的传记文学却寥若晨星。在大力倡导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同时,更应大力弘扬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传记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代言者,其外译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话的重要渠道。
一、 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与传记文学“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惠及世界人民,正如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的那样:“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传统将成为全球共同拥有的遗产,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所有物”[1]。目前,中国文化输出远不如文化输入,世界对中国文化不太了解、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积极主动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的合作与竞争显得极为重要。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5年,国家正式提出“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2006 年,文化部制定了《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既是文学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文学又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一种富有独特价值的载体,是一种文化显现的符号[2]。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学的传播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标志之一,通过文学传播让世界认识、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传统、生活方式等显得特别重要,这不仅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更是符合人类和平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让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了解与尊重、对话与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学与文化互荣共生。文学翻译是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具有强国兴邦的作用,而传记文学外译更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传记文学,魅力四射。她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是独一无二的”[3]。传记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知识品位,丰富历史与文学知识,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等,而传记文学外译更会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历史性与民族性,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精神。近年来,中国文化加快速度走向世界,中国文学正在悄然融入世界文学的广阔天地,正在争取从世界文学边缘走向中心,而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类——传记文学,却少被问津。让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就是让中国历史走出去,让中国人物走出去,让中国精神走出去,不仅让世界各地的人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更会有助于世界各国的文化繁荣与共同发展。
二、 传记文学走出去之“先锋”性质
传记文学是一个在东西方文学中均有着悠久历史的文类,也是现当代文学中最受关注的文类之一[4]1。“传记文学”这一名称始于胡适,他于1914年首先使用这个名称,在这之前一般称之为“传”或“传记”。什么是传记文学呢?《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1312页“传记文学”条:“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 这个概念比较宽泛,认为“传记文学”是指“文学性较强的”各种传记作品。陈兰村认为: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经历及性格的一个文类[5]。本文所使用的“传记文学”术语是宽泛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艺术性、文学性、真实性、历史性、科学性都很强的文学作品。
1. 真实性文化符码
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嫁接产生的宁馨儿[6]4,传记文学首先必须具备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6]5。对于传记文学而言,真实性一定是第一位的,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它必须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传记主人公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真实可靠,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屈原、张衡、武则天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不是凭空虚构的。虽然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是作者通过想象与虚构创作出来的,但它是一种“艺术真实”,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当时的实际情况。
作为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之一,传记文学的真实性是它与其他文学种类最大的区别。“与纯文学相比较,传记文学作品展现的大千世界是一个更真切,更实在,甚至可以在自己身前身后直接触摸到的世界”[7]。中国传记文学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传记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文本,而是被编入了多重文化符码。中国传记文学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真实性文化符码,记载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物,它的外译与传播必能让全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2. 感染性与普世性
传记文学具有传记与文学的双重视野特征。它主要是写人,以事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刻画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完整而全面的人物形象。传记文学具有非虚构文学中相对真实的特点,但它不等于史籍,而是富有文学的感染力。“真实是传记的生命”[8]27,但“真实具有相对性”[8]29。传记文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需具有充分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传记文学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富于艺术感染力。
传记文学富于普世的诗性功能与审美功能,鲁迅称“历史与文学有机统一”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传记文学具有普世性经典内容。“人文学科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核心的‘传记’汇聚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文学科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9]。传记文学含有多彩的社会内容与丰富的情感诉求,它是触及灵魂的对人生人性的感悟与思考,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普适性。虽然传记文学文本情节有别、风格各异,但其所表达的人性、人情是相通的。传记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的共通性。文学是文化载体,虽然中西文学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学观念、审美意识,但是仍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中国优秀人物是属于全人类的,其伟大精神是世界精神宝库的一部分。
三、 传记文学走出去之“先锋”作用
“传记文学”这一体裁特性使传记文学走出去具有先锋作用。传记文学外译会展现出最炫的中国文化风采,有助于外国读者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形象,感悟博大的中国精神,更有助于塑造人类的审美理想、凸显人性光芒、弘扬世界人文精神。
1. 展现中国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传记文学述往事、思来者,往往出于缅怀英雄、纪念前辈、思考人生而作,因而“传记文学较之一般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有着更高的历史价值、史料价值”[6]6。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历史传统的民族。中国史学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完善的制度、杰出的业绩、精善的理论都会在传记文学中有所显现。中国传记文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往往史传合一,讲究真实性与历史性,它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
“作为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之一,传记文学的真实性是它与其他文学种类最大的区别。传记文学承载历史,再现历史”[4]3。传记文学同历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优秀传记作家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研究功底。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既有历史特征,又有文学特征。传记文学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它是历史与文学相融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从历史出发来对有影响的人物进行文学化的挖掘,对人类生存状态、生存意义进行思索与记录。人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以人为主的传记总是和一定的历史环境相联系,展现出所属时代与所属社会的一些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社会与时代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与时代局限性。个人的历程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是紧密结合的。传记文学能让读者深入了解历史,认识特定历史舞台上的特定人物。中国传记文学反映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传记文学总是根植于本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紧密贴近现实,与民族性水乳交融。“传记文学具有民族性,无论东西方的传记文学,其精神上都深深刻下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传主作为其本民族的一分子,其生平经历、人生阅历都具有无限的代表性,来反映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的社会状况与人民生活”[10]。中国传记文学中的民族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观念与思想,如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等所体现的民族性充分反映出中国精神与中国形象。中国传记文学中的民族性包括传授生产经验、教导纲常规范、推崇天人合一,反映出以“和”为贵、注重“仁义礼智信”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传记文学以其历史性、民族性、真实性、文学性来影响读者、影响社会。
2. 传播中国人物,塑造中国形象
传记文学真实生动地再现历史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整个世界历史的精华,就是伟人的历史”[11]。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往往把自己的理想人物作为榜样记录下来,描述其动人形象、丰功伟绩、精神风采,弘扬这些人物,从而有助于塑造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记文学关注对象就是作为生命主体的立体鲜活的人,深入人性世界、展现人的魅力与人性特质;它是以文学的手法来再现真实人物生平事迹与性格风采,对其生活与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样式。传记文学往往对传主的个性与心理进行细致入微、浑然一体、引人入胜的刻画,描述其外貌、姿态、神情、语言、教养、经历、心理等,以求全面性、彻底性、真实性地展现出本土历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传主。
中国传记文学刻画真实的优秀人物形象,其人物从历史名人到市井民众,包括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等。传记文学中很多人物具有重大建树,其影响深远、历久不衰。如,通过阅读《孔子》《孙中山》《朱元璋传》《苏东坡传》《林则徐》《刘胡兰小传》《董存瑞》《白求恩大夫》《雷锋传》等传记,读者可以了解优秀人物的奋斗史、心灵史,感悟他们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传记文学作品总是深深根植于传主所在时代所关注的问题。优秀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不仅在于才智方面,更在于道德品质方面。中国传记文学中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优秀人物,闪耀着感人至深、灿烂夺目的人性光辉。
进行传记文学外译可以向全世界传播真实的中国人物形象。传记中所记载的优秀人物是属于全人类的,值得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景仰与效仿。传记里面的人物彰显照耀世界的神圣之光、启迪人类的智慧之光,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永恒意义的魅力,历久弥新,与时代共存、与日月同辉。记载优秀人物的中国传记文学具有强烈而深远的精神渗透力与感召力,它可以通过翻译与传播进行广泛辐射,让至善至真、至诚至信、至大至刚的中国人物走向世界,让外国读者获得感染与启迪,从而惠及到整个人类的灵魂熏陶与精神发展。现阶段,西方人对中国知之有限,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认识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甚至还怀着某种偏见与误解。通过传记文学外译,让外国读者在读中国传记中了解中国,加深对中国人的认识铸造真正的中国人形象。
3. 传播中国精神,弘扬世界人性
传记文学以自身独有的特色来追溯历史、影响社会,使读者从优秀人物的经历中感悟人生,获得启迪、激励。传记文学把本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真实形象和丰功伟绩雕刻在自己民族的画廊上,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灵中,从而构成民族精神的不朽象征。传记文学通过探寻心灵、构筑传主的精神世界来表现传主坚忍内省、豁达圆融的品质,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展现传主的生命价值,表达对真善美的渴望,对理想化人性的向往。优秀传记文学是充满人性美的经典作品,是触及灵魂的对人生人性的感悟与思考,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与可读性。人文精神是传记文学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内涵,它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展示人性和人情,弘扬使命感与责任感。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紧密相关;传记作家往往把人性、人情、人道主义融为一体,发掘和表现传主所体现的人性以及思想的光芒。虽然民族文化不同,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也不同,但普世的人文精神、人性光辉是共通的。传记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传记文学作品通常以道德伦理观念贯穿其中,具有一般历史作品和文学作品难以比拟的社会教育功能。
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12]。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的中国传记文学承载着中国精神,洋溢着一种普世性的人文精神。中国人文精神就是“仁爱”,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等。仁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生命感通,是天下一家的人文精神。中国传记文学拷问生存意义,追寻人生价值,展示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灼显中国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和仁爱孝悌、谦和好礼、修己慎独、笃实宽厚等优良品质。中国传记文学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追求,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坚持理性精神。作为最高境界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和”深深渗透在中国传记文学中,“和” 即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它内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宗旨,这与全世界现共同倡导的互融共生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和”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
达到科学和艺术相统一的中国优秀传记文学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洋溢着以和为贵的中国精神,给世界人民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深刻的精神启迪。心是一切伟大的起点,传记文学是用心滋养的艺术,浇灌的是宇宙间高尚的精神之花。传记文学具有普世性的教育功能与认知功能,它通过描写真实、立体、完整的人来表现美好的心灵、博大的胸怀、高尚的追求,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迪与审美鉴赏的享受。“传记文学往往要生动传神地写出一个个独特完整的人生,剖析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这就为读者认识自己的同类,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提供最直观、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因此,传记文学的记录功能、认制功能和审美功能特别强”[6]6。撒播着中国精神与人性光辉的中国传记文学让世界各国的人都能受到感染与熏陶。例如,《毛泽东传》中一代伟人毛泽东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激励了多国民众、予其以精神滋养,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传记文学外译有助于彰扬中国精神,弘扬世界人性。
四、 加强传记文学走出去之“先锋”地位
传记文学这一体裁所拥有的特点与作用凸显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先锋地位,其先锋地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加强。首先应注重筛选高质量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传记作品进行翻译与传播。大力加强传记文学的译介,“翻译始终担负着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13],翻译在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译者应熟知传记文学写作规律,能够把握传主的个性、心理、生平、生活、精神来进行翻译创造,努力做到选词、造句中的“真、信、活。”译者应拥有跨学科的多维能力,精通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因为以“人”为描写和再现对象的传记文学天然地富有复杂性和跨学科性。译者更应拥有跨文化的统筹运作能力,因为传记文学作品是文化符码系统,它的翻译是一系列的文化问题处理行为。译者应能妥善处理源语文化系统与目标语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与冲突,能得体而娴熟的处理其中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种种问题。在当前传记文学走出去的初级阶段,译者还应拥有国际意识与世界眼光,注意海外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期待,采用利于读者接受的归化翻译,同时还要尽量采用能保留中国文化的异化译法,努力做到异化与归化的合理结合。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基础上,酌情进行“增益”翻译,努力让外国读者欣然接受。王宁认为:翻译可以使本来写得很好的文学作品变得更好,并加速它的经典化进程,而拙劣的翻译倒有可能使之继续在另一种语境下处于“死亡”的状态[14]。增益翻译策略源于源语系统与目标语系统之间的巨大差异,要求适当顺应目标语读者与市场需求,以便软化文化冲突,优化与强化原作,让原作更有可读性与可接受性,从而达到让传记文学走向世界的目的。传记文学翻译处于复杂多元的关系网络中,“翻译总是陷入源语语境与目标语语境中的一套权力关系的网络系统之中”[15],传记文学译者需拥有系统运作的能力与才识,积极参与到全球文化的建设中去,努力担负起跨文化交流、让传记文学走向世界的使命。加强传记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建立相应的文化代理中介机制,克服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大力加强海内外之间多方的沟通与磨合,让传记文学、对传记文学的研究、传记文学的海外传播、对于中国传记文学海外传播的研究这四者有机结合,努力提高与保证传播的有效性。让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是个复杂、微妙、多层、多向、互动的复杂工程,它呼唤着卓识与洞见,呼唤着理性思考与系统研究。
五、 结语
鉴于传记文学这一体裁独特的性质与作用,它应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先锋”文学,我们应从加强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大力加强传记文学走出去的建设工程。大力加强传记文学外译,让中国传记文学融入世界文学和国际学术的广阔天地,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中更好地展现其魅力。这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分享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学与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动、互补、互融、相生,从而为人类文化繁荣与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1 ] 季进. 探寻中国文学的“谜楼”——宇文所安访谈录[G]∥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14.
[ 2 ]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 比较文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7.
[ 3 ] 赵白生. 传记文学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 4 ] 刘曙雄,赵白生,魏丽明,等. 东方作家传记文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绪论1,绪论3.
[ 5 ] 陈兰村. 中国传记文学:一个发展着的文类[J].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6):51.
[ 6 ] 郭久麟. 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4-6.
[ 7 ] 朱旭晨. 秋水科阳芳菲度——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 2006:189.
[ 8 ] 杨正润. 现代传记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7,29.
[ 9 ] 赵山奎. 传记视野与文学解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引言1.
[10] 蓝青. 传记文学之传记与文学[J]. 艺术百家, 2010(8):419.
[11] 托马斯·卡莱尔. 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M]. 周祖达,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
[12] 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80.
[13] 黄友义. 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 中国翻译, 2008(4):6.
[14] 王宁.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 中国翻译, 2013(2):10.
[15] BASSNETT S,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37.
【责任编辑李美丽】
Translation of Biography Literature: The Vanguard Literature for Letting Chinese Culture Global
WeiHong1,2
(1.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The vanguard role of biography literature in going global is discussed. It consider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biography literature helps to exhibit Chinese history and national features, sprea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pirit, shape the image of China, glorify universal human nature, and facilitate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throughout the world.
Key words:biography literature; vanguard; translation; letting Chinese culture global
中图分类号:G 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2-0241-05
作者简介:魏泓(1974-),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3YJAZH025); 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4AH0042A);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73)。
收稿日期:2015-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