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识字教学语境化探究
2016-04-03吴菁菁
吴菁菁
小学识字教学语境化探究
吴菁菁
小学识字教学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在遵循汉字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即实现识字教学语境化。斯霞老师的随文分散识字教学中就充分渗透了大量的语境意识,对当今识字教学大有启发。
识字教学语境化斯霞
语境,即语言环境,当前语境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及基础,更是如此。那种将识字教学与读写听说、与现实生活相割裂,不顾儿童学习兴趣、需要,为了识字而识字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的一大特点,与语境化教学在理念上高度一致,小学识字教学需要实现语境化。上世纪五十年代,南师附小的斯霞老师改革旧的分散识字教学,以加强词义教学为出发点,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一原则,在今天看来,这正是一种语境教学的实际运用。
一.斯霞识字教学中语境意识的渗透
1958年,斯霞老师接受了当时江苏省教育厅对于学校学制改革试验的任务,接手试验班语文教学。为了尽快将识字教学的效率提上来,同时保证语文教学高质量,她开始了识字教学的新尝试:先让学生掌握识字的基本工具——汉语拼音和一批较为简单的独体字。接着,增加看图识字、记短语、造句子以及读课文的数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或联系上下文语境、或结合生活实际,或带领学生生成性学习……总之,各种生动灵活的方法运用其间。之后,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或者保证完成识字教学目标后,处理好阅读、写作和语言训练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她的这一套方法中渗透了大量语境意识:
1.“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一原则,其含义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来了解、领会与掌握生字词。这是斯霞随文分散识字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最能体现其语境意识的一方面。在识字教学中,生字词的提出跟随课文内容,不会过于突兀,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接触到生字词,同时也是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教学。斯霞提出,一般字词的讲解,要尽量直观①。儿童作为识字教学的对象,基本处于学龄初期,他们的共同心理特征常表现为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有强烈的热情等等,倘若枯燥的进行传统式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味追求课堂默写、检测,不去理解字词在上下文中真正的含义,既无法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影响长时记忆效果,更不可能熟练运用汉字进行阅读与表达。另外,对于一些虚词,如“可是”、“虽然”,还有一些抽象的实词,运用直观法或从字面去解释含义效果不佳,但放在整篇课文或具体语境中来理解就容易得多。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解字词。对于母语教学来说,儿童从出生起就受汉语的熏陶,生活中有意或者无意都接触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会在之后的学习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利用好是关键。小学生在入学前,可能就已经认识或者会写一部分汉字,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能够理解一些词语含义,这是识字教学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源。要尽量发挥这一优势,教师还得多在教学中结合儿童的生活体验进行生动讲解。
3.在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把握好时机,随时教学。从语境教学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语文教学是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在某一特定语境背景下的对话交流活动。②这里突出了特定语境、提高素养、对话型交往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以依据特定生活情境,有意选取具体的某个生活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抓住时机,促成教学。这里的教学方式多以师生间的交谈、对话、讨论呈现。斯霞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创造时机,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学习。这样对于某个生字词的理解就比较到位,记忆也比较深刻。
二.成果及对当今识字教学的启发
经过五年制的学习,这一实验展现出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其实验班学生在一年级,便可认识1000多个单字,升至三年级,已可认字接近4000个,八成以上的字都达到了“四会”的要求。除此之外,不少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中短篇小说,写四百字左右的短文的能力。这项试验达到了缩短学制(由六年制缩短为五年制)、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一成果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一大突破,是语境识字教学成功经验的典范。
斯霞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有着深远悠久的历史,却为当今语境教学理念提供了充分的实践经验,在当时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斯霞老师,在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中体现着语境意识,已逐渐被国内很多研究者发现、接受并指导应用。
注释
①斯霞.斯霞文集3教育实践卷 (一)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83.
②孔凡成.语境教学实施途径例说[J].小学语文教学.2006(5)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