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拉库拉》中的后现代主义萌芽

2016-04-03江奕颖

文学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米娜斯托克库拉

江奕颖 范 晴

《德拉库拉》中的后现代主义萌芽

江奕颖范晴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亚伯拉罕·布兰姆·斯托克(AbrahamBramStoke:1847-1912)因在小说《德拉库拉》中成功刻画了德拉库拉而被冠以“吸血鬼之父”的称号,德拉库拉也成为“吸血鬼”的代名词,后来几乎所有的吸血鬼小说都是以《德拉库拉》为创作原型。很多学者针对《德拉库拉》中的吸血鬼形象、异类文化等进行过研究,但鲜少有人关注到这部创作于1897年的传统哥特式小说中竟然蕴含着大量的后现代主义元素。20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而《德拉库拉》文体的多元化、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现实的虚拟化、人物形象的碎片化以及主题的不确定性恰恰就凸显了这一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

《德拉库拉》 亚伯拉罕·布兰姆·斯托克哥特式小说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元素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亚伯拉罕·布兰姆·斯托克(Abraham BramStoke:1847-1912)因成功刻画了德拉库拉这一形象被冠以“吸血鬼之父”的称号,德拉库拉已经成为了吸血鬼的代名词,后来几乎所有的吸血鬼小说都是以《德拉库拉》为原型。20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而《德拉库拉》文体的多元化、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现实的虚拟化、人物形象的碎片化以及主题的不确定性恰恰就凸显了这一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小说里,斯托克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故事一开始,年轻的律师乔纳森·哈克被派往素有“吸血鬼之乡”之称的特兰西瓦西亚与德拉库拉伯爵见面,商讨伯爵在伦敦的房地产置办事宜。但不久,乔纳森便发现伯爵其实是个吸血鬼,后来他趁机逃脱牢笼,并与未婚妻米娜结婚。婚后两人回到英国,乔纳森又见到了德拉库拉,噩梦再度袭来。与此同时,米娜的朋友露西遭遇吸血鬼袭击,开始莫名其妙地生病。于是,露西的男朋友亚瑟把约翰·苏德华医生请来为她看病,苏德华又请来自己的朋友范海辛博士。但露西还是不幸去世,死后也变成了吸血鬼。后来,米娜也被伯爵咬伤。同时,众人发现伯爵拉准备在伦敦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拯救米娜、粉碎伯爵的阴谋,众人开始全力追捕德拉库拉。在最后对决中,伯爵因心脏被刺穿而灰飞烟灭,米娜获救。

一.文体多元化

作为一种超自然的现象,吸血鬼是人类无法匹敌的超能力生物。他们力量惊人,能在特定的范围内操控自然和其他生灵。中世纪以后,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吸血鬼被赋予了浓郁的情欲色彩,这也是吸血鬼神秘魅力的体现。吸血鬼文化反映出人类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和对永恒生命的渴望。吸血鬼本身所具有的神秘的超自然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哥特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这类小说通常以破败的城堡、废弃的修道院或教堂教堂为背景,气氛神秘而诡异,常出现妖魔鬼怪等超自然现象。另外,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主题极端,包括复仇、死亡、暴力等,这些特点在《德拉库拉》中一一得以展现。可以说,斯托克将吸血鬼文化与哥特因素的融合发挥到极致。

但是,单纯地将《德拉库拉》归结为哥特式小说又过于片面。全书基本是由乔纳森、米娜、露西和苏德华医生的日记和书信往来组成的,因此,说它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也完全在理。最早的书信体小说出自15世纪的西班牙人之手。1678年,《葡萄牙人信札》的英译版本在英国问世。1683年,英国女作家阿弗拉·班恩发表了《一名贵族与他妹妹的情书》,开创英国书信体小说的先河(李维屏,2002: 94)。18世纪,书信体小说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萨缪尔·理查森《帕梅拉》、《克拉丽莎》等作品的影响下,书信体小说层出不穷,但良莠不齐。书信体小说的最大优势在于以第一人称充当叙述者,读者可以直接窥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类小说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外在现实。到了19世纪,话语权重新交到第三人称叙述者的手里,书信体小说陷入低迷,但哥特主题仍然盛行,拥有大批粉丝。斯托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创新性地将哥特因素与书信体裁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地沿袭哥特传统。这是极其少见的,“因为前者依赖惊奇事件的快速连续和命运的突然倒转,后者适用于更安静的情绪、更简单的沉思和心理分析的戏剧。”(梁莺瑜,2004:29)《德拉库拉》恰好就满足了读者的双重需求,在淋漓尽致地享受刺激情节的同时,又能及时感知人物的心理变化。

另外,斯托克还在书中夹杂了其他文本,包括报纸、录音、航海日志和备忘录等,这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种类混杂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把貌似毫无关联的信息拼贴到了一起,但是通读全文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关联。比如失事船只“德莫特尔女神号”的航海日志,记录了船员离奇失踪、船长遇难的惨事,包括那个面色惨白、瘦长的神秘男子。《蓓尔美尔 公 报》(ThePallMall Gazette)报道了动物园一匹狼偷跑出去的新闻。管理员透露他曾看到一个面色惨白的修长男人,特别是他那双红色的眼睛。还有《威斯敏斯特公报》(TheWestminster Gazette)中提到汉普斯特德儿童失踪案,找回的小孩喉部都带有细微伤口。其实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就是德拉库拉,但作者并没急于点破,而是制造悬念,随着故事的深入发展,使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带给读者刺激的感官享受。

二.非线性叙事结构

在时间维度上,后现代主义小说打破传统的时间界限,顺叙、倒叙、插叙交叉进行,呈现非线性特征。不像传统小说,故事情节严格按照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展开,时间脉络清晰,过去、现在、将来有明确的分界线。《德拉库拉》一书中,斯托克摒弃了传统小说中的单一主人公叙述的方式,大胆地让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了“话语权”,在自己的日记和书信中充当叙述主体。多重的叙事角度使得所有主人公都直接成为事件的参与者,使得故事情节更真实、更有代入感。而且通过叙述主体的变化,向读者展示各个时间段内主人公的活动变化。例如小说前四章是乔纳森从5月3号至6月30号的日记,而第五章则是米娜与露西的书信往来,日期是5月9号,苏德华医生的日记紧随其后,日期是4月25号,但作者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乔纳森在第一天的日记中就提及自己写日记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跟米娜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除此之外,他也在日记中多次提及米娜,而米娜也在信中向露西提及自己从乔纳森那儿收到了一些短信。露西在回复米娜的信中提及了向自己求婚的三位男士,其中约翰·苏德华是她的一号爱慕者,于是苏德华医生就自然而然的出场了。另外,多重的叙事角度带来的时空交错,极大地丰富了故事情节,扩大了故事背景范围,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个单一场合。比如,乔纳森的活动背景是特兰西瓦西亚,而米娜与露西的活动场所又在惠特比。但这两者之间又存在某种联系:乔纳森发现伯爵在英国地图上做了两处标记,其中就有惠特比。

叙述主体的变化以及时空的交错进行必然带来故事情节的多样化和信息量的增大。露西在变成活死人之前,作者从三个方面切入,共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一条线索来自乔纳森,他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拉开故事发展序幕。他的日记主要记录了他在前往特兰西瓦西亚途中的所见所闻,还有他在伯爵城堡里的可怕经历。其中包括他是如何发现德拉库拉伯爵的真实身份,以及他是如何想方设法挣脱桎梏的。第二条线索是米娜。作为乔纳森的未婚妻兼露西的好友,她在日记和书信中同时提及两个人的状况。在乔纳森被囚禁的期间,米娜出场了。因与乔纳森失去联系,焦急万分的米娜向好友露西吐露心事。见面后的两人故地重游,但米娜意外发现露西开始梦游,并记录了她的一系列反常举动。苏德华医生充当第三条线索。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他的日记主要记录病人伦菲尔德的“食肉狂躁症”。最初这三条线索独立发展,互不干扰,直到米娜收到范海辛博士的信,获知她的好友露西因病去世。范海辛博士在露西那边看到米娜写给她的信,得知了乔纳森的经历,希望了解更多信息。之后,几位主人公聚集到一块儿,三线合并成一条主线,故事情节进入高潮。在范海辛博士的带领下,逐步揭开吸血鬼伯爵的所有秘密,并与之进行斗争。

由于故事线索较多、情节错综复杂,为了避免内容分散,作者通过伏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伯爵曾要求乔纳森写了三封信,其中一封就按照写信日期,说自己将在明天早上启程回家。后文米娜在7月26号的日记中就提到自己收到了乔纳森的信。被困在城堡的那段期间,乔纳森想方设法逃脱。他潜入伯爵的房间意图偷取钥匙,发现伯爵躺在箱子里,于是一把抡起铁铲狠狠向他脸上砸了下去,但只在伯爵的前额留下一道深深的凿痕。后来米娜也是因为这个标记,认出了伯爵,发现他的魔爪已经伸向伦敦。乔纳森在城堡中的最后一篇日记显示是6月25号,那时他的逃脱计划依旧以失败而告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乔纳森都没有正面出现过,直到8月12号,米娜收到阿加莎修女的信,我们才得知乔纳森已逃出城堡,正在疗养院修养。作者巧妙地进行细节处理,伏笔藏而不露,自然成文。

三.现实的虚拟化

“依据传统定义,现实的对立面是虚构,现实总是与虚构相互逆反而存在,同虚构不可调和的状态是现实赖以存在的基础。但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现实和它的对立面‘虚构’偏偏走向了重合,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交织交融,即处于‘幻即是真,真即是幻’的状态。”(尚必武,胡必生,2006:172)在创作《德拉库拉》之前,斯托克特地拜访了阿米尼乌斯·范贝里。这位匈牙利作家写的有关喀尔巴阡山脉的暗黑故事成了《德拉库拉》的灵感来源。乔纳森在信中说自己读到过的所有已知的迷信都集中在喀尔巴阡山脉的马蹄铁形区域(布莱姆·斯托克,2006:2),这里看似是乔纳森,其实更像是斯托克自己。1890年,斯托克去惠特比度假。这座海边小镇位于英格兰北约克郡,拥有浑然天成的海滨自然风光以及著名的惠特比修道院。斯托克曾亲眼目睹了一艘俄国双轨船只“德莫特尔女神号”在惠特比的海港沉没,不过书里则换成了米娜。度假期间,他在惠特比图书馆中见有一册威廉·威金尔森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公园纪》,里面提及了弗拉德三世,也就是罗马尼亚贵族弗拉德·采佩什·德拉库拉(VladTepesDracula)(余凤高,2015:87)。书中说乔纳森没能找到任何有关德拉库拉城堡具体方位的地图或是图书(布莱姆·斯托克,2006:2),其实就是斯托克的自述。历史上,德拉库拉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在瓦拉几亚向来以严格执法著称。不仅是对土耳其俘虏,就连对自己国家的贵族、百姓也常常施以穿刺之刑。斯托克本人也在书中借范海辛教授之口对吸血鬼伯爵的身份进行了确认,“我已经问过我的朋友,布达佩斯大学的阿米尼亚斯,关于他的历史。实际上,他就是沃依沃德德古拉,因跨过土耳其边境上的大河战胜土耳其人而闻名。”(布莱姆·斯托克,2006:259)1462年,君士坦丁堡的确与土耳其发生过战争。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说中,消灭吸血鬼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木桩刺穿心脏并割下头颅,德拉库拉最后就死在自己发明的酷刑下。“1895年,斯托克去英格兰阿伯丁郡旅行。受第十九世埃罗尔伯爵之邀,斯托克参观了斯莱恩斯堡,而德拉库拉伯爵的城堡就是以此为原型的。”(余凤高,2015:87)乔纳森一开始就在日记中提及了特兰西瓦尼亚的地理特征以及当地的民族风情,其实这都来自斯托克的旅游经历。由此不难看出,斯托克在保留一定现实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虚拟化,是真是假,无从辨认。

四.结语

作为吸血鬼文化的开山鼻祖,《德拉库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哥特小说,转而开始呈现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20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而《德拉库拉》文体的多元化、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现实的虚拟化、人物形象的碎片化以及主题的不确定性恰恰就凸显了这一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虽然每种文学流派都有各自的鲜明特征,但彼此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每个时代也都有一批先锋作家,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承上启下,起过渡性作用。除了创造出德拉库拉这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之外,《德拉库拉》的文学价值还体现在它的后现代主义萌芽上。

[1]布莱姆·斯托克.吸血鬼伯爵:德古拉之吻[M].西安:陕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

[2]李维屏.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J].外国文学评论,2002(3):94.

[3]梁莺瑜.论书信体小说[J].上海师范大学,2004(29).

[4]尚必武,胡必生.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管窥[J].求索,2006(2):172.

[6]余凤高.德拉库拉:经典吸血鬼小说的创作[J].书屋,2015(1):87.

本文获南京农业大学“品特的‘哈克尼情结’研究”(编号:Y0201400215)项目资助。

(作者介绍:江奕颖,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翻译硕士研究生;范晴,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猜你喜欢

米娜斯托克库拉
追问“性别”的法律真意——博斯托克诉佐治亚州克莱顿郡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Who is your favorite Halloween character?谁是你最爱的万圣节角色?
大城市里的小象
我讨厌书
替兄弟喝酒
站在高空看球场
原始森林逼陷“艳照门”女硕士隐私曝光魂飘天堂
斯托克代尔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