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兰纳里·奥康纳《河》的宗教象征主义

2016-04-03康建云

文学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奥康纳

康建云



弗兰纳里·奥康纳《河》的宗教象征主义

康建云

内容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继爱伦·坡和威廉·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史上另一位象征主义大师。她成功地将象征隐喻与宗教主题结合起来,并通过暴力、死亡和畸形等哥特元素来揭露南方社会现实和人类失去信仰后的精神空虚。本文以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河》为例,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并通过探讨洗礼的象征意义来挖掘死亡背后的宗教寓意。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河》死亡重生象征主义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不仅是二战后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宗教作家,也是继威廉·福克纳之后“南方哥特”最杰出的代表,享有南方哥特“女王”的美誉。奥康纳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宗教思想在其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和诠释。对于“死亡”这一哥特小说的重要元素,奥康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奥康纳坦言,一个故事不在死亡或其先兆中结束是无法理解的。死亡是通往救赎的唯一途径,肉体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和重生。在奥康纳的两部短篇小说集中有多篇都以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死亡结束,短篇小说《河》就是以主人公哈里·阿什菲尔德自溺而死而结束。

一、哈里之死:家庭悲剧

奥康纳在其短篇小说中常选取家庭为背景来构筑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如《河》、《瘸子应该先进去》、《树林风景》、《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审判日》和《家的慰藉》等。在这些以家庭为情景的小说中,奥康纳都以一位家庭成员的重创或死亡来唤醒其他家庭成员的良知和警示那些同样愚昧的世人。奥康纳笔下的这些家庭都弥漫着陌生、冷漠和疏离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或缺乏交流或矛盾重重,处处充斥着不和谐的声音。短篇小说《河》中的哈里(Harry)就是一个被父母忽视的孩子,父母的冷酷漠视也早已暗示了故事的悲惨结局。

故事的开头,哈里被父亲胡乱穿戴一番后,又被推到了门口交给保姆康宁太太。当康宁太太指出哈里还没有穿戴好时,哈里的父亲或许因为“现在是早上六点”自己还要休息而要求她“看在基督的分上帮他穿整齐”。当康宁太太和他确认哈里的返回时间时,他似乎更加急不可耐地将哈里送出家门,手指“敲着门板”,“说完就消失在卧室里”。哈里母亲被神秘的疾病缠身,就在这个早上,在康宁太太和哈里父亲的交谈中,“卧室里传来了一个苍白无力的声音:‘给我拿个冰袋过来’”。事实上,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哈里在接受洗礼时,不经意间向牧师吐露了实情:她有宿酒病。可想而知,宿醉的母亲更是无法照顾可怜的哈里。接受洗礼后的第二天早上,哈里在毫无生气的家中醒来,吃了他在咖啡桌上找到的“两块鱼酱饼干”,喝了“一个瓶子里剩下的干姜水”。而此时他的父母因前夜的狂欢还在熟睡,不到中午不会醒来。饥饿难耐的哈里在家中寻找食物时想起了那条他昨天刚刚接受过洗礼的河,并决定再次去寻找它——那条“皈依上帝”的必经之路。

在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中,《河》中的哈里、《瘸子应该先进去》中的诺顿以及《树林风景》中的玛丽都是这些家庭闹剧的牺牲者。哈里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连起码的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诺顿沉浸在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而他的父亲谢伯德却对他不闻不问,反而去关心和感化一个少年犯约翰逊,其原因更为可悲,约翰逊的智商高而自己的儿子诺顿智力一般。《树林风景》中的玛丽虽然被外祖父福琼先生认定为财产继承者,事实上玛丽是他报复自己女儿和女婿皮茨一家人的工具,当玛丽违背自己的意愿时他残忍地亲手将自己的外孙女杀死。从家庭的层面分析,这些孩子的死是对他们毫无温暖和关爱的家庭的血泪控诉,对这些最需要爱、最无助的孩子来说,家早已失去了其真正的含义,他们的父母或外祖父就是“暴力的实施者”,是杀死他们的“刽子手”。

二、死亡与重生:宗教寓意

死亡是宗教的核心和基础,任何一种宗教都在试图探讨人存在的终极性问题即死亡问题从而解释死亡的含义。《圣经》中对死亡的描述起源于上帝告诫亚当不要偷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亚当在偷吃禁果后,上帝对他宣判,“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死亡是人的生命的自然终止,是身体与灵魂的分离。正如亚当偷吃了禁果,犯下了罪恶,才有了死亡一样,在《圣经》中,死亡与罪恶,罪恶与救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才是永生”,然而“神的恩赐”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人想要获得它,都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短篇小说《河》中,哈里只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却受到了父母如此冷漠的对待和无视,所以哈里的死让我们痛心不已。然而在我们为哈里的死而悲伤之时,我们应该从宗教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他的死亡。奥康纳习惯使用暴力和死亡来警醒那些失去宗教信仰而变得愚昧无知的世人,对于这些哥特式手法的使用,她曾经这样解释:“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的”。在奥康纳看来,美国南方激烈的社会现实和南方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需要用这些极端恐怖的哥特写作手法来表现。当贝富尔牧师给哈里洗礼时,他告诉哈里“要是我给你施礼,你就可以进入基督之国”,哈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不用回家了。事实上,第二天早上,当哈里决定离开家时,“他没带手提箱,那里面没什么他想要带走的”,他就这样毫无留恋地离开了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见,家对哈里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基督之国”让他更加向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对哈里来说是一种解脱,从此以后他与他今生的家再无瓜葛。

洗礼除去了肉体上的污垢,净化了心灵,使哈里得到了上帝的恩赐和救赎。洗礼又意味着新生,接受洗礼的哈里只有通过死亡,才能真正成为上帝的子民而获得重生。正如《圣经》中所言,“岂不知我们这受礼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模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

三、洗礼:象征意义

深受坡和福克纳的影响,奥康纳也是一位象征主义大师,她成功地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并将其与宗教主题联系起来,揭露南方社会现实,折射了人类失去信仰后的精神空虚。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原型意象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圣经》,如基督耶稣、十字架、洗礼、火和水等。洗礼(baptism)是基督耶稣亲自规定的圣事,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接受洗礼的人,罪恶得到赦免,心灵得到净化,并被赋予“上帝的恩赐”,成为真正的教徒。领受洗礼圣事的人,同耶稣一起死去,同他一起复活。

《河》紧紧围绕洗礼这一宗教圣事展开,洗礼的宗教象征意义也使哈里之死的家庭悲剧转变为哈里获得救赎和重生的美好结局。水在基督教中跟火一样有着净化灵魂的作用,既象征着生命的归宿又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哈里在故事的结局中溺水而亡有着深刻的寓意,象征着皈依上帝而得到新生。在哈里所处的家庭中,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甚至连基本的温饱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所以在接受贝富尔牧师洗礼后的第二天,哈里有了精神上的转变,他似乎对现状有了顿悟,“好像他渐渐看到了他无意识里寻找的东西,然后他突然知道了他要做什么了”。哈里踏上了寻找那条河流的旅程,而这段旅程也变成了哈里的朝圣之旅。

哈里的朝圣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独自乘坐公共汽车并步行数英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帕勒戴斯先生还偷偷跟踪着他。如果河是洗礼的象征——在河中接受洗礼的人成为基督之徒并有可能进入基督天国,那么帕勒戴斯先生就是物质生活的忠实追求者。纵观全文,在贝富尔牧师的福音布道会上,帕勒戴斯先生一直试图劝说人们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作崇尚理性的无神主义者。他因为贝富尔牧师不能治愈他身体上的疾病——“左边太阳穴上一个紫色的瘤子”,就单纯地认为牧师的布道是毫无用处的,是用来欺骗他人赚钱的,“把这顶帽子拿去,把钱给这个孩子,他来这儿就是为了钱”。当他发现哈里再次寻找那条河时,他跟在后面并想用糖果来诱惑哈里使其堕落,但他的愿望却难以实现,在他意识到哈里要溺亡时,他的试图挽救是徒劳的,“两手空空地站着,一双无神的眼睛注视着目力所及的下游方向”。帕勒戴斯先生,正如他的名字(Mr. Paradise)所暗示的含义,是一个一味追求所谓的物质天堂(earthly paradise)而精神极度空虚的人,注定是无法理解基督的教义更得不到“上帝的恩赐”。与之相反,哈里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没有臣服于帕勒戴斯先生的物质诱惑,没有选择物质天堂而是选择了真正的基督天国。

四、结束语

在奥康纳看来,死亡是一种肉体的消亡和生命的终止,但却能在精神上得到救赎和新生。死亡是宗教的核心和基础,通过象征表达宗教寓意是奥康纳运用象征隐喻功能的最终目的。在短篇小说《河》中,奥康纳正是成功运用了洗礼的宗教象征意义,将小主人公哈里死亡背后的内涵表达出来——死亡是哈里对其家庭的控诉,是对有限生命的超越,是心灵净化后的重生。

参考文献

[1]Coffer,Jord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Flannery O’Connor:Examining the Role of the Bible in Flannery O’Connor’s Fiction [M]. 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15.

[2]Wood,Ralph C. 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Christ-Haunted South[M]. Michigan: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3]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方汉泉.喜剧与暴力·暴力与死亡·死亡与救赎——解读奥康纳的《好人难寻》[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5]孙丽丽.暴力背后的和平——奥康纳作品中暴力描写探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6]黄宇洁.神光沐浴下的再生——美国作家奥康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此论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项目编号15CX02107A]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猜你喜欢

奥康纳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奥康纳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的女性观
表达
表达
纪念弗兰纳里·奥康纳辞世五十周年
——国内奥康纳研究综述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
浅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