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回归理性对中职教学的启示
2016-04-03刘国平
刘国平
英语教育回归理性对中职教学的启示
刘国平
内容摘要:我国实行全民英语教育,没达到理想的效果。引起人们对英语学习与国际化人才关系之理性判断,英语教育回归了理性。这对中职英语教学有很多启示。
关健词:中职回归理性启示英语教育
近期读了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熊丙奇老师的文章《让英语教学回归本意》,感悟颇多。近年来的中职学校在不断摸索英语教学改革,效果不很理想,继续推进改革任务紧迫。笔者站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角度结合文章的观点谈谈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素质的问题。
一.我国推行“全民英语“教育的实效和影响
熊丙奇认为,我国重视英语全民教育,并逐渐将英语科目纳入中高考体系,主要考虑就是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英语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但是,多年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并不好。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所有学生包括中职生都被要求学英语,几成“全民英语”之势,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据调查,真能做到无障碍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不到5%。这意味着,“全民英语”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投入与产出大大失衡。而另一方面,学生将太多时间、精力用到英语学习和应付英语考试上,也伤及母语的地位。有老师抱怨说,自己教的中职生写一篇汉语作文,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
二.英语学习与国际化人才关系之理性判断
我国之所以出现“全民英语”,与我们对国际化人才的认识有关。提起“国际化”人才,国人的意识首先就是必须懂外语,外语甚至成为“标签”。这实际上是对国际化人才的误解。熊丙奇认为:“国际化人才首先表现在这个人是否有国际化的视野、思维方面,一个不懂外语的人,照样可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因为外语说到底只是工具,掌握这一工具,可以为其扩大视野提供语言的便利,但没有这一工具,不能判定其就不能成为国际化人才。”
不同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学习要接触英文的图书资料,参与国际交流,需要更高的英语水平,而其他一些学科、专业,包括美术、音乐等大学生,却不见得要求人才必须要掌握外语。有学者认为学绘画、音乐者要走向世界,必须懂外语,殊不知,绘画、音乐本身就是超越语言的,有些蜚声国际的绘画大师,根本就不懂外语。不同的岗位、职业,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同。客观地讲,虽然我们身处地球村,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可是,有很多人的工作很少甚至根本用不到英语,如果要求这些人花很长时间学习外语、掌握英语语法,这是很不经济的。大学生尚且这样,对中职生来说,在英语教学方面,更应该强调要结合实际,对其提出符合现实的要求。对于导游、涉外护理等专业,应该在英语口语方面加大训练,对难度大的语法、阅读等方面未必提一些高要求。
三.英语教育回归理性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熊丙奇认为,我国的“全民英语”加上“应试教育”模式,英语的交流工具作用被人遗忘,变为“应试英语”、“学位英语”和“职称英语”,衍生出“英语崇拜”。笔者也认为,这样的英语教育教学,根本没有提高国人的英语交流能力,我们并没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谓的国际化人才,也只是概念上的。今天的中职的语言教学改革应将英语改革作为“突破口”,这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这一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整个社会,包括中职学校对人才培养、评价有全新的认识。
就中职生的英语能力而言,不能对所有学生提出“一刀切”的要求,而是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方向,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中职的英语专业学生,要自主提出学科、成绩的要求,对于要到高校进一步深造的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英语专业学生,要实行学分制教育,对他们今后的出国做好学校教育的铺垫性准备,对他们的英语教育要提出明确的较高要求,对从事需要英语的工作的学生,组织他们学习更高难度的英语。这对中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职生录取时,需打破现行的集中录取制度,推行精细化的招录制度,对不同的专业明确地告知考生其对英语的具体要求,以便学生在入校前就作出一个理性的选择。
中职学校要建立学生多元评价体系,不以单一的标准评价所有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校要从关注考试成绩、升入某个对口升学的学校、获得文凭,变为关注能力、素质的培养,中职教育也才会从应试化、功利化,走向重视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精神。这才能让中职英语教学回归理性,也让母语包括汉语得到真正的重视,培养有人文修养、独立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