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散文的艺术美
2016-04-03马玉娟
马玉娟
郁达夫散文的艺术美
马玉娟
内容摘要:散文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郁氏强烈的个人特征,文章立足于此,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概述了郁达夫散文中的艺术美。文章首先从声音以及画面两个角度介绍了其散文中的词汇运用,然后从整散句、长短句的交叉运用探讨了其句式选择,最后,从古典以及幽默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散文的独特意蕴。
关健词:郁达夫散文艺术美
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郁达夫在其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一笔宝贵财富。郁达夫的创作领域非常宽泛,在小说、散文、评论以及古典诗词领域都有非常突出的成就,其中小说创作尤为知名。现代散文是郁达夫创作中的又一重点,并且呈现出郁达夫个人的鲜明特质,他非常善于运用各种散文形式以及艺术手法来表现自我,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美。文章基于此,从语言、句法以及意蕴三个角度探讨了郁达夫散文的艺术美。
一.巧妙的词汇运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学创作需要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要素,所谓音美,指的就是文章要具有音乐感。郁达夫在散文创作中非常看重对自然世界中各种声音的描摹,因而,象声词也就成为了郁达夫散文中的“常客”。在《苏州烟雨记》中,郁达夫写到“醒人的凉风,休休的吹上我微弱的面上,和嗒嗒的马蹄声,在那里合奏交响乐”、“月光下,树林里,萧萧落叶的声音,便是秋的私语”,在这里,郁达夫运用“休休”来描绘凉风,“嗒嗒”来形容马蹄,“萧萧”来呈现落叶,不仅是对深秋时节,烟雨苏州的真实写照,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声与情得到了巧妙的融合。除了音韵美以外,郁达夫的散文还有着非常强烈的色彩美,或者说是绘画美,这在游记散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海上通讯》中,郁达夫写到“本来是黄色的海面被夕阳一烘,更加红艳的可怜了……清淡的天空,好象是离人的泪眼,周围边长,只带一道红圈”。众所周知,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景物的色彩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出由浓变淡的趋势,郁达夫巧妙地借鉴了这一原理,并将之用语自然景观的描摹,从而使文章读起来更具画面感、真实感。
二.独特的句式安排
句式的选择是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情感,以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呈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就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而言,他非常善于通过句式的安排来服务于文章写作的实际需求。比如,在一些怀旧、伤感的散文写作中,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更接近于口语化,也更能呈现出作者内心的底色,郁达夫会选用简洁的短句。就以《一个人在途上》而言,郁达夫写到“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亡子而创作的,语句短促集中又一气呵成,失子之痛,念子之悲在短短数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郁达夫还偏好长短句、整散句的交叉变化运用,从而营造一种疏密有致的节奏感,这一点,在郁达夫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中最为明显,文章开头便用口语化的短句揭示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其后,作者在描绘北京自然人文景致以及南北之秋的差异时,运用了不少整句,这些整句句式齐整、语气昂扬,一气贯通,兼具形式韵律之美,极好地表露了作者的心境与爱国怀乡之情。
三.隽永的意蕴营造
郁达夫不仅在现代文学的写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在古典文学领域尤其是古诗文创作中,也有着很深的造诣,1992年出版的《郁达夫全集》中便有诗词一卷。郁达夫在散文创作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引入一些古典元素,或为引用,或为化用,当然也可能是原创。《苏州烟雨记》开头中的“楼头思妇,见了鹅黄的柳色,牵情忘远”,便化用自唐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而《方岩纪静》中的“仰视天小,鸟飞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更是典型的古文写作笔法。这种创作方法并不是作者的“炫技”,它不仅很好地体现了郁达夫本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也与文章写作的主题紧密关联,从而营造出古朴雅致的意蕴,是游记散文创作的高等境界。此外,郁达夫的散文除了古典蕴藉以外,还相当幽默,这不仅体现在游记的创作中,更体现在杂文、时评等的创作中。在《山海关》中,郁达夫面对日寇的侵凌,将满腔的悲愤一种讽刺的语调表现出来,“所以日本人大约也是迫不得已,只好尽管来替中国人代行管理管理”,很好地呈现出了日本人虚伪的面目及其对中国的狼子野心,也无奈地表明了中国国力衰落,百姓愚昧的情形。
郁达夫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在散文的创作中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这个性一方面归因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相比于同时期的作家而言,郁达夫的散文更具艺术特色,这一点在其散文的词汇、句法以及意蕴中表露无遗。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