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记四川省成都崇州市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
2016-04-02■文/邵科
■ 文 / 邵 科
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记四川省成都崇州市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
■ 文 / 邵 科
四川省成都崇州市地处成都平原西部,是全国产粮大县、商品猪调出大县,拥有耕地面积48.6万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崇州市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人数越来越多,农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出现了单方面弃租土地的情况,农民意见很大。为化解有关矛盾、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崇州市自2010年开始尝试聘请种田能手从事粮食连片生产,探索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模式。到2015年底,全市共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246个,粮食规模经营率达70%,入社农户9.09万户,占全市农户的59%;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712人,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1887人,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已经建成标准化公益性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17个、农业服务超市10个、粮食烘储加工中心17个。崇州市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就孕育于此种社会经济与产业环境中。
一、合作社的组织萌芽与发展起步
随着崇州市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建发展和崇州市“农业共营制”模式的逐步构建,隆兴镇青桥村支部书记罗巡虎看到了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的希望。2011年,在崇州市农发局的支持下,罗巡虎带领村两委成员,深入全村22个村民小组,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向村民宣传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半个月时间内,在11个村民小组发起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10个,面积1317亩。当年,合作社种上了优质水稻,并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效益。但当时,一些村民对合作社并不是特别信任,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地里还存在一些插花田;合作社也欠缺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农机设备,统一的服务作业存在一些问题;单个合作社100多亩的经营规模也不足以获得很好的规模经营效益。为了更好提升合作社的经营效益,精干人员力量,解决原来10个合作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罗巡虎开始牵头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整合。2012年,罗巡虎牵头将村里的1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成了2个合作社;在这一年,整合后的合作社开始尝试采购农机设备,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2013年,2个合作社又被进一步整合成了1个合作社,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合作社的经营方式与组织结构
1.土地入股,统一生产经营。农户在自愿基础上,以承包地为基础,不再一家一户各自经营,而是一亩一股参与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地整体委托给合作社经营。农户作为成员可以参与合作社的重大事项决策,并可以参与合作社的利润分配。
2.聘请经理人和专业化生产。合作社将统一入股的农地划分成300亩—500亩面积,理事会负责通过公开选拔竞标的方式招募职业经理人(先看人品,再看技术),由最终确定的3位职业经理人与合作社签订包含产量指标、生产费用与奖励赔偿等条款的合同。职业经理人在合作社理事会指导下进行生产管理,农地生产实现了品种、农资、技术标准、农机具、防治病虫和收割储运“六个统一”,实现了生产成本降低和作业效率提高。合作社没有专业营销人员,主要以订单方式销售粮食。
3.通过资金互助等筹集资金。为了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合作社先是在成立初期让每位农地入股农户缴纳100元/亩的资格股金。2013年,又以自愿方式让部分土地入股农户提供700元/亩的互助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缴资农户可以在年底从合作社获得7个多点的年化收益,这部分资金由市上提供贴息支持(最后缴纳了400亩面积的互助金)。合作社每年还从经营利润中提取10%公积金,政府也从2014年开始给予合作社500元/亩的粮食规模化生产奖补政策(成都市给予种植水稻、小麦面积500亩及以上的主体各奖励200元/亩;四川省给予在平原地区种植粮食的300亩及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补贴100元/亩,合计500元)。到2014年,合作社基本解决了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4.构建相对合理的组织结构。合作社目前有623户成员,这些成员都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成立有成员代表大会(共37个代表,每10户—15户选择一个成员代表)和理监事会,其中理事会5人、监事会3人。合作社主要采取一人一票的决策方式,但理事长享有一定的附加表决权(17票)。合作社没有专门的投资者成员,所有成员也没有现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有自己的专业出纳,财务审计工作委托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每年6000元服务费用)。合作社建立有成员账户,每半年向成员公布财务数据信息。
5.建立激励相容的分配机制。合作社对成员建立了收益保底、利润分红的分配方式。每个成员可以从合作社获得稻谷500斤/亩的保底收益(约600元/亩),同时可以在年底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分红。2015年在粮价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农户仍然获得了二次返利98元/亩。每个成员还能获得政府给予的100多元/亩的粮食生产支持性补贴和360元/亩的耕地保护基金收益(主要用以帮助农民购买养老保险,超龄老农民可以直接提取现金)。这也确保了普通农民成员愿意将农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个职业经理人主要通过超产分成的方式获得经营效益。合作社的可分配利润(扣除了给予农户的农地保底收益)按照1∶2∶7的方式分红(10%用于公积金、公益金和工作经费,20%作为职业经理人分红,70%用于入股土地分红),每位职业经理人可获得100 元/亩—200元/亩的利润分配。理事长等可以通过参与日常事务管理,获得数千元不等的劳动补贴。同时,合作社允许理事长担任职业经理人,提高理事长管理合作社事务的积极性。
三、合作社的现实绩效与未来构想
通过发展合作社,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不但消除了土地抛荒问题,也实现了粮食生产稳定。截至2014年,全村22个村民小组中共有16个村民小组的1456亩农地入股合作社(剩下6个村民小组的农地没有入股的原因在于:这些农地水土资源条件不好,不适合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2015年,合作社入股土地的水稻产量达到平均1150斤/亩,种植普通水稻较入社前收益增长100元/亩—200元/亩,种植富硒水稻较入社前收益增长300元/亩—400元/亩。2015年度,农民获得了超过1000元的亩均总效益(600元左右的保底收益与利润分红,外加上500元左右的政府补贴收益);职业经理人普遍获得了3万元—5万元的经营利润。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营利润,解决合作社农机设备不足、烘干仓储能力欠缺的问题,在崇州市农发局的支持下,罗巡虎在2014年发起成立青桥育秧烘储股份合作社。烘储合作社以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员自愿参与为基础,以入股农地规模为标准设立筹资标准(1695元/亩),从89位成员农户家庭中合计筹集了160万元项目资金。合作社利用财政补助资金438万元和160万元自筹资金修建了育秧烘储中心。中心共拥有6台烘干设备,形成了200吨日处理量和2000吨的仓储库容,可以服务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相邻20多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烘储合作社和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财务独立核算,但烘储合作社成员都是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员,罗巡虎也同时担任两家合作社的理事长。烘储合作社也成为了崇州市第一家“利用财政补助资金形成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单位,为财政补助资金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示范。2015年,烘储合作社盈利27万元,合作社按照1∶3∶6的方式进行了利润分配(10%用于公积金、公益金和工作经费,30%作为职业经理人分红,60%用于入股资金分红),每家农户通过入股烘储合作社获得了1700元利润分配。
此外,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情况下,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也在尝试发展非粮产业提高经营效益。2015年,合作社种植了50亩草莓、150亩红提、150亩蔬菜和200亩食用菌,取得了一定效益(农户户均增收152元)。可以说,在烘储合作社的配合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粮食生产利润得到进一步放大;在非粮作物的多元化种植下,农地的亩均效益也会进一步增加。相信在未来几年,合作社有机会取得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农民收益稳步增长、职业农民经营效益不断放大效果,实现多方共赢。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JY042)、国家自科基金项目(713330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