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废弃包装有望告别“野外流浪”
2016-04-02王伟
王伟
农药废弃包装有望告别“野外流浪”
王伟
农药是农业种植环节中用于预防、消灭、控制病虫害必不可缺的一环,但使用过后随意乱丢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样使人担忧,这些包装废弃物绝大部分是不可降解材料,造成了扭曲的“视觉污染”。如果没有完善的回收管理,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对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农民抛弃“恶习”需引导
农民耕地时被包装碎片扎破脚底的事也时有发生,这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随意乱丢不无关系,也有人将之归结于农民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使然。对此,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认为,一方面,部分农民安全使用农药水平落后且环保意识薄弱,乱扔农药瓶的积习难改;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经销商和农民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完善回收管理制度。
“既没有使用价值、又没有市场价格,加之缺乏制度要求,是农民没有形成合理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根本原因。”农业部农研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金书秦坦言,高昂的处理成本则成了农药废弃包装回收的无市和无价,随手一扔也是农民的无奈之举。
回收实施细则亟待落实
目前,我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简单处理方式是焚烧和深埋,这成为了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理的痛点。另外,相比较国外比较成熟的回收管理体系,国内在法律法规上略显单薄,缺少细化可执行的实施守则。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周蔚认为,我国农药企业众多,产品规格繁杂,不利于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且由于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和高昂的处理成本,回收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国内目前开展工作的地区,资金来源均为财政资金,缺乏可持续的机制。因此需要在明确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基础上,对农药包装污染防治资金的来源作出明确的规定。
积极尝试,呈现可复制样板
目前,国内农药企业主动进行废弃包装回收工作的屈指可数,整体行业没有形成惯例,导致这些企业有些后继乏力,回收工作亟须行业达成共识,增添动力。
值得欣慰的是,各地政府和部分企业已经拉开农药废弃包装工作的大幕。在上海,政府用其雄厚的财政实力直接支付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成本;在广西,政府主要通过将企业行为纳入政府规划、倡议的方式给予支持,这都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优秀范本,而包括山东、江苏、海南等地正在准备出台相关的回收管理制度,我国农药废弃包装回收工作正在摸索中有序进行。
农药回收尚需“一味良药”
如今,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污染工作又将面临着“中国特色”的拷问,“先发展后治理”式的进步模式已经被证明后患无穷,这应该给我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治理敲响警钟。
综观我国农药领域,不仅没有行之有效的回收实施细则,无害化处理的高昂成本负担也成为了企业在进行回收工作时的“绊脚石”,责任主体不明确、处理资金来源不固定,回收工作将举步维艰。“中国式”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不应只存在于公益行动、品牌知名度炒作的行为上,这需要“一味良药”,一味能够改变农民习惯性丢弃废弃农药包装恶习,一味能够唤醒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一味能够促进政策落实、法律法规完善、监督责任到位的“强心剂”。
眼下,农资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的转型阵痛,何不借此时机将此前未尽的工作和义务执行下去,为保护绿色土壤、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