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轮作休耕是生态环境前进的一大步
2016-04-02婧蓝
婧蓝
耕地轮作休耕是生态环境前进的一大步
婧蓝
近日,农业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我国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轮作休耕制度并非现在才有,我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由此可以看出轮作休耕的传统智慧早已有之。
从“藏粮于地”我们可以看出,土地是粮食孕育的基础,如果土地不在或者土地不好,要想达到理想的“粮食收入”就非常难。土地的过度消耗不仅仅会让土地营养丢失,更是会让土地粮食产出大大降低。
从现实的发展来看,我国耕地的过度利用,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地污染等问题都非常严峻,在这样一个土地现状下,生态环境的警钟早已经敲响,要让土地休养生息,重拾环境的“干净”就需要让耕地“喘口气”。
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采取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既能改善土壤的生态,又能通过“藏粮于地”的现实状况不断地在“藏粮于技”上提升,提高耕地的利用率,让同样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而把生态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
当然,耕地轮作休耕并非让耕地长满野草,既然能长草自然也能长花,让这些休息中的土地长满鲜花,不但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能通过“生态旅游”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休息中的土地一样能够产生价值。
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都需要耕地轮作休耕,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降低土地生态压力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藏粮于地”,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