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政论界的美国观再检讨
——以梁启超之美国宪法与政制观为中心
2016-04-02杨玉圣
杨玉圣
晚清中国政论界的美国观再检讨
——以梁启超之美国宪法与政制观为中心
杨玉圣
摘要:晚清一代政论家中,梁启超先生的美国观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其名著《新大陆游记》对于美国特别是美国宪法与美国政制观的考察,迄今仍发人深省,系值得珍视的一份学术—思想—文化遗产。梁启超可谓“中国的托克维尔”,《新大陆游记》亦可视为出自中国人手笔的“中国版的《论美国的民主》”。
关键词: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美国观;美国宪法;美国政制
A New Review ofChinese Political Commentators’ Standpoint on America in the Late Qing Period:Centered on Liang Qichao’s Standpoint onthe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Yang Yusheng
Among the politicalcommentator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Liang Qichao’s standpoint on America has special value in history. As one academic,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worthy of our cherish, Liang’s investigation on America, especially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in his famous workATriptotheNewWorldare still thought-provoking to this day. Liang may be “China’s Tocqueville”, and hisATriptotheNewWorldcan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Chinese edition ofDemocracyinAmerica” written by Chinese people.
晚清是中国政治大变革的“过渡时代”*梁启超先生语,出自梁先生名篇《过渡时代论》(1901年6月)。关于“过渡时代”说及其解释,参见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梁启超论“过渡时代”的中国道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的急剧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为了救亡图存,那一代的仁人志士以域外(主要是英、美、法、德、日)的思想资源、政治体制为参照,探讨中国的改革之道*参见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这一过程中,当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属于顽固派、立宪派、革命党的政治家,都注意到了大洋彼岸与中国体制截然不同的美国。这既是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思潮*参见陈胜粦:《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和介绍》,《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第1、2期。的进一步深化,也反映了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企图以美国为鉴镜,变法图强的时代强音。
一、美国宪法在晚清的传播
作为维新派的主将和“宪政运动的灵魂”*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当时正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是否读过上述《美国合邦盟约》和《美国宪法》,尚无材料确证。但这两个关于美国宪法的译本,均早于《新大陆游记》(1904年)和《代五大臣考察宪政报告》(1906年),而任公关于美国宪法和美国政制的看法,主要集中体现在此《游记》和《报告》之中。
二、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的美国宪法与政制观
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梁启超曾称美国为“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在《饮冰室自由书》中,则将美国誉为“自由祖国之祖”*参见梁启超:《新大陆游记》,何守真校点,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7页。。在《新大陆游记》中,梁先生自谓“所记美国政治上、历史上、社会上种种事实,时或加以论断”,并谦称“观察文明复杂之社会,最难得其要领”,但本着“以其所知者贡于祖国,亦国民遗物之一端也。于吾幼稚之社会,或亦不无小补”,故作此《游记》。实际上,放眼晚清迄今这一个半世纪还多的长时段,在出自国人逾百种的旅美游记中,《新大陆游记》无疑是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他的旅美游记佳作,还可举出伍廷芳:《美国视察记》,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韬奋:《萍踪忆语》,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费孝通:《初访美国》,北京: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1945年;冯亦代:《漫步纽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王作民:《美国万花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刘宾雁:《美国这个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年;冯骥才:《美国是个裸体》,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从文化气质上比较,倘若把梁先生比作“中国的托克维尔”的话,《新大陆游记》则可视为出自中国人手笔的《论美国的民主》。
在《游记》中,梁先生对《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其设计、运作的美国政制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并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一)对于美国宪法制定的议论
在《新大陆游记》中,梁启超以历史学家的敏感,精确地对美国宪法的制定及其历史定位进行了富有深度的归纳。他对1787年制宪会议、宪法作了夹叙夹议的评介,并把“开宪法会议于费城”视为各邦“联合之第三着”,“自兹以往,而美国始得谓之一国矣”。——1775年大陆会议之召开,“是为联合之第一着”;1781年《邦联与永久联合条例》之被批准,“是为联合之第二着,始略带法律上之性格”;1787年费城会议之制定宪法,“是为联合之第三着”*参见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161、162页。。
值得指出的是,任公对于邦联制下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制的分析,在中文学界相当有超前性*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161页。:
彼时之公会(按:即邦联),谓之各政府之同盟体则可,谓之为一政府则不可。何也?彼各省(按:即邦)者(即各殖民地),无大无小,皆有一之投票权,不相统属,纯为群龙无首之气象。而此中央公会(按:即邦联政府)者,对于一市民,曾无有裁判权,曾无有征税权。中央之行政机关无有也,中央之司法机关无有也,仅恃各省之捐款以充国用。而各省所捐,又皆缓怠,时或无有;至各省及其所属之市民有不奉中央公会之命令者,公会无如之何也。
(二)对于美国总统制提纲挈领的评介
任公注意到,“美国大统领”即总统*晚清文献中,关于美国“总统”的译称,除“大统领”外,还有“民主”;“皇帝”、“君主”、“国主”、“美皇”、“美主”;“大酋”、“总酋”、“大头目”;“统领”、“总领”、“总理者”;“监国”;“伯理玺天德”、“伯勒格斯”、“伯理喜顿”、“勃列西领”等。熊月之先生认为,“总统”系由“总统领”简化而来,“纯粹是新造词,以其既能表示国家元首的含义(总的统领),无轻侮意味,又合中国文法,简明易讲,遂成为对美国一类国家元首的称谓”。见熊月之:《告别专制主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历程》,香港: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第60页。,“其权力职掌,与他国之首长有所异”,并依据宪法规定,对总统之职权及其运行,从九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美国总统的军事指挥权、缔约权、任命高级文官权、签署法案权以及向国会提交咨文等权力义务*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73页。:
一、大统领有总督联邦海陆军及各省民兵之权。
二、大统领有缔结条约之权,惟须得上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之协赞。
三、大统领有任命外交官、司法官及联邦政府各官吏(其宪法中特别规定之官吏不在此限)之权,惟亦须得上议院之协赞。
四、有赦减刑罚之权(惟议院所弹劾之案不在此数)。
五、遇大事故,有临时召集议院之权。
六、国会决议之法律案,大统领有权拒之,或饬令再议(惟再议之后,若两院皆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前案,则大统领不得不画诺)。
七、大统领有将美国国情禀告于国会,以政策呈荐于国会之义务。
八、有效忠于法律之义务。
九、有监督联邦官吏之义务。
比照《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之规定,可知梁先生上述归纳,言简意赅,大致不差。
(三)对于美国分权体制的重视
如前所述,梁先生已经注意到了平时总统对于州事务无权干预的事实,还注意到作为“行政部”首脑的总统平时受制于国会(“立法部”)的牵制。梁先生在比较了英国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后指出:美国总统“非立法部一员也,故其宪法不许大统领及其阁臣提出法律议案于议会”。对于其原因,梁先生准确地将其归诸美国的分权体制*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74页。:
何以故?彼等无列于国会之权利故。此亦政法上一有趣味之问题也。盖美国者,实行孟德斯鸠三权鼎立之义,而界限极分明者也。美国何以能如此?则以英国之宪法由天然发达,而美国则全以人力也。
任公还注意到美国政治中心与社会中心“常不相合并”这一“美国之特色”:作为首都的华盛顿,并非全国的中心;各州所在的首府,亦非各州的中心。比照英国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德国首都柏林、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意大利首都罗马、俄罗斯首都彼得堡、日本首都东京之类“全国中各种权力之集中点”而言,在梁先生看来,“美国有最奇者一事,曰无首都是也”*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79页。。在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罗马、彼得堡、东京这样的旧大陆之“首都”,“聚国中人口最多者此地也,财力最厚者此地也,商务最盛者此地也,工业最繁者此地也,富豪权势之人最乐居者此地也,最大学校之所在者此地也,最大新闻纸发行者此地也;一国中政治势力之源泉在是,学问智识之源泉在是,财富通输之源泉在是;国中诸地,万海朝宗,归集于此一点,复由此一点以分布于诸方,如血轮之在心房然:是之曰首都”*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80页。。然而,与旧大陆的这些“首都”相比,作为新大陆之首都的华盛顿,轩若天地:华盛顿的人口在美国城市中仅列第十五位;“其社会之交际,仅议员、官吏、外国公使等耳,大商业家不在是,大文学家不在是,大美术家不在是,大工场、大新闻不在是”,故华盛顿不足以当“首都”之名,“昭昭然也”*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80页。。梁先生进而归纳道:
又不徒全国为然也,于各省亦有然。政治之中心点,与社会之中心点,常不相合并,是美国之特色也……以吾?外国人眼观之,实千万不可思议。
任公所洞察的“实千万不可思议”的这一“美国之特色”,恰恰是美国政治社会权力分立的一个重要事实。可惜,梁先生的这一重要发现,长期以来不为人所重视。
此外,任公还具体而微、见微知著,从白宫、国会大厦等象征美国政治权力的建筑布局,旁观美国的政治格局:
观夫大统领之官邸,即所谓白宫(White House)者,则渺小两层垩白之室,视寻常富豪家一私第不如远甚。观此不得不叹羡平民政治质素之风,其所谓平等者真乃实行,而所谓国民公仆者真丝忽不敢自侈也。於戏!倜乎远矣。
全都中公家之建筑最宏敞者为国会(即喀别德儿),次为兵房,次为邮局,最湫隘者为大统领官邸。民主国之理想,于此可见。
(四)对于美国联邦制的经典归纳
美国之政治,实世界中不可思议之政治也。何也?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故非深查联邦政府与各省政府之关系,则美国所以发达之迹,终不可得明。其关系奈何?譬诸建筑,先有无数之小房,其营造不同时,其结构不同式,最后乃于此小房之上为一层堂皇轮奂之大楼以翼蔽之。而小房之本体,毫无所毁灭,毫无所损伤。盖小房非恃大楼而始存立,大楼实恃小房而始存立者也。设或遇事变而大楼忽亡,则彼诸小房者,犹依然不破坏,稍加缮葺,复足以蔽风雨而有余。故各省政府,譬则小房也;联邦政府,譬则大楼也。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而可以自存。此美国政治之特色,而亦共和政体所以能实行能持久之原因也。
在此之前,尽管也有中国人注意到美国乃合众国为一国这一事实*据李圭《环游地球新录》载:“美官格君告圭曰:美国一省即一国,乃合众国而为国,各有事权。”见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漫游随录·环游地球新录·西洋杂志·欧游杂录》,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60页。,但如此言简意赅地阐述美国立国的特点及联邦制精要的中国人的解释,梁先生当为第一人。
彼美国者,非徒四十四个之小共和国而已;而此小共和国之中,又有其更小焉者存……自十六世纪殖民以来,即已星星点点,为许多之有机体,立法、行法、司法之制度备焉,纯然为一政府之形。故美国之共和政体,非成于其国,而成于组织一国之诸省;又非成于诸省,而成于组织一省之诸市。必知此现象者,乃可以论美国之政治;必具此现象者,乃可以效美国之政治。
任公所观察到的“一曰爱合众之国,二曰爱本省之国”的“美国人有两重爱国心”*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76页。,也堪为精妙之论,从精神文化的层面有助于理解美国的联邦制这一美国的制度文明及其大国治理机制*详见杨玉圣、孙洁琼:《论联邦制与大国治理——兼论美国强盛之道》(待刊稿)。。
(五)对于美国两党制之观察
梁先生关于美国总统制的考察,大致不差。不过,他对于美国“日趋于中央集权”的判断,证诸罗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国政制,恐不尽然。事实上,从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起,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地方自治传统和“州权主义”以及由此而形成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宪政体制和政治文化,除了美国内战时期的特殊情形外,较之行政和司法,美国国会一直在美国政制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其地位也更加重要*[美]伍德罗·威尔逊:《国会政体》,熊希龄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故连梁启超先生也曾有“议会专制”之说。
(六)对于美国选举制的剖析
据梁先生称:“余在美时,有西教士杜威者偶为余言曰:华盛顿市民无选举权。余初闻大骇愕,及察之,信也,此真一怪现象也。考美国例,有所闻某省某省之市民(citizen),而无所谓合众国之市民(外人欲入美籍者必入某省籍,得省籍而国籍亦同时俱得矣;若欲竟入国籍,则无从入也)。市民者,选举权所从出也。哥伦比亚(即合众国直属华盛顿所在地)无市民,则华盛顿任无市民权也亦宜。虽然,此则真普天下立宪国之所无矣。”*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82页。
该“西教士杜威”何以对任公称“华盛顿市民无选举权”,任公在“初闻大骇愕”后如何“察之”,从《新大陆游记》的记载看,均无从查考。但是,该说显系于法无据,于实不符。所谓“外人欲入美籍者必入某省籍,得省籍而国籍亦同时俱得矣;若欲竟入国籍,则无从入也”的论断,亦不合于美国实情。所谓哥伦比亚或华盛顿“无市民,则华盛顿任无市民权也亦宜”,亦属臆断。总之,任公所谓“华盛顿市民无选举权”之说,不确;所谓“此真一怪现象也”或“真普天下立宪国之所无矣”的议论,可谓无的放矢。
三、关于《代五大臣考察宪政报告》
根据李华兴教授等编纂的《梁启超选集》,梁先生曾于1906年秋冬间撰写《代五大臣考察宪政报告》。在建立设上议院时,称:“考美国之制,其下议院代表人数,其上议院代表省份……不问省之大小,人之多寡,而每省总以两议员为额。夫苟有代表省份者,而无代表人数者,则大省之权利必为小省所压,而势不均;苟有代表人数者而无代表省份者,则小省之权利又为大省所压,而势亦不均。故美国以两院各代表其一,诚斟酌调停之妙用,法至良,意至美也。中国政体虽与美国殊,幅员则与美国等,以大国而行立宪政治,欲求餍举国之望,舍此末由”。在论司法权以独立为宜时,也以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三节为据。当论及地方自治时,也主张除日本外,“势不可不兼采美国”*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42、443、447页。。
附带略作补充说明的是,著名梁启超研究专家夏晓虹教授根据新发现的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梁启超手稿,进一步证实了梁先生为出洋大臣起草考察报告的说法*夏晓虹:《从新发现手稿看梁启超为出洋五大臣做枪手真相》,《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5日。夏教授的考证表明:“所谓‘梁启超做五大臣枪手’一案,已可准确表述为:1906年6、7月间,梁启超为清廷派遣的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与端方代拟了五篇奏稿,即《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请定外交政策密折》、《请设财政调查局折》与《请设立中央女学院折》。此五文现均存世。没有后三篇文稿的发现,即使大胆倡言,终究不过是假说;而有此三文重现于世,此论便足以成为定谳”。作者还评论说:“梁启超为清廷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捉刀代笔,草拟奏折,大概是清末立宪史上最有趣的故事了。梁启超以通缉犯身份,流亡海外,却直接介入最高层的政治决策,不能不令人咄咄称奇”。上述五篇奏稿之整理稿,见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总第1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当然,也还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所谓‘梁启超为出洋五大臣做枪手’”乃“危言耸听”*王炼利:《晚清著名立宪奏摺以讹传讹半世纪》,爱思想网,2011年10月27日。。
四、值得珍视的学术—思想—文化遗产
作为“过渡时代”的中国知识界的领袖,从传统士大夫*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德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道统的意义上讲,梁启超先生可谓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从现代意义上知识人之新历史来看,梁先生又可谓现代中国知识人的开山之祖。
梁启超先生是一个令学界景仰的全才*张朋园先生一言以蔽之曰:“梁任公的一生是多方面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他是个新闻记者,是个教育家,是个思想家,是个文学家,是个史学家,是个艺术鉴赏家……对近六十年来的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财政、社会、学术,其深远处,几无出其右者。”见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第1页。,其政治、学术、思想贡献,也是那一代人中绝对的出类拔萃者。本文只是从其美国宪法和美国政制观这一个具体问题入手,反顾梁先生别具一格的美国观。学界已经注意到对梁先生法学思想的梳理*范忠信编:《梁启超法学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范教授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国难空前、剧变空前之际,在旧学术迅速式微、新学术一切草创之际,一个涉猎如此广阔的法学学术领域——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并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除梁启超以外,并世无第二人”。,也有不少论著涉及《新大陆游记》,但对于梁先生的美国宪法与政制观的挖掘和研究,尚嫌不够。
近年来,史学界从观念史*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的新视野,通过对“民主”、“自由”、“共和”*金观涛、刘青峰:《从“共和”到“民主”——中国对西方现代政治观念的选择性吸收和重构》,收入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李恭忠:《晚清的“共和”表述》,《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章清:《“自由”的界限——“自由”作为学科术语在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呈现”》,孙江主编:《新史学》第2卷《概念·文本·方法》,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等概念以及对华盛顿*潘光哲:《“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衍》,郑大华等主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潘光哲:《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台北:三民书局,2006年。、杰斐逊及其《独立宣言》*俞旦初:《美国独立史在近代中国的介绍和影响》,《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亦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潘光哲:《“革命理由”的“理论旅行”——美国〈独立宣言〉在晚清中国》,孙江主编:《新史学》第2卷;杨玉圣、满运龙:《杰斐逊及其民主思想在中国——历史映像与现实关照》,《史学月刊》2013年第11期。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史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域外新观念对中国晚清变革——从维新、立宪到革命和共和国创建的作用,开创了新的学术天地,也为我们重新检视包括梁启超先生在内的晚清思想家及其作用提供了新的知识背景。
可以说,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这一长过程来看,梁启超先生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他是中国近代启蒙时期最大的宣传鼓动家,也是把世界(历史、地理、文化、思想)知识普及到一般知识分子群众中去的最著成效的启蒙教育家”*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第443页。。从早期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梁先生以其生花妙笔,在其《新大陆游记》中深入浅出,“打开了中国人对美国、对世界新事物的眼界”*罗荣渠:《漫谈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早期交往》,《人民日报》1979年1月15日;罗荣渠:《美洲史论》,第301页。。不无巧合的是,任公1903年旅美考察时,适逢而立之年。按照张朋园先生的研究结论,“梁任公著作等身,三十岁左右所发表的言论,最为丰富,也最富有内涵,所采择的行动最为积极,亦最有意义;其于国人之影响,亦以此时期最为深远”*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第19页。。
在梁先生那一代人中,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知识分子,均不乏“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近代中国一切新观念的创发,大体以时代的醒觉为基础,由于能认清世变得严重,而后才会设想适应世变得方法。”*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1页。如果作一个简单的类比的话,那么,孙中山既是晚清中国人之中旅美次数最多的一位政治家,也许是在其演讲中反复提及美国次数最多的一位革命家,但总的说来,孙先生既无关于美国的专著发表,也对美国缺乏深入系统的学理研究,尽管美国及其制度对于孙先生的影响极大*关于孙中山与美国的关系,详见郝平:《孙中山革命与美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习贤德:《孙中山与美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另见何靖:《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研究》总第4辑(1986年);李庆余:《美国宪法对孙中山的主要影响》,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等编:《新的视野——中美关系史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和孙中山先生一样,梁启超先生也曾亲历美国,并且写下了迄今仍时读时新、发人深省的《新大陆游记》这一既有现场考察和切身体验、又有学术立场和理论厚度的专著。孙、梁同是一代政治风云人物,但在是否师法美国特别是是否施行美式共和政体问题上,又各执一辞,正反悖论,确乎令人深思。
如果说,孙中山是倡导中国以美为师、行共和革命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康有为、梁启超就是力主中国不能师法美式政制的主要代言人。梁氏的论证,相对而言,又比康氏更具理论色彩和史实依据。改良派、革命派之间的大争论,构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东方政治思潮史上百家争鸣的灿烂篇章。辛亥革命把皇帝拉下了马,民国取大清而代之,但根深蒂固的专制遗毒、阴魂不散,遂有袁世凯和大大小小的袁世凯们把中国搅得乌烟瘴气。民主仅是一个旗号,共和只是一块招牌。新陈代谢,确非一蹴而就。中国不得不继续为此流血牺牲。晚清以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了。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汲取营养,这是中国在其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应予正视的问题。向西方学习,以改造中国,这是近代爱国者的追求之一。然而,如何学?学什么?怎么改造?改造什么?这一直都是棘手的问题。中国就是中国。美国就是美国。在中国人究竟应怎样看美国的问题上,上述难题一再纠缠、难为着人们。康、梁不是预言家,但的确不乏不幸而言中者;孙中山一生革命,从效法美国到最后转向以俄为师。如此等等,皆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这些看法,也许了无新意,但至今仍萦绕在笔者脑际,至今也是一个待解之谜。
[责任编辑扬眉]
作者简介: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