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讨论

2016-04-01桂姗

科技视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桂姗

【摘 要】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16号文件以来,全国各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与格局,但由于受到转型时期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育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本文想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路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加以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求新、猎奇、关注时事、注重人际交往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加上现代社会信息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来接收各方面的信息。他们没有充分的甄别能力,难以认清是非曲直,大量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信息涌进来,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内容大多是书本上那些“高大上”的“说教式”知识,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生动性、鲜活性。课堂教学是单调地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和演绎,显得空洞抽象,在现实面前难有说服力,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解答学生的困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的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其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在教育过程中多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灌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个体、健全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在把宏伟目标与个人成长有机结合、形成内在逻辑方面做得不甚理想。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自身的经济、就业、恋爱、交友等一系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有覆盖到这些方面,不能贴近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学生感到无法用所学知识来充分解决个体在人格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就会对教学产生距离感和排斥感,只是机械被动地去接受老师的灌输。

1.2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一直积极发挥育人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走出学校之后就一劳永逸,进入社会就无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与学校相比要复杂的多,它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智分析和应对纷繁杂乱的生活、工作局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光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社会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是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非常薄弱,未能形成一个卓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且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信息,如过分的物质化、功利化、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负面东西渗透到学生头脑中,与学校教育发生了冲突和反差,从某些方面反而弱化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有效形成。

家庭教育也存在与学校教育脱节的情况。现在大多数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度宽容和溺爱,对子女千依百顺,对他们在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行包办,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也不进行严格批评和教育,容易造成子女骄纵、浮躁的性格,家庭教育就不能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尤其是农村农民工进城打工家庭的隔代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位”等带来的子女不健全成长问题更值得广泛的关注。

1.3 教学的阶段衔接脱节

通过对小学到大学的德育教材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有时候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居然高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小学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把学生的道德架高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境界,这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觉悟和接受能力,违背了个体的成长的生理规律和认知规律;相反,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返回到了小学的程度,比如,大学校园里会贴这样的标语:“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践踏小草”、“请不要把早餐带进教室”等等。之所以提出这些底线的道德要求,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做不到。这种低高倒置现象,比较常见。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重认知,轻情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在内化的过程中,情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能否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品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情感是影响教育过程的动力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承,轻视情感的培养,这样会造成学生对于所学在理论上了解、在情感上不能共鸣的状态,“内化于心”的过程难以完成,“外化于形”也就难以实现。

2.2 重理论,轻实践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提升和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践课往往难以保证和展开,理论课教学占绝对统治地位,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思想道德实践,难以实现外化的过程。所以造成了在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知行脱节,表里不一。一方面,学生明白道理,知道孰对孰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旦落实到行动中,就难以执行。

另外,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包括评估的环节,关于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高校一般都是采取理论考试的方法,而不会从学生平时为人处事方面的表现来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评估方法有待更科学和实效。

2.3 重教师,轻学生

众所周知,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纵观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是老师在讲台上面激情昂扬、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或者呼呼大睡、面无表情。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以书本为前提,照本宣科地进行填鸭式教育,教师学生双方缺乏良性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需要。

3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建议

3.1 教育内容改革

3.1.1 与时俱进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任何教育都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淘汰。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多涉猎当今世界和社会出现的与思想政治有关的热点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案例材料进行点评,深刻分析问题的本质所在,教会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时事信息,能够分清是非、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举一反三。如此,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又对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当增加关注个体发展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恋爱、创业等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问题进行解答、指点迷津,缓解他们的压力。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解除心理困惑,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3.1.2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握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就要做到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贯彻在课本和教学之中;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教育内容分层次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展开。

3.2 方法和措施的改进

3.2.1 “四位一体”,全员全方位育人

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资源,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的教育体系。

1)加强和学生家庭的联系

高校可以采取“家访”和“校访”的形式实现学校和家庭的沟通。老师通过家访,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但在当代高校,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访范围只能限于学校所在的县市,所以稍有不便。所以主要采取校访的形式,充分利用大学开学或者期末家长来校接送学生的机会,设立家长接待日或者接待周,和学生家长积极接触,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其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和手段。

2)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首先,采取“引进来”的方法。学校应该加强同周边的社区、居委会、党委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让先进典型进学校,现身说法。我们邀请各个领域的道德模范以及名师来学校开讲座,以他们的亲身事迹感染学生、鼓舞学生,以情感人,增强说服力。

其次,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学校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建立若干个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去参观、瞻仰,使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化、规范化。此外,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入各种社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锤炼思想品德、增强道德实践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当今社会,网络发展势不可挡,已经融入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各样良莠混杂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我们要最低限度降低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打造一批由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队伍,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红色教育专栏,呈现近期网络上出现的真善美的事迹,并进行褒奖;呈现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假恶丑现象,引导学生发帖讨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另外,在重大节日或者纪念日到来之际,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对学生开展匿名的网络心理咨询活动,在线倾听、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这样可以消除面对面带来的心理顾忌和尴尬,使学生放开怀抱、畅所欲言,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3.2.2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增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完成教育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电教片,让学生写读后感,然后进行点评;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组织辩论赛和演讲,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讲课,实现自我教育等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课”、“微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生动性、针对性、简短性、易储存等特点,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拓展。教师在播放“微课”的时候,可以现场讨论、点评讲解,进行辅助性教学。课后,学生可以用U盘自行下载该视频。

3.2.3 区分层次,因材施教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针对同一个课堂不同理论基础的学生,我们首先要遵守“照顾大多数”的原则,完成最基础的课堂教学,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理解、认同、掌握和接受。其次,因材施教。把学生进行分组,同一个水平层次的为一组,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难度有别的学习活动、学习要求和任务,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并从旁监督和指导,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在课后,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学生沟通、互动,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促进人格发展。区分层次,因材施教,是尊重受教育者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们在不同的基础上共同进步。

3.2.4 建立健全评估考核系统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核,要从“知”和“行”两个方面综合评估。理论考试的成绩只是考核的一个部分,还要结合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这样的评估更加公正、客观,真实地反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为下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准确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德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4.2.

[2]谈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2.7.

[3]张振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及建议[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