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规是阶段性举措

2016-04-01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袁贵仁鸡血学区

姜浩峰

改变老百姓喜欢择校的办法,只能靠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特别是靠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袁贵仁亦表示:“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均衡只能是相对的。”

“单校划片、多校划片,都是为了让家长满意。多校划片,这是现实逼出来的,各地采取的尊重群众意愿的举措。”全国“两会”期间,3月3日,经过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如此回答媒体提问。

何为“单校划片”,何为“多校划片”。未来“多校划片”是否会全国推广?其目的何在?

在国人将目光聚焦到“多校划片”好还是“单校划片”好的时候,却又传出曾经焦灼于学区房的年轻父母,在学区房价格飞升之际,开始计算另外一笔账,所谓“鸡血妈妈”一族诞生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多校划片”系阶段性举措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初中、小学面临着划区,主要是义务教育。”袁贵仁在接受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就近入学没有成绩表现标准,它就是离家近,这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的。”

《新民周刊》记者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可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的中国公民,政府必须提供免试就近入学的学校。当然,家的位置是可以选择的。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是选择政府提供的公办教育,还是选择价格昂贵的各类非公办学校,也是可以选择的。

袁贵仁说:“就近,确实有‘好的学校、‘比较好的学校、‘一般的学校或者家长所说的‘差的学校。这是长期历史造成的客观事实。那么怎么解决呢?近,就是一个标准。因此要划分一个标准,哪个离家近,哪个离家远,划片入学,就是就近安排。”

所谓“单校划片”,也可以称之为“一对一”,亦即一个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对应一所学校。然而,2015年11月2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王定华表示,将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同时加大查处力度,及时曝光择校现象,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

王定华甚至解读称,“多校划片”目的是能够改变“单校划片”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把学生入读小学初中由“一对一”变成“一对多”,最终能入读哪所学校由唯一答案变成多种可能,用“电脑派位”分配学生入读的学校,由此消减学区房的优势,解决家长过分追捧学区房、中介大肆炒作学区房的现状。

然而,在部长通道里,袁贵仁已明确表态说:“‘单校还是‘多校,要由老百姓说了算。”

有教育问题专家向记者表示,所谓划片,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的具体操作办法。怎么划,各地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各个城市之间的办法更是不太相同。“单校划片”是各地特别是19个大城市过去的主要举措。

所谓19个大城市,亦即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广州、武汉、成都、西安;5个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

这些城市,当然也是炒作学区房的矛盾焦点之地。难怪袁贵仁面对北京每平方米45万元的学区房,只能笑而不语。

对于“多校划片”,袁贵仁在部长通道明确说是被逼出来的,是尊重群众意愿的举措。他如此寄予希望:“今年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已经说明,各地具体采取什么措施,由老百姓说了算。单校划片或者多校划片,都是为了让家长们满意。是为了均衡教育资源探索出来的办法,各地要采取尊重群众意愿的举措。”同时,袁贵仁表示,“多校划片”系阶段性举措,不是一个长远举措。

最终要靠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未来要形成怎样的局面?袁贵仁说:“我们要不断地让人民满意、以人民为中心来安排我们的工作。如果老百姓认为不需要跑更远的路,不用找关系,就在家附近上个学,就满意了,这就是我的标准。”

由此,袁贵仁认为改变老百姓喜欢择校的办法,只能靠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特别是靠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袁贵仁亦表示:“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均衡只能是相对的。”

当然,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对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本人来说,绝非“一个萝卜一个坑”那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呢?答案是——均衡发展。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曾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措施,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统筹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效机制,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万所,在校生达1.38亿,在各级教育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为继续促进学校、区域均衡发展,从2013年开始,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并建立了复查监测机制,对已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地区进行监测和复查。目前,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1124个,其中京、津、沪、苏、浙5省(市)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

可是,目前国内教育发展相对比较均衡的地区,偏偏亦是学区房炒作的焦点。在上海房价猛涨的这一个春天,媒体爆出“鸡血妈妈”一族。

所谓“鸡血妈妈”,即是在育儿特别是子女教育方面,亲力亲为像打了鸡血一样用劲,以此抵消自家无法上学区房的无奈。而在“鸡血妈妈”们看来,亲力亲为辅导子女,起码在经济上比学区房来得划算些。当然,这也是一种竞争中不甘落后的无奈之举。

以某“鸡血妈妈”群群主小鱼为例,她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看房,可没成想房价升速比看房的速度还快。无奈之下,小鱼先是跨区买了一套房,对口一所口碑还不错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幼升小甚至是小升初的“保底”。“其实,这样的‘保底也挺悬的。”一位“鸡血妈妈”群成员告诉记者,“在上海,这几年,随着一些区推出每户五年一个名额的政策,学区房看上去也不那么靠谱了。我有朋友原本买了一套学区房,可由于户口迁入年限不到,只能被统筹到别的小学。”

于是,“鸡血妈妈”们对学区房和子女教育的认识,做了战略性的重新规划——作为工薪阶层,与其花这么多钱去买学区房,不如省下买房的钱,带孩子去培训机构学,然后再去搏好初中、好高中和好大学,这样更实惠。小鱼说,群里至少5个以上的孩子已经学到了三年级奥数;5个以上的“牛娃”能与老外无障碍交流;2到3个孩子能写中英文作文;5个以上的牛娃能读英文章节小说;最牛的娃一周补23节课——3次英语、3次数学、2次语文,外加画画、游泳若干,上课地点则需横穿整个上海……

《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适龄入学儿童人数约18万左右,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未来几年这一数字仍将持续增加。 “每个区的优质资源就那么多,人人都想读好学校,那就剩下两条路:要么买学区房,要么就是鸡血。”这是小鱼的观点。

中国古代就有“良禽择木而栖”之说,有“孟母三迁”之举。就个案来说,“鸡血妈妈”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掘,无疑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新民周刊》记者去年在华东师范大学采访“‘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时,一位专家说:“把教育公平看成是大街上的公共汽车,所有人都可上车,每个人都有座位,这就公平了。但是,一个城市的交通如果只提供单一的公共汽车,那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些人不愿意坐,因为他会晕车。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供自行车和三轮车呢?”除了提供基本公平的义务教育资源以外,还能提供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好的收费教育资源。这样的教育资源,再贵,也不会超过每平方米45万元这样的花费吧?

猜你喜欢

袁贵仁鸡血学区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打鸡血”的由来
袁贵仁 浪尖上的教育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