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类词”的历史流变及相关问题
2016-04-01张家合浙江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
张家合(浙江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4)
“些类词”的历史流变及相关问题
张家合
(浙江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些类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这既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又受到词缀“子”“个”“儿”自身的使用情况以及文献的方言背景、语言节奏等因素的制约。现代汉语里“些”仍大量使用,但其意义已由早期的表示少量转变为表示“不定的量”。“些些”“些子”“些个”“些儿”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这与“些”的中性化倾向和程度有关。
关键词:“些类词”;历史流变;相关问题;中性化
本文讨论的“些类词”是指近代汉语时期出现并使用的“些”“些些”“些子”“些儿”“些个”“些些子”“些子儿”“些儿个”等一批表少量的词语。这类词语已受到学界不少的关注,如王绍新认为“些些”“些子”是唐五代时期些字的主要形式[1]。香坂顺一认为在明代以前的资料里,“些儿”“一些儿”“些个”等“些”系词占优势[2]。吕叔湘、江蓝生指出:“些字的主要形式是些些,些子,些儿,些个和些。唐五代多用些些,些子;宋人多用些儿、些;元人基本上只用些,间或也用些儿;明以后则只有些、些个两式;……由这几个形式混合的还有些些子、些子儿、些儿个等。此外还有些小、些须、些底等。”[3,p368]
结合历史文献调查发现,吕叔湘、江蓝生先生的论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指导性。不过,与“些类词”相关的一些问题尚未弄清楚,如“些类词”成员之间的意义基本相同,为何在汉语文献中存在着诸多的变体形式?它们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具体如何?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时代和地域的差异?什么原因导致“些类词”的分布差异?下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些类词”的使用情况
1. 唐五代
“些类词”在唐五代时期新兴,且数量不少。“些类词”在唐五代时期以“些些”使用最多,“些子”次之,而“些”①、“些儿”等词用量不多,其他成员用例很少,详见表1。如:
(1)纵有些些施利,旋总盘缠斋供,实无财帛,不敢诳妄将军。(《敦煌变文校注·庐山远公话》)
(2)思曰:“速去速来。你若迟晚些子,不见吾。你若不见吾,不得床下大斧。”(《祖堂集·石头和尚》)
(3)自家身上割些吃,有罪无罪便应知。(《敦煌变文校注·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二)》)
(4)不知音,莫语要。些儿法,合大道。精气神,不老药。(《全唐诗·三字诀》)
表1 “些类词”在唐五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表2 “些类词”在宋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2. 宋代
宋代“些类词”中的使用与唐五代时期明显不同:“些些”的使用已大幅下降,“些”一跃成为“些类词”中最常见的成员。“些子”“些儿”和“些个”也有不少用例②,数量上超越了“些些”,其他成员使用不多,详见表2。如:
(5)其僧至来朝上参,师乃转身面壁而卧,佯作呻吟声曰:“老僧三两日来,不多安乐。大德身边有甚么药物,与老僧些。”(《五灯会元·鄂州无等禅师》)
(6)道吾来侍立,山曰:“适来有个跛脚沙弥,却有些子气息。”(《五灯会元·澧州高沙弥》)
(7)准拟新歌待见了。不道。些儿心事还恼。(《全宋词·隔浦莲》)
(8)欲说萦心些个事,恐教人、蹙损眉峰绿。(《全宋词·贺新郎》)
(9)衲僧门下,推勘将来,布裙芒靸,不免撩他些些泥水。(《五灯会元·荐福道英禅师》)
元代继承了宋代“些类词”的使用大势,仍以“些”的使用最为常见,“些些”进一步衰落。不过,元代“些个”“些子”和“些儿”的使用频率与宋代发生了不少变化,其中,“些个”较常见,“些儿”次之,“些子”较少见,详见表3。如:
(10)海棠道:“随后打旋的些钱银,将你去。”(《元典章·刑部》)
(11)人吃的且有些个,这马每却怎生?(《原本老乞大》)
(12)咱在时早这般祭祖没些儿大量,咱死后便是上坟的小样,我因此上先打后商量。(《元刊杂剧三十种·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三折)
(13)奴进君,些子粥。更与君,旧纸被③。(《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十出)
(14)把平生心事叮咛说,不必喋喋,少住些些。元来破庄周一枕梦蝴蝶,正日当卓午非夤夜。(《元刊杂剧三十种·死生交范张鸡黍》第二折)
表3 “些类词”在元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表4 “些类词”在明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4. 明代
明代“些类词”的使用与元代基本相同,“些”的使用最为常见,成为“些类词”的绝对核心。与前期不同之处在于,此期“些儿”、“些个”和“些子”的使用频率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此期“些儿”较常见,“些个”次之,“些子”较少见,详见表4。如:
(2)J2激电异常带:位于矿区中部JP10~JP13、JP16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区段内,长度约1220m,宽度为70m,呈NW向条带状展布,视电阻率为17~40Ω·m,视极化率为0.55%~12.8%。异常带出露地层为黑云斜长石英片岩、大理岩,褐铁矿化、绿泥石化蚀变强烈。经槽探工程验证,发现2处条石墨矿化线索,即为矿致异常。
(15)那文姬作娇作痴,把手搭着他肩,并坐说些闲话。(《型世言》第三十八回)
(16)行者用手扶起道:“师父放心,没些儿事,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西游记》第十四回)
(17)管着那庄土,便不使些个做甚么?(《朴通事谚解》上)
(18)外作禽荒内色荒,连沾些子又何妨。(《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四回)
(19)却又捻诀把身子往下一小,小如芥菜子儿,那铙也就随身小了,更没些些孔窍。(《西游记》第六十五回)
5. 清代
清代“些类词”中“些”的使用更为常见,其他成员的使用则大幅下降。即在“些类词”中的所有成员之中,“些”的使用更为频繁,而其他成员均不多见,呈逐渐衰微之势,详见表5。如:
(20)那孩子素日爱吃的,你也常叫人做些给他送过去。(《红楼梦》第十一回)
(21)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22)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老残游记》第一回)
(23)几月前,我因泰山坳里一个人醉死,我亲自到华山找一个故人处,讨得些来,幸儿还有些子在此。(《老残游记》第二十回)
(24)他这里自有兄弟奴仆在此料理,也并非为此些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红楼梦》第四回)
表5 “些类词”在清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6. 现代
“些类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只使用“些”,表示不定的数量,其他成员很少见。在调查的《骆驼祥子》《北京人》《围城》《编辑部的故事》等文献中,均未发现“些子”“些个”“些儿”等词语的踪迹。不过,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些子”“些儿”“些个”仍有一些使用,如银川方言、西南官话中使用“些子”,雷州方言、闽语中使用“些仔”“些囝”,忻州方言使用“些儿”“些些儿”,西安方言、胶辽官话使用“些儿”,哈尔滨方言使用“些个”等[4,5]。
7. 小结
“些类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这些差异反映了语言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以主导词的使用情况来看,“些类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唐五代时期,“些”的使用数量不及“些些”“些子”等成员,详见表1。第二阶段是宋代及其后,“些”逐渐成为“些类词”的主导词。从表2可知,宋代“些”的使用尚处于略多于“些子”的阶段,元代以后“些”的使用就已经明显超越了“些类词”的其他成员,详见表3~5。
表示少量的“些子”“些个”和“些儿”等词在历史进程中有不同的表现:“些子”在唐五代及宋代使用较多,元明以后很少使用;“些个”主要用于宋元时期,明代以后基本上不再使用;“些儿”主要见于近代汉语中后期的明清时期。“些些子”“些子儿”“些儿个”等词在近代文献中的使用一直不高,现代汉语以后这些“些类词”已基本不再使用,只有“些”仍被大量使用。
二、影响“些类词”使用的因素
1. 词尾因素
除“些些”之外,合成“些类词”均为附加式词,因此,“些类词”的使用必然会受到词尾“子”“儿”和“个”发展和使用情况的制约。也就是说,词尾“子”“儿”和“个”的形成过程和使用频率会影响到“些子”“些儿”“些个”的使用情况。总的来看,词尾形成的时间越早、成熟度越高,就越容易与“些”组合,其使用频率相应就越高。
从历史文献来看,在这三个词尾中最早产生和成熟的是词尾“子”。“子”尾出现甚早,先秦时已有词尾化的迹象,用于表示人和小而圆的东西[6,p9;7,p85]。中古“子”作为名词词尾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到了唐五代,“子”尾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功能也更为扩大。作量词词尾也始自唐代[8,9],唐代“子”尾还用于表示少量的代词“些”“若(惹)”后[8]。“些子”在唐五代时期已经比较多的使用,其使用频率仅次于“些些”,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宋代,元代以后“些子”的使用逐渐被“些个”“些儿”超越。
“儿”尾的出现晚于“子”。“儿”字的用作词尾,是从“小儿”的意义发展来的。可能开始是用为小字(小名)的词尾[6,p227]。“儿”在中古已有虚化的迹象,“儿”尾的真正确立是在唐代[6,p13]。在早期,“儿”尾主要用于动物名词后,用于一般名词后则很少[6,p88]。表少量“些儿”在唐五代已见,但数量不多,频率远低于“些子”,仅在《全唐诗》中发现1例。到了宋代“儿”尾发展得很成熟,在部分文献,如《全宋词》中“儿”尾已经使用很普遍了。元以后“儿”尾的使用更为丰富,“些儿”在数量上已经超越了“些个”“些子”。
“个”尾出现似可追溯至唐代,如“夏个”“早个”等,至元而下,“个”尾用法更多,既可作表不定量的“些”及表时间的词的词尾[10]。但表少量的“些个”比“些子”“些儿”都晚一些,较早见于宋代。“些个”在宋代已有不俗的表现,如《全宋词》20例,《朱子语类》17例。“些个”在元代汉语中的使用数量仅次于“些”,明清以后被其他成员超越。
2. 地域因素
研究“些类词”的历史流变,除需要考察其时代外,地域性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不同方言背景的语料在语言使用上会存在差异。调查发现,“些类词”在不同地域文献中的使用并不相同。下以“些个”“些儿”为例进行讨论。
“些个”“些儿”在元代文献都有不少用例,但明代以后“些儿”使用较多,“些个”已不大常见,但也存在一些例外。《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是研究明代汉语的重要文献,但它们在“些个”“些儿”的使用上与同时期的文献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应该是由于文献的方言背景不同造成的。
一般认为,《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所使用的语言是明代前期(15世纪后期)的北方官话,它们多用“些个”,分别为24例和12例,而少用“些儿”,分别只有1例和2例。但明代的其他文献与《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在“些个”“些儿”的使用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即多用“些儿”而少用“些个”,如《训世评话》(南方方言)中“些个”④、“些儿”分别为0例和7例,《三国演义》(江淮官话)二者的分别使用0例和2例,《醒世姻缘传》(山东方言)二者的分别为0例和27例,详见表4⑤。
三、相关问题
1.“些些”的使用问题
依据语言发展的一般顺序,“些类词”的使用应该是先出现“些”,然后才是“些些”“些子”“些儿”“些个”等形式。不过,文献调查发现,早期使用较多的却是“些些”⑥,“些字叠为些些,是些的最早通行形式。”[3,p369]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与语言的节奏有关。调查发现,“些些”在唐五代时期的使用,多用于韵文之中,如《敦煌变文校注》《敦煌曲子词集》《全唐诗》及《全唐五代词》等。此类文献对语言的节奏要求较高,每个句子的字数往往比较固定,而“些些”多用于上述文献的偈语、曲辞、诗词等语体之中,可能正好能够满足这种语言对节奏要求。而对语言节奏韵律要求不高的文献,如《坛经》《神会语录》《祖堂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些些”的使用就不多,而代之以“些”“些子”等其他成员。“些些”主要使用于唐五代时期,此后“些些”的使用数量骤减,间或使用,亦多见于诗词等韵文之中。
2.“些”的中性化
“些些”“些子”“些个”“些儿”等词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代以后基本不再使用,这应该与“些”的意义变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当然,“些”字意义的变化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开始)。“从意义方面考察,些字也经过了很重要的变化。些字原来表不定的少量,和几字表不定的少数相对。何以在几字依然通行的条件下,些字能扩展到可数的事物方面呢?就是因为它的意义方面有了变化。概括地说,些字表‘不定的量’,但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可以是特言其少,就是偏重它的‘少’,也可以是约言其少,就是偏重它的‘不定’,甚至是约举其量,就是只计及它的‘不定’……最初用些字大都是特言其少,观些些诸例可见。可是以后的意义重心就渐渐从‘少’移向‘不定’,这个发展我们可以称之为些字的‘中性化’……大概时期愈晚则中性化愈甚。”[3,p375]当“些”逐渐中性化以后,势必会导致表小量的“子”“个”“儿”不适合与之组合使用。这样,时代越晚,“些”的中性化程度越高,“些子”“些个”“些儿”的使用就越少。
“从南宋时候起,些字已经中性化到了可观的程度。”[3,p376]不过,对“些”中性化程度的判定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即部分句子中的“些”表示“少量”还是“不定的量”不大容易判别。因此,我们只能找到与“些类词”发展变化大致走势相关的一些证据。
一是“点”的大量使用。除“些”之外,近代时期还有一个表少数的量词“点”⑦,且在近代汉语时期有大量用例。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样在意义上相近,功能上相当的两个量词“些”与“点”之间就必然会发生竞争。从文献来看,“点”一直用作表少数的量词,而“些”在宋元以后,意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用来表示“不定的量”。“到了现代,‘些’字只保留指示动作、性状的少量的用法,其他表示少量的用法已全部由点承担了。”[3,p376]
二是“这些”“那些”等大量使用。宋代以后“些”的使用超过了“些子”“些个”“些儿”等成员,成为“些类词”的最主要成员。与此同时,“这些”“那些”等词在宋代文献出现并大量使用。尽管早期文献中“这些”“那些”的意义是表示少量,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都朝着“不定的量”的方向发展⑧,这似也可为“些”的中性化提供一个佐证。
四、结论
“些类词”在近代汉语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使用情况,这既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又受到词缀“子”“个”“儿”自身的使用情况,文献的方言背景、语言节奏等因素的制约。现代汉语里“些”仍大量使用,但其用法已经基本中性化,意义已由早期的表示少量转变为“不定的量”,因而“些些”“些子”“些个”“些儿”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注释]
① “‘些’字古代虽有这个字,却没有数量的意义;《楚辞·招魂》句尾多有‘些’,注家释为语余声。跟很多别的字一样,‘些’是近代借来传写口语里的一个词的,字形又作‘’、‘’、‘’、‘’等。”[3,p366]按:“‘些’是近代借来传写口语里的一个词的”,指的是用来表少量的“些”。
② 根据调查,我们的结论与吕叔湘、江蓝生的“宋人多用些儿、些;元人基本上只用些,间或也用些儿”看法似略有出入。
③ 在所调查几种文献中,“些子”仅见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不过,《张协状元》的时代问题似有争议,如“《张协状元》可能是南宋的作品”。(参看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
④《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成书时间相近(约相差十年),它们在“些个”、“些儿”的使用差别显著。“《原老》《老谚》《朴谚》多用‘些个’,‘些儿’只是偶见;《训世》不用‘些个’,只用‘些儿’。两者形成对立,应该是方言背景不同所致。”(参看汪维辉.《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J].语言研究,2011(2):18-25)
⑤ 清代以后“些个”已很少使用,“些儿”在语言中有较多的用例。《老乞大新释》、《重刊老乞大》中“些儿”多改为“些个”,应该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
⑥ 调查发现,唐五代时期“些些”的使用明显多于“些”。
⑦“‘点’的量词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参看王彤伟.量词“点”源流浅探[A].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六辑)[C].成都:巴蜀书社,2013.)
⑧“‘这些(那些)+名’是单纯的复数(中性),不涉及数量的多或少。‘这点+名’强调少,等于‘这么点+名’。‘那点+名罕见’。”(参看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2)
[参考文献]
[1] 王绍新.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A].程湘清.隋唐五代汉语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341.
[2] 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M].江蓝生,等,译.北京:中华书局, 1997:339.
[3] 吕叔湘.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5.
[4]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198.
[5] 徐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3334.
[6]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太田辰夫.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85.
[8] 梁晓虹.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J].古汉语研究,1998(2):51-55.
[9] 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136.
[10] 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270.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On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and Related Issues of the Word Class “Xie(些) ”
ZHANG Jia-h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a group of “the word class xie(些)” such as xie(些), xiexie(些些), xiezi(些子), xier(些儿), xiege(些个), xiexiezi(些些子), xiezir(些子儿) and xierge(些儿个), etc., which mean a little bit in modern Chinese. A series of factors given rise to the different word-form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cluding diachronic language chang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ffix zi(子), ge(个), and er(儿), the attributes of dialect literatures, and Chinese prosody. Xie(些) continues to be used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but its meaning has changed, serving as uncertain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uch words as xiexie(些些), xiezi(些子), xier(些儿), xiege(些个) are already disappeare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sappearance is the neutralization of those words.
Key Words:the word class xie(些); diachronic evolution; related issues; neutralization
作者简介:张家合(1977-),男,河南商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史。
收稿日期:2015-09-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40113)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08
中图分类号:H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