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剧当随时代的必要性
——以吴川粤剧文化艺术节之《白蛇传》赏析为例

2016-04-01王维东吴川市文化馆广东湛江524500

神州民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白蛇传粤剧时代

王维东(吴川市文化馆 广东 湛江 524500)

粤剧当随时代的必要性
——以吴川粤剧文化艺术节之《白蛇传》赏析为例

王维东
(吴川市文化馆广东湛江524500)

新编传奇粤剧《白蛇传》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此剧一反过去传统模式,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尝试,本文从粤剧当随时代的必要性方面对此剧进行赏析。

非遗与时俱进创造力国学

一、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剧种的发展,必定会融合了某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沉积并不断发展进化而逐渐形成。如一棵树的成长,我们不能说这棵树长到某个时期就停止生长了,除非这棵树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粤剧艺术也应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传统和革新是相对而言的, 一百年前的新事物, 在今天就成了传统;今天的新事物, 在一百年以后也会成为传统,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粤剧,又称“广东大戏”,这块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不例外,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瑰宝生存的时空和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 粤剧一方面面临着现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冲击,遭遇了各种新兴艺术种类的挑战,另一方面原有的粤语和粤曲的地理优势正在逐减小,而地域性空间狭小的劣势却逐渐增加。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粤剧这棵艺术之树的繁衍。所以迫切需要开拓一个适合当代粤剧生存发展的新间,不仅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是粤剧艺术的生命根本

吴川是粤剧之乡,每年一届的粤剧文化节在吴川已经举办了四届,吴川拥有粤剧演出广大市场,而从事粤剧行业的演员和演出经纪人之多,学粤剧、唱粤剧的“发烧友”之盛,在粤西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绝无仅有。但每年都是几个特定的演出节目,对广大戏迷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毫无新意可言。但正是在第四届吴川粤剧文化艺术节上,新编传奇粤剧《白蛇传》的倾情演出,征服了吴川大批老戏迷,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

作为中国四大汉族民间爱情传说剧目之一。《白蛇传》在清代成熟流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盗灵芝、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是个源远流长,家喻户晓的剧目,但广东粤剧院的《白蛇传》一反过去传统模式,作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尝试:

(一)运用现代的先进科技成果

首先是采用LED屏作为舞台背景,运用电脑编排好高像素、高质量的变幻莫测的舞台播放背景,使观众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如仙如幻、亦真亦假的艺术幻境,再加上舞美和灯光的设计,使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二)借鉴现代舞台剧功能设计

该剧结合了立体三维空间的舞台道具设计,特别是“篷船借伞”、“盗灵芝”的“水漫金山”段,360度立体旋转的活动断桥和假山,再加上虚无飘渺的空间环境衬托出强烈的艺术氛围,而出色的唱腔和舞蹈使整个剧情感染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而使观众获得了高层次的唯美艺术视听享受。

(三)注入现代音乐元素

在配乐方面除了传统粤剧乐器伴奏,还融入了大型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极大地渲染了表演气氛。另一方面插入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元素,使年轻的粤剧观众听来十分亲切。正是《白蛇传》吸收了舞台剧和歌剧的优点,其音乐配器的手法,吸收了交响乐的特色,其时空交替的景物转换, 发挥了现代科技的优势,兼收并蓄, 把粤剧的主题个性表现得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例如在《水浸金山》段,强烈而层次丰富的交响乐把水浸金山、惊涛拍岸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对白蛇能否逃过此劫产生了忧虑,从而引发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这种音响艺术效果是传统粤剧伴奏难以做到的。

有人说粤剧的音乐必须坚持传统,不能有交响乐的成分, 但是,粤剧本来就是音乐性很强的一个剧种,能够包容古今中外各种音调, 我们不应把她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更不应把她看得很神秘,谁也碰不得, 而应该鼓励作曲家进行主动性创造, 把粤剧音乐从保守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由此可见,个性与包容性的融会问题,也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整合问题, 目前只有强化现代意识, 才能使传统艺术获得生机。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创新的尝试,让这出熔汇了传统粤剧和现代舞台剧精髓的好戏,获得了现场观众们一致好评。

同样地,吴川粤剧团于2015年12月在吴川市博物馆首演大型现代粤剧《回馈》,是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编剧余楚杏创作,以外出打拼的吴川成功人士为背景,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孝顺、知恩图报、致富不忘造福乡梓的吴川老板梅丰形象;也是一反粤剧传统常态,别开生面地把如深圳火车站图片、学生课桌、入党宣誓、还有建筑施工用的脚手架,甚至舞貔貅等都作为道具搬上了粤剧的舞台,一经亮相,该剧就以故事新颖、情节生动、人物饱满、风情浓郁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吴川市文广新局还邀请了广东省文化厅领导及部分戏剧专家以及湛江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领导观摩,为进一步打造提高该剧出谋献策。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纷纷对该剧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剧优美明快,充满正能量,是一出值得好好经营的粤剧现代戏,对该剧的美好前景充满了期待。

吴川粤剧团还创作出如《草莽英风》、《双雄闹殿》等优秀粤剧作品,曾三次应邀到新加坡演出!获得新加坡人民的喜爱。

但同样都是地方性的剧目,与《白蛇传》等深受群众喜受、好评如潮相反的是四川竹琴,却受到时了时代的冷遇。竹琴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曲艺曲种,过去无论是在清末民初时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竹琴艺人的演出在川内城乡到处可见,学习竹琴并以此为生者很多,对此感兴趣的人更比比皆是。但是从上世纪80 年代至今,竹琴演出越来越少,学习竹琴演出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竹琴艺术的传更是屈指可数,成都地区仅几人而已,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竹琴为何物。

粤剧和竹琴的大相径庭的命运,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由此可见,如果一个没有适应时代需要和存在的作品,最终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如何使粤剧立足新时代发展需要

虽然粤剧作为非遗的一个重要项目,现在还有着广大受众和市场,但由于对粤剧和昆剧、川剧一样还是一个有地域性很强、普及性局限的剧种,因此有关主管部门和粤剧工作者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未雨绸缪地提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传播可以间接地促进观众对粤剧的喜爱,并能从根本上把粤剧艺术之树成长的土壤培育好,由于粤剧的欣赏对爱好者来说不是一件易事,一出粤剧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大量的历史知识,另外还有些唱词的弦外之意也是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进行深层次欣赏的。所以除了要培养粤剧爱好者外,对于粤剧文化艺术赏析方面文章的宣传推广介绍也十分重要。

其次,创作出更多具的时代性的精品曲目,以当前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例为题材,创作具有记录时代精神的作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可以使粤剧达到与时俱进、老少咸宜的艺术传播效果。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都有一定艺术互通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发掘整理粤剧与其它相关的姐妹艺术,以汲取粤剧成长文化的新养分。可见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中,沉淀着我们使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艺术养分,从而促使粤剧这项非遗艺术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光彩,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粤剧艺术也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粤剧就是要放下传统包袱,勇于革新,敢于接纳和创造今天观众能够接受的新的形式, 使粤剧成为大多数人的粤剧,成为挣脱旧有固定形式的宽容粤剧。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忧粤剧会被社会淘汰,不用担心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会排斥或者嫌弃粤剧。粤剧界人士应发扬粤剧艺术的创新精神, 吸收各类艺术的营养,创造崭新的舞台语汇与表演节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对“非遗”的淡忘,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缺失。保护“非遗”,更要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活起来,其生命之树才会常青。

〔1〕张徐.传承还要与时俱进 非遗才能重焕生机.成都日报,2011年6月10日;

〔2〕罗铭恩.现代意识与粤剧创新——由粤剧《花月影》引发出来的话题.南国红豆,2003(6);

〔3〕李 钧.都市“非遗”创新:堆金织玉话广彩.城市观察,2012(6)。

王维东(1972--),男,助理经济师,现任职吴川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白蛇传粤剧时代
SINGING THE CHANGES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