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调查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6-04-01邓婉花高要区文化馆广东肇庆526100
邓婉花(高要区文化馆 广东 肇庆 526100)
浅谈非遗调查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邓婉花
(高要区文化馆广东肇庆526100)
调查是为项目的立项、公布和申报服务的,做好基层非遗调查工作是每个非遗项目能否成功立项的关键步骤。而在日常的调查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唯有努力寻找对策才能推动非遗工作向前发展。
基层非遗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做好非遗调查,有助于项目的立项公布和申报。一个非遗项目要立项公布和申报,离不开事前周密的调查工作。非遗调查,说来容易做来难,说它难,是因为没有章可循,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全靠摸着石头过河。本人从事基层非遗工作近10年,在摸爬滚打中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经验,对于基层非遗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作了一些归纳,并找到了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线索多调查难度大,面临立项难;二是进入调查容易深入难;三是下乡调查没有找对人,容易造成浪费人才财力的局面;四是下乡调查缺乏未雨绸缪,容易误入走马观花和看热闹走过场之歧途,造成没有调查到重要的核心内容资料问题;四是下乡调查时间随意性大想去就去,因为没有找对时机,从而造成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后果;六是平时不闻不问,用时方知追悔莫及而不得不再去问。
二、相应的对策
(一)先摸底,后调查。资源线索是开展非遗调查工作的根本。没有资源线索,要开展非遗调查简直是无稽之谈。自200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基层非遗工作部门都十分迅猛的投入调查之中,而相当部分县市区级非遗保护中心的资源线索都是从《民间三套集成》那里照搬过来的,这套集成是文化部门在80年代初整理收集出版的,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所显示的资源往往是有线索没有联系人,有联系人没有联系电话,且大多是年事已高。还有就是相当一部分的资源线索所显示的镇村比较含糊,大部分以镇来划分而很少具体到某条自然村。在开展调查之初,面对摆在面前近600条资源线索,根本就把握不了哪个线索是重点哪个不是。当初,我们的做法是全面开花去展开调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别说大家累到筋疲力尽不说,效果非常微小,根本就达不到如期目的。怎么办?那就是静心下来想对策,既然资源线索多,把握不了重点,那就不妨先进行摸底,再展开调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把资源线索按镇进行归类,然后下发到文化站,由文化站发送到村委会,由知情的村干部(民众)对原有的资源线索进行摸底,再由村委会把还有活态传承的项目线索进行上送汇报。非遗保护中心拿到最新的资源线索后,就可以把已经失传或受众面窄等因素的线索进行暂时冷藏,把那些覆盖面广受众面宽影响力大的线索进行归类,然后分阶段进行深入的调查走访,为各个类别项目的立项公布和申报奠定基础。
(二)先计划,后深入调查。调查容易深入难。只要从事过基层的非遗调查工作都会难免遇到这个问题。在开展下乡调查之初,大家的兴致都非常之高,个个磨拳搽掌的走镇进村,拍视频、照片、做文字记录,大家都一丝不苟的非常认真,但当我们将所有的调查记录进行归纳整理,竟然发现没有一个项目符合公布的要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调查记录,有的只记录该项目的现有状态却忽略了它的历史渊源,有的记录了它的过程却忽略了它的传承谱系,诸如此类一大堆的问题犹如一座大山一样挡在面前,大家都懵了。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我们调查的目标太滥了。没有在事先对该要进行调查的项目有所侧重,没有制定详尽的调查计划方案,没有对每个要进行调查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和梳理,所以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针对这个摆在面前的问题,制定详尽的调查工作计划才是唯一可以变通的出路。有了计划作指引,调查起来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该要和不该要,哪方面的东西不能少。有了计划,就能更深入的进行调查,有针对性的去挖掘更多有利于该项目的东西。
(三)先找对人,后进村调查。进村调查,必须要找人,不但要找到人,还要找到对该项目较为知情的人,才能深入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而在实践的工作中,往往会遇到找人容易,要找对人难。每个项目在立项之前都必须进行先展开调查,而要展开调查就离不开人,要找个什么样的人往往是关键。如我们在对《河台开耕节》开展调查之初,就没有找对人。在与当地文化站取得联系后就领着一群人匆匆奔下乡去,文化站也不了解我们具体要调查什么就带着我们走进附近的一条村庄。进到村庄,找到村委会干部,年轻的村委会干部听完我们的来意非常热情,招呼我们坐下斟茶倒水。我们问他该项目的事情,他就说这个活动在我爷爷那年代就有了,问他历史渊源他说一直就有的,具体到什么时候就有的他语塞半天答不上来,好不容易在门外逮住一个年长的村民,他哆嗦半天也说不出个原由来,令我们大失所望。究其原因,也只能怪我们工作草率,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事前没有做足准备做好规划,没有预见性的把困难想在前面。所以下乡调查,首先要找对人,这是关键。怎么找?找什么人?1、事先摸底;先电话联系当地文化站长,把将要调查的活动项目说清楚,调查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确调查对象一定是要熟悉活动项目,最好是该活动项目的主持或重要参与者,知会调查者做好准备,然后由文化站长以邮件方式将调查者的姓名、性别、联系电话、所在村委会上送至非遗保护中心。2、锁定知情人;锁定调查人后,非遗保护中心还需电话与该调查人进行一次核实,明确告诉他我们的调查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对其所在村的活动项目进行调查,同时不忘对其宣传什么是非遗,让其对非遗保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使他更加明白到非遗的重要性,从而好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3、进村调查。锁定调查人后,与调查人相互确定时间、地点就可以进村了,进村调查有助于直观地了解该活动项目的真面目,在与调查人的不断深入的交谈中,挖掘到更多的东西,掌握到更多有利于该项目立项公布个申报所需的各种资料。
(四)未雨绸缪,避免走马观花。下乡调查,对于大部分非遗工作者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哪里有民间习俗活动或是其他项目活动,哪怕山长水远也不辞劳苦,日淋雨晒也不会埋怨半句,巡游队伍走到哪里追到哪里,活动进行到哪里就跟踪到哪里,拍视频、照片、做文字记录大家各司其职。但越是热闹非凡的活动项目往往使我们的非遗工作者容易陷入走马观花看热闹的境地。如在前几年,我们有个项目《高要春社》需要活道镇姚村“抢炮”内容进行补充,二月十三当天,我们非遗保护中心一行6人早早就到了该村,对“抢炮”活动由头跟踪到尾,视频、图片,文字资料都有了。当我们回到单位整理资料时发现,大家都只顾跟住“抢炮”活动一味地拍视频、照片、做文字记录,但仅仅是将活动的过程做了记录,至于对“抢炮”活动当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环节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都只是原版照搬做拍摄和记录,并没有问该项目的主持人或参与者“为什么”,所以对该活动只能是一知半解。为此,不得不又重跑了一趟。所以说,下乡进行调查走访记录要避免走马观花看热闹的局面,一定要事先未雨绸缪。
(五)找准时机,杜绝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非遗下乡调查时间不能随意,特别是对那些有固定时间乃至规定时辰的民俗活动,一定要找准时机,方能避免有付出而没有收获的尴尬局面。但一些基层非遗工作者往往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忽略这个问题,想去就去,非常随意随性。比如某项民间传统活动的开展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凌晨三点,有人在农历一月某天就选择去了,人去了,看不到活动的本质;某项民俗活动的时间在某天的凌晨两点,有人选择在早晨9点才到达 ,活动已经结束了。有人认为,只要事先或事后对该项目来个刨根所有想要了解的内容一样可以记录下来。但不要忘记,调查是为项目的立项、公布和申报服务的,调查不详尽,肯定会漏洞百出,谈何申报?申报项目所需的视频、图片怎么办?显然,所有的民间民俗和传统习俗等活动是不可能因为你的需要而重新来一遍的,错过了一次,就得付出再等上一年的代价。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不说,也无形中拖延了项目申报的时间。所以找准时机很重要,一定得遵循民间民俗民意的传统的时间规律,不能为所欲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事先介入,在活动举办之前做方案实施计划,核实时间、地点、重点人物、基本内容、行走路线等等。为了使该项调查工作做得更细更全面,可以事先到该项目所在的镇村进行踩点,找到举办该项活动的核心人物进行采访,将整个活动的来龙去脉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到了活动举行的当日一切的问题就能随刃而解了。
结语
做好非遗下乡调查,是每一个基层非遗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只有做好调查,才能更好的把当地所有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为社会大众所认识和了解,从而加入到我们的保护工作中来。要做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非遗工作者,我认为首先必须要做好一个调查员,平时多动嘴多迈腿[3],无论是下乡或是聚会都可以多问问身边的人,多迈腿走访更多的当地民众,了解更多的非遗信息,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和了解当地非遗活动的分布情况,为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添砖加瓦。当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浅见。非遗保护工作对每一个非遗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教训中前进,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一定会是前景宽阔,越来越好。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2005年18号文).百度百科网;
〔2〕高要市文化馆.2010年高要市非遗保护工作总结;
〔3〕赵云.平潭片征迁干部:勤动嘴.多迈腿暖化征迁户.海峡新闻网。
邓婉花(1969年--),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艺创作、非遗保护, 现任高要区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