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文化馆在保护与传承粤剧中的作用
2016-04-01陈丽霞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广东广州510000
陈丽霞(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10000)
如何发挥文化馆在保护与传承粤剧中的作用
陈丽霞
(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广东广州510000)
文化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馆的职责。文化馆应在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传承粤剧,使粤剧这一岭南艺术瑰宝更加根深叶茂。
挑战与机遇文化馆措施建议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是广州乃至岭南地区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与广东音乐、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有越来越多的选择,粤剧的观众在减少。面对粤剧如今的状况,保护传承粤剧文化已成为文化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保护传承粤剧文化是文化馆的责任
作为岭南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种,粤剧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市民大众,易为大众接受和传唱。随着社会的进步,娱乐形式多元化给传统粤剧艺术带来了强烈冲击,导致粤剧消费市场萎缩。电视的崛起,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和艺术欣赏趣味。由于不能吸引青少年,粤剧观众呈老年化趋势,观众总数在不断减少。
面对粤剧的生存状况,各有关部门都投入力量提升粤剧的生存空间。文化馆是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的重要基地,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保护的重要部门。就文化馆的性质和职能而言,保护传承粤剧文化是文化馆的责任。
粤剧是广东第一大剧种,不仅是广东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果实。保护传承粤剧艺术可以有机地融合于文化馆从事的各项文化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有效地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粤剧艺术的宏扬是与文化馆的业务紧密相关,是文化馆工作的组织部分。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是文化馆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粤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广东而言,粤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地保护传承粤剧文化,文化馆责无旁贷。
二、文化馆在粤剧传承中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保护传承粤剧文化有关的部门中,文化馆有着其他部门没有的优势。首先,文化馆文化传播的覆盖面积大,广东几乎所有的市、县、乡(镇)都有文化馆或文化站,文化传播的影响无所不到。在粤语地区,许多乡镇的文化站都成为粤剧业余活动的组织者。文化馆文化传播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在我国,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不同的领域。教育部管理学校,工商部管理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无论什么部门,文化馆都可以协助他们组织文化活动。广东粤语地区的中小学,经常举行文艺演出,其组织者,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就是文化馆。东莞文化馆每年都举行中小学舞台艺术演出、比赛,其中就有粤剧、粤曲节目。如果各级文化馆站有目的地举行粤剧知识讲座,组织业余粤剧演出,其效果,是其他部门难以取代的。
其次,文化馆有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的人曾是专业团体的骨干,他们业务水平扎实,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不少人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在全国、省、市比赛中多次获奖,积累了丰富经验,善于做各艺术门类的辅导工作。南海文化馆的郑艳芬毕业于粤剧学校,她不仅表演粤剧,还坚持到中小学讲授粤剧课程。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即使不是粤剧工作者,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对粤剧剧本、粤剧导演的指导对于保护传播粤剧文化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文化馆善于做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无论粤剧的演出、比赛、讲座、研讨都离不开有效地组织。许多文化馆都设有大型活动部,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在演出安排,会务管理等方面与各方沟通,协调,使各种文化活动顺利进行。
三、目前文化馆实施保护与传承粤剧的举措
粤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更需要社会民众的全力支持与广泛参与。
(一)组织粤剧演出,弘扬粤剧文化
文化馆的日常工作,许多是与粤剧的保护传承相关的。在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开办培训班、文艺调演、组织比赛等不同方式,大力营造适宜粤剧艺术健康发展的氛围和环境。
始于1989年10月的广州市群众粤剧大联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此项活动由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市文广局、市文联牵头,市文化馆具体实施,各区文化局、馆协办。各区以辖内众多私伙局为基本队伍,遴选出古装和现代粤剧折子戏、粤剧小品等参演及评奖。每届活动从组织发动到具体实施,前后历经数月时间,包括各区文化馆组织的创作、排演、修改、提高、初赛等环节,起到学习交流、振兴粤剧艺术、繁荣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作用,在社会上影响较大。2003年8月第8届广州市群众粤剧大联展汇报演出在人民公园举行,临时搭建的五个大戏台同时轮番上演十多个折子戏,上万名观众大饱眼福。
(二)结合民俗活动推广普及粤剧
粤剧是粤语地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重大节庆不可或缺的文化仪式,是岁时节令、氏族庆典、宗教祭祀重要的活动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民俗活动逐渐融入城市。近十年来,在广府庙会、南海神庙庙会、飘色巡游等民俗文化活动中,担负具体实施艺术表演及展示方面任务的各级文化馆有意识地加入了粤剧元素,如粤剧行当展示、粤剧民间故事片段展演等。在第二届民俗文化艺术节中,主办单位精心策划、组织安排了五天的活动内容,在南海神庙西广场举办了包括粤剧折子戏在内的9台民俗文化艺术精品展演及粤剧私伙局演出,观众数万人,很好地促进了粤剧艺术的普及推广。
(三)普及粤剧知识,培养粤剧观众
粤剧的危机在于缺少观众,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培养新的青少年观众。要培养观众首先要从孩子抓起,向他们普及粤剧的基本知识。如海珠区文化馆于2013年在南华西街成立了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聘请了省著名编导演艺术家何笃忠,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卢海潮,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担任培训基地艺术顾问。每逢周二下午定期开展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学习,受到区内120多名小学生欢迎。笔者与资深粤剧演员何国贵、市曲艺协会理事魏坤兴担任授课老师,见证了学员们的不断成长提高。
作为海珠区文化馆的戏曲干部,笔者在馆内负责抓戏剧曲艺中心团队的工作。组团之初,到广州各个民间粤剧社团考察,寻访辖区内的粤剧、粤曲名家,整合全区的拔尖人才为我所用,成立了海珠戏剧曲艺团。本着一周一街道粤剧剧社调研辅导的原则,一年里笔者去了18个街道文化站26个曲艺社调研粤曲粤剧在民间的影响。2015年组织策划海珠区群众粤剧粤曲调演七场,参演节目90个,参演人数250人,规模庞大,参赛人员积极热情,在比赛巡演中,大家得到了交流进步,使海珠区的群众戏曲迈向新的台阶;组织我区各街道文化站在江南戏院观看剧目15个,受益人两万人次;定期给街道、社区、小学编排辅导小戏小品,让群众近距离了解粤剧。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四.文化馆保护与传承粤剧的几点建议
(一)在适当的时候,继续举办群众粤剧大联展活动,加大扶持力度
粤剧大联展活动以遍布全市各街道的“私伙局”为主体,自由组合,自筹资金,活动时间地点灵活机动。“私伙局”以家庭成员为核心,私人出资购买乐器设备,排演粤剧粤曲,自娱自乐。这种健康的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应该得到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扶持。而以往的群众粤剧大联展活动就是发动、组织、扶持的极好形式,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文化馆负责具体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繁荣公共文化事业的目的。
(二)要进一步重视剧本创作问题
鼓励基层尤其是文化馆戏曲干部创作优秀剧本,提供舞台演出,并纳入各类评奖范畴。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办,中国粤剧网、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承办的“红豆杯”2015网络粤剧粤曲粤乐竞演和“红豆新芽杯”少年网络粤剧折子戏竞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粤剧粤曲活动,希望能在鼓励创作方面进一步加强。
(三)借助“省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平台,提高整体水平。
鼓励挖掘本地题材的优秀粤剧剧本,推出粤剧小戏、粤剧折子戏;在省市举办的少儿艺术花会活动中增设少儿粤剧专场并参与评奖,使平时参加粤剧培训的学生们有机会在大舞台展示学习成果,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
保护与传承粤剧艺术,是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优势,在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中,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把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1〕广州群文网Copyright © 2009 gz-ar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广州文化馆粤ICP许可证 08132959;
〔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网址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陈丽霞(1978--),女,本科,三级演员,现任职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