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2016-04-01黄云南厚街镇文广中心广东东莞523960

神州民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馆群文服务体系

黄云南(厚街镇文广中心 广东 东莞 52396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黄云南
(厚街镇文广中心广东东莞52396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群众文化的有利因素,简述服务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形态,提出了六个创新,为探索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群众文化机遇转型创新

群众文化如何利用新的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科技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和措施,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做出贡献,笔者将结合实际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发展的机遇

在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辉煌,也有坎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文化发展的环境,给群众文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把群众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了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2005年,国家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课题后,始终把群众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并作为重要的组织部分。明确了文化馆(站)等群文单位是公益性文化机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任务。群众文化遵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规范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机制。之前,由于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等问题,政府对群众文化机构仅是“应给予经费保证”的层面,许多地方未能很好地落实经费问题。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国家提出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人、财、物保障机制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中央与地方财政“经费保障分担”机制,文化馆(站)人员、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开展文化服务项目支出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一些更发达的地区,如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已基本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制度。

(三)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路径,增强了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在广泛开展公益性文艺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的同时,扩大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如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等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四)把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满足民生需求的重点工作,为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形成了浓厚氛围。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十分重视,纷纷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出台支持文化惠民新举措,把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如东莞市出台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4政策文件,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吸引了当地居民和新莞人广泛参与,培养和发展了大批文艺爱好者,形成了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观念转变

(一)在服务理念上,要由“计划安排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群众文化存在着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问题,基本上是计划安排的方式,“有什么,给什么”,产生了“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偏偏送过来”等供需背离问题。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传媒非常发达,群众的选择也非常多,你的东西不好,我不看,我不参与。因而,以“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服务将成为主流,要建立“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服务模式。

(二)在服务模式上,要由“条块分割型”向“联合服务型”转变。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有不同系统,而且条块分割。主流是群众文化机构,如文化馆、文化站;另外又有教育、工、青、妇等单位、组织的文化设施,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状,投入大,效率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整合资源的要求,倡导联合服务。所以,要改变以前“各干各的”思想,消除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割,突破体制障碍,实行资源共享,联合服务,发挥整体效益。

(三)在服务方向上,要由“有偿服务型”向“免费开放型”转变。既然群众文化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站)从“有偿服务”向免费开放转变就成为必然。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文化设施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到2011年底,全国所有文化馆(站)基本实现免费开放,从而实现了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模式的根本转变。

(四)在服务效能上,由“现场展示型”向“科技融合型”转变。多年来,我们的群众文化服务都是以开展现场活动为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演各种文化艺术。而在目前,这种传统服务方式正被现代传媒所冲击,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无论是在文化艺术的宣传还是展示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平台。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将文化大胆融入新媒体,倡导互联网+文化等融合形式,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

(一)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使市民从“被动式”接受文化服务变成“主动式”需求文化服务。一是要深入调研,掌握民意。在开展活动之前,组织群文干部深入基层社区,征求居民意见,将群众最需要、感兴趣、最喜欢的节目了解清楚。二是要精心策划,生产产品。根据群众的需求情况,结合时尚新颖的艺术形式,生产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三是要建立平台,提供“菜单”。将生产的艺术产品进行整理汇总,并建立便利的“点餐”平台,通过公示栏和电视、微信、网络等传媒向社会公示,使群众可以很便捷地参与进来。四是要周到服务,保障供给。建立“送餐”机制,突出文化惠民,将精心准备的文化艺术大餐及时送到“点餐”的群众之中。

(二)打造群文活动品牌。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中,特别要注重打造反应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打造群文品牌要抓好三个着眼点:一是地域特色。如广西玉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出打造歌舞玉林、诗画玉林、书香玉林三大品牌,彰显岭南文化特点。二是人才资源。如东莞厚街,提出文艺“百花工程”,由单位、社区根据自身的艺术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周六故事”、“大众展台”、“粤韵金声”等文化品牌。三是受众程度,就是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如东莞麻涌的龙舟节、东莞东坑的卖身节、东莞望牛墩的乞巧节等等。

(三)进行资源整合共享。群众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目前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状。要按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具体来说,要以地市群文机构为龙头,增强市、县、乡三级群文机构的协调配合,统筹群众文化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整合利用,探讨多种形式的联合服务的新模式;要将学校、工会、团委、妇联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服务,发挥整体效益。

(四)实施数字化建设和服务。加强群众文化数字化建设,探索群众文化数字化服务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具体举措。第三次文化馆评估把数字化服务纳入了评估标准,促进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但从总体来讲,还做得不够。要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加快群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展网上剧场、网上展览、网上辅导、网上发布、网上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使之成为传播群众文化的新途径、群众文化服务的新平台。

(五)试点群文机构延伸。目前文化馆(站)等群文机构基本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多、小区多,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文化馆(站)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如东莞市,虽然市有文化馆,镇有文广中心,但有大量人口集中在村、社区一级。小区更加封闭,小区居民除了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基本没有享受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探讨群文机构的延伸,试点在有条件的社区、小区设立文化馆分馆,使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六)探索服务队伍创新。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探索建好三支队伍:一是基层群文专干队伍。群文专干是群文工作的领头羊,但是目前各地配置参差不齐,且不稳定。要探索群文专干标配制度,全面提升、优化群文专干的素质和结构。二是业余文艺骨干队伍。按照群文艺术分类,培养一批文艺爱好者骨干,使他们成为群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文艺知识的传播者。三是文化志愿者队伍。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动员组织知名艺术家、优秀演员等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参加文化志愿服务,扩大文艺资源供给。

〔1〕冯守仁、鲍和平.群众文化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二次印刷:P55—8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14日。

黄云南(1967--),男,本科,馆员,现任职东莞市厚街镇文广中心。

猜你喜欢

文化馆群文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群文活动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