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分析
2016-04-01韩立红
韩立红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61)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分析
韩立红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进行社会预测、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社会整合、指导社会教化、提供社会服务、参与全球治理等六个方面,六个方面的功能,体现了社会治理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功能
社会管理,管理哲学。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长期社会治理实践的选择,也是多元社会治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体制当中,中国共产党究竟应该承担哪些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执政党在多元社会治理结构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呢?学术界对此还鲜有系统的分析、归纳,本文试图从社会治理规律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进行社会预测
社会预测是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起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治理更是如此,社会预测是社会决策、社会计划、社会控制、社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社会预测有助于为社会治理指明方向,带来信心,为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职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领导者“不仅要解释过去,而且要大胆预测未来,并勇敢地从事实际活动以实现未来。”①《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00页。对于领导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而言,预见、预测能力就更为重要了。
理论立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预测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正在逐渐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前景趋势,并不断吸收西方预测理论、技术、方法的优势和长处,更加科学、准确地预测历史的走向。
立足国情,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晓过去,了解现在,才有可能更好地预见未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现代化政党,也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受传统文化滋养的政党,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把握,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与运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惯性也有着深入透彻的分析与理解,这非常有助于全面、客观地预测中国社会发展趋势,防范社会风险。
智库是现代社会进行社会预测的重要机构。中国共产党正在不断加强对于我国智库建设的领导,这是搞好社会预测的又一项基础性工作。相对独立的智库是进行社会预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等各类智库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进展。实践中,我们党也正在为高端智库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智库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尊重、增进智库的独立性,以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并充分发挥党管智库、党管干部的优势,促进干部交流,构筑智库学者与官员的“旋转门”,及时把智库的成果研究、吸纳、转化成为社会政策、社会治理实践。
二、搞好顶层设计
社会预测把握社会发展的总体走向,在此基础上,执政党还需要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理论、社会治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与原则的顶层设计,为社会治理实践提供指导原则。
设计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理念。我们突出的是社会主义治理理念,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以“资本”为本相区别,社会主义突出的是以“社会”为本,而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其实,也就是以人为本。计划经济时代,“社会”被政治遮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又为经济建设所掩盖。今天,我们党提出并特别强调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实际上是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自觉认识并主动推动“社会”从政治、经济领域中相对分离、独立出来,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深厚的基础。
领导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管理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比如,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创新,这些创新成果既总结概括了前一阶段的社会治理经验,又进一步指导着新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管理实践经过十六大以来十几年的发展,逐步由最初的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应急管理转向常态管理、源头治理,工作重心正在实现关口前移,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预控为主,无论是常规管理,还是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都正在逐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成型的预应、操作机制。这对于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常态治理制度建设中,如社会沟通制度、利益冲突协调制度、社会矛盾调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等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危机治理制度方面,我们党不但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不断建立和完善。
顶层设计主要从宏观层面对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思考与把握,但是,真正科学的顶层设计,需要充分、多方面、多层次地听取、吸收民众的意见和建议、需要总结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比如,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都是这样形成的,顶层设计是一个理论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过程,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往复,才能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理论、制度不断向各种具体社会政策转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才能保障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三、加强社会整合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长期社会治理实践的选择,也是多元社会治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主要体现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社会治理的意义上讲,就是社会整合。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式的社会治理,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主体平等化、社会治理民主化的趋势,需要执政党更多地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主要指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层面来进行整合,其中,价值维度是社会整合最深刻、最重要的来源。价值整合主要包括目标整合、意识形态整合、信仰整合、价值观整合等,我们党现在提出的中国梦就属于目标整合,即为全国人民、全体华人确立了一个宏大的目标、愿景,引导大家为之努力。意识形态整合指我们党在加强意识形态领导的工作中,努力地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从而更好地协调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把社会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到执政党的思想体系之下,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成社会共识,形成治理合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信仰建设过程中,积极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又关注到不同方面群众的价值多元化趋势,尽可能包容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信仰。但最关键的是,我们党找到了统帅这“多”的“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价值整合的最高层次,是解决多元利益诉求、多元社会思潮、多元价值分歧、多元信仰取向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把各个利益群体黏合在一起,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思潮提供共同的价值支撑。
制度规范的整合,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礼仪等规范,党委、政府、公民、各类组织各自的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就是靠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来有条不紊运行的。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日益重视制度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也是从统治走向治理、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具体体现。在道德、法律制度建设中,我们党坚持制度以人为本,人以制度为度的原则,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范,规范了人的社会行为,也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权力、权利保障。
组织整合中的组织,在这里是一个共同体范畴,主要指公民工作、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作为个体的人面对国家、面对社会,无论是利益诉求,还是权力行使,力量往往是单薄、无力的,但是,个体通过组织面向社会、面向国家进行交往,就会更加高效和有力,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社会成员的再组织,这种再组织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成员“集体人”“单位人”的角色而言的,彼时的组织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社会行为,如今强调的再组织,强调的是以利益、兴趣、爱好等个人意愿、个人自主、自动选择为基础的组织。各式各样的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可以有效地整合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利益,强调组织整合,既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又能够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保障社会治理中的社会权利导向的实现。
价值整合凝聚人的思想,增强社会凝聚力;制度整合保障人的权利和利益;组织整合为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实际平台,三个层面的整合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四、指导社会教化
社会治理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说到底是对人的心灵的治理与引导,社会教化在这里指中国共产党在公民社会化、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对人的精神、思想、心灵进行教育和培养,培育现代公民的过程。
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而这离不开公民精神的培育,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执政党,在促进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担负起培育公民精神的重任。公民精神一方面指公民个人的修养,另一方面指社会的集体价值,即所有共同体成员相互善待的默契。①参见高丙中:《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第9页。)公民精神包括规则意识、道德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权利义务意识、民主自由平等、宽容妥协等等现代思想观念。由于历史、现实、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公民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需要通过重塑社会道德、推进法治建设、强化规则意识、加强公民教育等渠道培育公民精神,以便为多元化社会治理、多中心社会治理,为治理现代化、科学化提供广泛的民众基础。
首先,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在公民中加强法治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在公民社会行为和广大民众心目中的权威,促进社会成员自觉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其次,要通过促进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此加强司法公信力,树立法律的权威,培育全民对于法治的信任与信赖,彻底改变有些群众信权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的局面。再次,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克服“白头不如红头,红头不如口头”的人治思维方式。更为根本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宪法教育、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培育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法治文化土壤,这既是党依法执政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党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
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教化,还包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治传统和德治传统,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作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补充。尤其要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和约束,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讲,法治不是万能的,德治也不是万能的,二者不但能够,而且必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才会收到好的治理效果。加强道德教化是中国共产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所在,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标杆,并教育、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引导人们道德自觉、道德自醒、道德自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五、提供社会服务
这里的社会服务主要指基层党组织为基层民众提供的服务、联络、协调与帮助,与政府提供的具体的公共产品方面的社会服务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党是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组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高层党委体现为进行社会预测、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方面利益和力量,在基层党委主要体现为强化社会服务职能,让党的各项理念方针政策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感觉到无所不在的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根基,在基层,尤其要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和服务优势,使党的领导作用切实实现全覆盖。
其一,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服务可以以理论、政策宣传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把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研究。其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力量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担负着了解基层情况,化解基层矛盾,了解群众的需求,融洽群众感情,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家园的任务,要有效引领群众、服务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地参加社会治理,并自觉做好联系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与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其三,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服务也可以以为群众提供平台的方式服务群众,即完善社区自治,尤其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基层社区自治和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这是人民群众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有效形式,也是党服务群众的最终目的。
总之,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推手。基层是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风险集聚的地方,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切入点,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交汇点,党的基层组织作为神经末梢,最能够敏锐地察觉中国基层社会的种种迫切需要,在为民众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层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民众需要、基层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需要,也要思考改革发展稳定的整体布局的要求,才能极大提升社会治理创新的空间,为党中央进行社会治理顶层设计提供实践基础与动力。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基层治理的有效支撑,同时基层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也代表着党的形象,是加强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
六、参与全球治理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逻辑延伸与必然要求,世界和平是中国社会保持良好秩序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国内社会秩序,还要致力于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因为,一个政党执政的国内合法性一定条件下与全球性的政治认同即国际合法性是相关联的①参见《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政党——兼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责任》(《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77页。)。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世界主题,认为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当代,和平、和谐、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由改革开放之初的韬光养晦转变为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是我们党对全球化趋势当中世界各国关系的新认识,也是我们党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但通过领导和平外交、构建和谐世界等方针、政策的制定,推动中国融入世界,而且还通过政党形象塑造、政党外交等形式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获得越来越高的全球认同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的形象日益确立。促进世界和平,坚持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目标,是中国社会良好治理的前提和条件,也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目的与归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还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与和平的发展环境,给中国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我们秉承和平发展、共赢互利的外交理念,在构建和谐世界中不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共产党把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用以反思国内社会治理,促进了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飞速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包括社会治理理念、方法在内的优秀的东西,这也是中国社会治理成功、成熟的捷径。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社会预测、顶层设计、社会整合、社会教化、社会服务、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功能,这六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社会预测是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宏观框架与原则指导,这两者共同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加强社会整合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合力,体现的是社会治理的多元化。指导社会教化体现的是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提供社会服务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人本化。参与全球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延伸与要求,为的是打造社会治理的良好外部环境。这些既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一般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实践要求和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趋向,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2014.
[2]李培林.社会管理概述[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2.
[3]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龚维斌.中国社会治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张林江.社会治理十二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责编校对:张立新]
The Function play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Social Governance
HAN Li-hong
(Research Departmentof Philosophyand Society,Party Schoolof HebeiProvincial Committeeof C.P.C, 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ruling party plays the core leading role in social governance fully. Its func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includes six aspects: prejudging social trends, improving top-level de⁃sign,strengthening social education,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 participating global governance. These six aspects reflect the unity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ruling law of the C.P.C.
Key Words:the C.P.C ; social governance ;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C9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6)01-0005-05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经验研究》(13BDJ011)
[作者简介]韩立红(1972—),女,河北省内丘县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