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升格“三妙招”让形象生动起来

2016-03-31伍福常

意林·作文素材 2016年5期
关键词:升格槐花生动

伍福常

导语

在中考作文阅卷中,作文是否有生动丰富的语言,且有一定的文采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优秀的依据之一,它单独作为作文发展等级要素受到重视,这在作文评卷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纵观上海、南京、杭州、长沙等多地2015年中考阅卷标准,评一类卷的标准之一是“语言生动形象”。那么,怎样才能让语言生动丰富起来?笔者担任多年的中考作文阅卷组长,根据阅卷经验,我们结合2015年中考升格佳作来学习,探讨其方法。

文题展示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 依然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首先,要紧扣“ 依然”的内涵补题,可补具体的词语,如那人,那事;可补抽象的词语,如执着,信念,梦想等。补充题目应尽量选择贴近主题,简短易懂的词语,否则文题过长,会有繁杂啰唆的感觉。“ 依然”暗含着“变”与“不变”两个点,“变”即事情的曲折变化,“不变”即内在的情感,精神等没有变化。行文时一定要突出尽管事情曲折复杂,但人物的情感、精神等一直不变。

其次,内容要具体,细节要传神。本文的写作对象无论是具体的人或者事,还是抽象的“友谊”“梦想”,都要将其放置于具体的事件与场景中,做到融情于景、于物,那么,就要紧扣主题,内容要写具体,细节要能传情达意。

最后,思路要拓宽,紧扣时代热点。“ 依然”凸显的是一种情感,讴歌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我们可以放眼社会,关注社会正能量,拓宽写作的视野,与一般学生相比,选材立意就提升了高度,占得先机了。如海外学子归国潮,募捐等。

【注意事项】写作时,要在以下方面多加注意:一是立意要准确。“ 依然”,这个题目容易剑走偏锋,特别是写作能力不强的同学,往往容易去碰“早恋”“仇恨”或者一些阴暗的立意。立意一定要积极,展示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理想、抱负,知恩感恩等主题。二是结构要清晰,完整。考场作文的结构十分重要,在短短的阅卷时间内阅卷老师要抓住文章的审题立意、语言特色、选材等关键性评分要点,这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把结构处理得清晰、完整。

原文展现乡槐依然

□重庆考生

①在朋友家中偶得一块槐花糕。回家时,我把糕放入白瓷盘中。(开头直扣文题,简洁。但语言贫乏,内容简单。)

②糕,入口冰凉软糯,勾起我心底依然的乡怀,外婆的面容隐隐模糊:“槐,‘怀也……”

③小时候,屋后种了一棵大槐树。六月天,槐花正开,蝉声正起。老人们搬起藤椅到树下摇着蒲扇乘凉。那时的我,看着满树的槐花,一朵一朵地盛开在风中,格外地漂亮。一阵风吹来,几朵小花顺着风的方向飘落在地,我忍不住想跑过去捡来托放在手心。(“盛开在风中” “漂亮”“风吹来”具体怎么样?语言上多是概括性的,缺少了生动的描写,语言显得呆板了,欠生动。)

④那时节,外婆总会挑一个花期快过的日子,支一根细长的竹竿打下槐花,我会钻到树上取下几朵,拈一两枝槐,装扮在她的面颊,想象着槐倏忽飞到自己脸上。外婆总是认真地打下槐花。她仰着头,脸上的皱纹在阳光的斜射下显得更加清晰。她眯着眼睛,在树叶的空隙之间寻找着槐花,使劲地挥动着竹竿,好像一下要打下满树的花。(外婆的爱是全文的主旨,体现外婆爱的内容要浓墨重彩地描写。从语言的角度看,缺少细腻的描写,情感张力不足,对外婆的爱表现不足,人物没有凸显出来。)

⑤打下的鲜槐,我捡起放入盆中。外婆取多半晾干,其余的都做了槐花糕。我守在厨房看外婆做糕,无奈她怕我偷吃,便不准我动手,那时的糕不如如今,却是家家盼着的甜。外婆认真地做着槐花糕。(外婆怎样认真?这要描写出来,这是凸显外婆的爱的第二处,要详写,语言要生动。)

⑥若是干花入了饺子馅,更是绝妙,夹在肉馅里面,吃不出,又有一缕槐香的若有无形之感,撩得你万般惊喜难出于口。

⑦时间用什么测量?我想,大概只能用记忆。外婆住在远方,槐树不再,我偶然遗憾失落的故乡与童年,却不想童年与故乡早已深深地存在于我的情意中,无法遗忘。

⑧我看着已经空空的瓷盘里的槐花,脑海里仍然是挥不去的外婆的身影。(结尾点题,又照应开头,结构浑然一体。但如果对槐花作进一步的描写,表达效果会更好。)

诊断报告

本文是一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紧扣文题,中心突出的作文,在考场上还是不错的。问题主要出在语言上。一是单调,缺少生动的描绘,导致情感张力不足,缺少感染点。如第①段“风中槐花”的描写,用“漂亮”“飘落”等概括性太强的词语,文学味欠缺了。二是缺少细腻的描绘,人物形象欠凸显。如第④段,写外婆认真做槐花糕,这是一处情感的燃着点,但作者一笔带过,没有细致描写,如果把过程写出来,效果就好多了。

升格建议

整体上说,文章的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主要紧扣语言,从语言上升格就可以了。

一、多用修辞,让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等,让语言情感丰富起来。比喻句是丰富语言的最佳推手,喻体让表达的形象具体可感,生动贴切,传神到位,形象越高,情感越真。

二、多用语描摹细节,丰富语言。描摹细节时,要考虑色彩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叠词等的应用。用这些词语渲染,细节更真实。描摹画面时,抓住多角度的细节来展开,让人物在多角度中竖立起来。

三、多用描述型语言。描述型语言是相对概括型语言来说的。描述型语言就是把一个具体的特征进行扩展,描绘生动。如“漂亮”,这是一个概括型的语言,那么,描绘出“漂亮到什么程度”“漂亮在哪些方面”就是描述型语言,它能够充实内容,凸显形象。

升格佳作

乡槐依然

□重庆考生

①在朋友家中偶得一块槐花糕。回家时,月色恰好,我把糕放入白瓷盘中,清甜的槐香盈满房间,绕齿柔……(加上“月色”的映衬,香味四溢的描写,既扣紧了题,又丰富了语言,情感自然而生。)

②糕,入口冰凉软糯,勾起我心底依然的乡怀,外婆的面容隐隐模糊:“槐,‘怀也……”

③小时候,屋后种了一棵大槐树。六月天,槐花正开,蝉声正起。老人们搬起藤椅到树下摇着蒲扇乘凉。那时的我,则坐在条凳上看着树上簇满米白色的花朵,风一吹,呼啦啦清唱起来,末尾的花,在风中翩翩起舞,或又跌落下来,被风卷到远处了……(由原来的概括性语言转换成描述性语言,语言生动了,唯美了,迷人了。)

④ 小时候,外婆总会挑一个花期快过的日子,支一根细长的竹竿打下槐花,我钻到树上,拈一两枝槐,装扮在她的面颊,想象着槐倏忽飞到自己脸上。外婆总是认真地打槐花。她仰着头,褶皱的皮肤轻轻叠在眼角,槐花染白了她满头黑发,一如岁月滴入泛起波涛的海洋,惊不起一轮涟漪,却又那么轻盈地拣走簇拥在枝头的香槐,年复一年。她眯着眼睛,在斑驳的树叶的空隙之间寻找着香甜的槐花,使劲地挥动着竹竿,好像一下要打下这一满树的花。(紧扣细节,加上比喻句、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就活了。外婆的形象也突出了。)

⑤打下的鲜槐,取多半晾干,其余的都做了槐花糕。我守在厨房看外婆做糕,无奈她怕我偷吃,便不准我动手,那时的糕不如如今,却是家家盼着的甜。外婆把糯米倒在铺了鲜槐的盘子上,进锅蒸,香气便止不住溢出来。蒸好的米捣碎成团,裹上花瓣包入槐米,再小蒸一会儿,拿出来放凉了,点上花蜜,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一系列的动词,场面感十足,内容丰富了,外婆的爱尽在不言中,形象生动了。)

⑥若是干花入了饺子馅,更是绝妙,夹在肉馅里面,吃不出,又有一缕槐香的若有无形之感,撩得你万般惊喜难出于口。

⑦时间用什么测量?我想,大概只能用记忆。外婆住在远方,槐树不再,我偶然遗憾失落的故乡与童年,却不想童年与故乡早已深深地存在于我的情意中,无法遗忘。

⑧我呆呆地看着已经空空的瓷盘,里面有颗沾着水色的槐米,亦隐亦现,脑海里仍是挥不去的外婆。(结尾加了“呆呆地”“沾着水色的”“ 亦隐亦现”,简单的几个字,蕴含的是浓浓的情。表达效果佳。)

名师点评

文章经过升格后,由一篇语言欠佳,人物形象不够突出的考场三类作文跃升为一类作文。文章的总体修改幅度不大,修改内容不多,但境界就完全不同了。升格文中主要是紧扣语言,用语言来丰富形象进行修改。首先是多用修辞手法与描述性语言,把扁平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生动,其次是使用系列动词描摹细节,让人物在动的过程中竖立起来。从修改效果看,内容丰富了,文章变美了。如第①段由简单的叙述变为“月色恰好”的生动描写,及“清甜的槐香盈满房间”自然的情感表达,既丰富了内容,又为下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又如第④段详写细节,用生动的比喻,恰当的动词,把一位认真打槐花的老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更重要的是,语言也优美了,如“褶皱的皮肤轻轻叠在眼角”“一如岁月滴入泛起波涛的海洋,惊不起一轮涟漪,却又那么轻盈地拣走簇拥在枝头的香槐”等,语言形象生动,提高了文章的档次。

猜你喜欢

升格槐花生动
槐花花开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