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百度,人们在批评什么?
2016-03-31
两天之间,汹涌舆情已经溢出了互联网业界,进入了普通人的信息地图。这一方面是因为百度贴吧自身有很强的大众关联性,一方面也源自人们对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垃圾信息泛滥现状积累的情绪。梳理舆情,对百度的批评形成了若干个面向。
最普遍的批评,是对互联网企业抛弃道德底线的齿冷。血友吧、糖尿病吧、癫痫吧等热门疾病贴吧毕竟有“人命关天”的底线在,若将其出售给野鸡医院或来路不明的NGO(非政府组织),不啻于将贴吧变成了早年“广告买药”的电台,或者“贴满小广告的电线杆”。央视评论一再相劝,“眼睛盯着现金,就会忘却社会责任,在市场竞争中迷失自己”“百度不要为五斗米折腰”——这已经是同类评论中比较温和的措辞。
道德批评之外的也有法律问题,权利问题。南都社论更关注百度贴吧被卖带出的个人数据安全问题。“百度在设计贴吧平台时所留的一手,即要求所有贴吧建立者、发言者无条件让渡自己的内容版权给百度官方,这会让百度获得合同意义上的贴吧内容所有权。”“百度先是贩卖贴吧,继而又表示要引入权威医疗社会组织,前后态度看似180度大转弯,实际上始终握紧了对贴吧的所有权。”
还有一种批评涉及搜索企业的生态和由此带来的价值方向——卖吧是百度“竞价排名”做法的顺势延伸,是其多年来“野蛮生长”和“豪强做派”的自然表达,只不过,此次已经达到了用户耐受性的极点。
更细致和专业的批评还有很多,这里概述难以穷尽。但若细究起来,其实都有着共同的基本面,即,百度是现有规则不固定的市场环境塑造的企业,是法治规则、商业伦理弱小而官方影响强大的环境造就的典型之一,其在业内的地位的上升,又反向加剧了这种规则的不固定性。它被批评的成长史,以及在卖吧一事上透露的诸多特点,也只是中国式企业的生存哲学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因为规则不固定,企业就要有和官方、和意识形态“合拍”的意识,而若能在这上面顺势而为,就可以对竞争对手产生强大的压力。在谷歌退出大陆市场之后,百度即使不能称作事实上的垄断,也进入了少有竞争的舒适期。而垄断和无竞争,几乎无一例外会带来迅速暴富的欲望、订立和取消规则的任意性、对用户体验的蔑视以及创新能力的乏力。在这一点上,传统和现代企业没有区别,线上线下企业没有区别。
似乎可以这样说,百度贴吧被卖源自网络“领主”重新订立法令的意图,后又因一场网民的起义而翻转。即便有明显的是非,建立和推翻规则上的角力仍不可免,这大概是现有环境会一直出现的独特景观。
(摘自《光明网》2016年1月
13日)
【素材运用】社会拥有规则,企业更要有底线,如果不顾道德良知,不考虑信誉责任,不仅要受到道德的批评,还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多年来,百度的“野蛮生长”和“豪强做派”,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如果再不得到及时纠正,会让整个市场对其失去信任。
【适用话题】规则与底线;社会信用;竞争环境;法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