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抗生素 耳朵也会长“霉”
2016-03-31陆基宗易可
陆基宗++易可
【临床病案】
李大伯患有多年的中耳炎,经常流黄水,耳鸣不断,所谓“久病成良医”,每当他感觉耳朵不舒服就滴上几滴消炎药水(即抗生素),基本上挺管用。前几天耳朵又流黄水,他还是滴那种药水,然而二三天不见好转,李大伯又加服了广谱抗生素,但还是不见好。耳病反而加重,不仅黄水越流越多,而且还奇痒无比,随后听力下降,耳朵肿胀……李大伯急忙去正规医院诊疗,医生从他耳朵里掏出若干带有细毛样霉菌丝的黑色块状物——诊断为耳朵感染了真菌,亦称霉菌——即霉菌性耳炎,常见有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炎夏酷暑,老陈得了脚气,脚丫间溃烂发白,痒得难受,受不了时就用手抠皮、挠痒,往往弄得血肉模糊……有时手刚挠完脚,不洗手,就直接用这只手去掏耳朵,脚丫中的病菌肯定会带入耳朵中。几天后,老陈觉得耳朵痛痒、肿胀,有堵塞感,并有黄水流出……开始还以为是老毛病中耳炎复发了。他不以为然,照常上班,谁知病情越来越重,耳朵明显肿胀,并有严重压痛,听力明显下降,用挖耳勺掏耳朵,竟然耳朵中抠出带有丝状的“白块”(实为“菌苔”)……只得去大医院专科就诊,检查结果是霉菌性外耳道炎。医生说他的右耳里霉菌长了一大圈白毛,耳道表面和鼓膜上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褐色毛发状物,它们把耳道给堵住了——听力咋能不受到影响?再不治疗,就会影响鼓膜,直至耳聋。
众所周知,常见的霉菌感染,比如脚气、灰指甲等,其实霉菌性外耳道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不注意卫生,特别是患有脚气和灰指甲者,因常犯病而瘙痒、就随手乱抓,甚至不洗手(更别说消毒杀菌)就掏耳朵,霉菌在合适的条件下就在耳朵里“安营扎寨”,耳朵也长“霉”——即霉菌性耳炎。
【病因】
霉菌性外耳道炎是由霉菌感染所致,致病原因主要是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用不洁物挖耳,全身或局部用抗生素,特别是耳内滴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等)而造成的。
两者都是霉菌性外耳道炎,李大伯的病因是过度地使用抗生素药水,不但杀死了致病菌,且破坏了体内原有正常的“微生态内环境”,使霉菌失去制约,有机可乘,因消炎药只能杀细菌类,对霉菌根本无效,最终越使用消炎药就越有利于霉菌生长,最终导致耳朵中长“霉”。而老陈则是因不洁行为导致耳道感染,耳朵内滋生霉菌——也是霉菌性外耳道炎。
【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症状和危害】
1.霉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病症表现为耳痒、内耳道红肿,耳内不适、耳道红肿,常流黄水,耳内有白毛、“白块”,因分泌物阻塞耳道而使听力下降。
2.外耳道灼热、疼痛,周边有压痛,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病程长者可因外耳道皮肤增厚,影响听力,甚至进一步侵袭鼓膜而致耳聋,应予特别警惕!
3.耳镜检查时可见耳道内有白色、灰色或黄色膜状物,即菌苔,干燥时呈痂皮状,严重者肉眼可见大菌苔。
【霉菌性外耳道炎的防治】
1.平时不要用手指甲掏耳朵,如有霉菌感染的灰指甲和脚湿气者,更应注意清洁卫生,严防交叉感染。
2.耳内如有进水,应当用清洁的棉棒轻轻地擦拭耳道,将耳道内脏水和污垢清除。千万不可用指甲、小棒等乱抠。
3.有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更要预防发病,应尽量避免游泳、洗澡时耳朵进水,保持耳朵清洁、干燥,以防细菌、霉菌的侵袭。
4.从生理学上说,耳朵有较好的“自我清洁”功能,正常人不必花钱挖耳,既花钱,又得病——特别是不要在外洗耳、采耳等。如因故耳朵出现阻塞、疼痛、化脓和流黄水等症状,应去正规医院诊疗。
5.患上霉菌性外耳道炎,应去正规医院诊疗,用抗霉菌药涂抹于外耳道,遵医嘱坚持用药、不半途而废;今后如有耳病,不自行滥用抗生素;耳朵保持干燥,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干净、整洁和舒适,戒除挖耳的坏习惯。
6.平时得了耳病,不要擅自当成“中耳炎”,以为自行吃点消炎药(即抗生素)就会平安无事,这样可能会弄巧成拙、病上加病(如细菌感染未治又添霉菌感染)。
7.霉菌性外耳道炎较顽固、愈后易复发,故首次发病就应“对症”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
【治疗药物】
霉菌性外耳道炎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
(1)10%水杨酸甲酯,1%~2%麝香草酚酒精,1∶5000醋酸苯汞涂布或滴耳,每日用药3~4次,连用一周以上,绝不可中途停药。后每隔2周治疗数日,以防复发。
(2) 抗霉菌药:制霉菌素油膏、1%克霉唑软膏、两性霉素B软膏,局部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