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好人缘的“外向孤独症”

2016-03-31七祈

东方女性 2016年3期
关键词:抑郁质小雯人缘

七祈

网上曾流传一个帖子——“外向孤独症八大症状,你中枪了吗?”这个帖子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网友跟帖,慨叹“躺着也中枪”。

小雯在公司请了假,据可靠消息八卦,她是心理出了问题,孤独症,需要接受心理医生的专业辅导和治疗。此消息一出,众人皆惊:怎么会呀,就那个整天笑嘻嘻的小丫头,会得孤独症?打死也不信呀。

无怪乎大家不信,小雯给大家的印象可是“外向型”的。虽然公司里工作压力挺大的,但小姑娘从不叫苦,加班也好出差也罢,总是毫无怨言地干在前头,老板经常夸她乐观开朗,挺器重她的。并且,小雯和同事们处得也挺好,和谁都聊得来,谁找她帮忙她都从不拒绝,人缘没的说。这样的人也会有心理问题,还是孤独症,不是开玩笑吧?

很快,此事有了“后续报道” 。

最初发现小雯好像出了问题的是她母亲。从一年多前,小雯妈妈就发现她下班回到家很少说话,问她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或者麻烦,她也不肯说,总是躲在自己房间里不知道干什么。开始时妈妈觉得孩子工作累需要休息,也就尽量不去打扰她。可是后来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周末在家,她能两天不说一句话。妈妈软硬兼施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才知道小雯这种情况叫做“外向孤独症”。

心理专家分析

“外向孤独症”初听起来似乎不好理解,其实并不罕见,现在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患者,并且有这种情况的人群有扩大之势。

从医学角度讲,外向孤独症属于孤独症的一个分支,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各人的性格类型、成长经历以及社会环境有关。

一般来讲,孤独症患者往往是抑郁质的人,外向孤独症也不例外。抑郁质的人比其他类型的内心丰富而敏感,当遇到自己感觉不尽人意的事情时,内心也更容易形成一种不安全的人际交往模式。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竞争激烈”、“人际交往复杂”等等的压力山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部分抑郁质的人感到过多的情感表露不合适,就在人前尽力表现维持自己的“乐观积极”,便形成了人前人后的“反差”,即所谓“外向”背后的“孤独”。

在以上案例中,小雯的表现就很典型。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都普遍较大,为了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便“理智”地选择尽力表现自己阳光、乐观、自信的一面;为了“混”个好人缘,便不免有意无意地“迎合”自己身边各种性格的人,这样一来,看上去似乎和谁都关系不错,但很难有真正可以交心的朋友。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情绪,尤其是抑郁质的人。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排遣宣泄,一般就不会造成心理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哭出来就好了”、“说出来就好了”的道理。然而,外向而又孤独的人往往“耻于”通过倾诉来宣泄不良情绪,甚至和家人也很少交流,总觉得那样有悖自己在人前所为,似乎是在亲手撕开自己的“伪装”。并且,因为一贯表现得很“强大”,他们的不良情绪也就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忽视,再加上没有深交的朋友,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憋”的时间久了,“积”的事儿多了,总有一天会“溃堤”,也就是说,发展成“外向孤独症”。

专家对策

很多平时表现得健谈开朗,被标签为“外向”的人,却往往感觉内心很孤独,一般来讲,这属于不良心理状态,并未发展成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也不能听之任之,有一句老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心理问题更是如此,,每个人的不良负面情绪,就像一棵树上旁逸斜出的枝桠,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剪,便会悄然枝枝蔓蔓地长大开来,待到它长得枝繁叶茂,便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了,也就是说,不良情绪如果长期维持或向严重方向发展,就会危害身心。

要避免“外向”背后掩盖的“孤独”,首先要注意消除内心的空虚无聊,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听听音乐、做做户外运动、读读自己喜欢的书等等。在人际交往中,不必过多地去想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必要的时候勇于说“不”,活得真实一些,不仅自己心里会减少很多委屈,而且也更能被“同道中人”所接受,交到可以畅所欲言的真正朋友。

此外,有什么困难或者不良的情绪,要注意和朋友或者家人交流,通过毫无伪装的交谈,获得的心理上的放松。当然,如果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就要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治疗。

猜你喜欢

抑郁质小雯人缘
编读往来
太阳花在线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气质化研究初探
神奇的秀逗
好人缘
唇语
有些玩笑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