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应该给学生什么?

2016-03-31

蓝盾 2016年2期
关键词:名校基层大学

“好的教育”标准究竟应是什么?这恐怕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答案。但是观察许多大学校训,都包含“立足地方”“同情心”“真善美”这类素朴的内容。而归结到一点,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世界公民”,这与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异曲同工。

今天,不论哪所日本名牌大学都随处可闻中国学生对话。这与20余年前日本校园比,犹如隔世。一方面,这些年轻学子让我感到中国很近。另一方面,对这一代,其实我又很陌生。

我一友人,日本某名牌私大教授,他带好多名国内“院生”(日语“研究生”意),对“85后”、“90后”颇有了解。一天,我们谈中国留学生,他感叹道,这些年他遇到不少中国名校学生,基础不错,但问题是,他们选专业,并不考虑兴趣,更不考虑社会需要。这位教授说,“这些学生,完全不考虑为社会贡献的问题,只想名校”。

难道中国学生不应追求名校?显然这不是问题所在。他是说,问题在于“追求名校”成为人生唯一目标,而学习的快乐、学术的社会价值、人生意义等均消失在这种追求排名过程中。今年9月27日,日本某电视台做了一个有关大学教育改革的全球联线,不少专家批评了教育中过分在意排名的问题。有人说,目前世界流行的排名既不科学,更无意义。这种大学排名,忽视了教育中许多无法量化的内容。

“全球化”让我们日益以“效率”标准思考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问题。我们迅速抛弃了一切“非效率”的教育内容,压缩乃至取消孩子的游戏,以尽早灌输“必要的知识”。我们每天都在盯住邻家孩子学什么,学多少。我们完全按照试题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

今天的留学,呈现千军万马跨越前进的气势,许多人的留学,仅仅是“镀金”。一切为了名校,至于专业、学科内容,他们并不感兴趣。另有一些人,挤爆“经营专业”,对社会人文其他专业则“视而不见”。即使在整个华文地区,学生中也普遍存在“重商主义”。以笔者面试学生经验,许多高中生、大学生,他们都想学“商”。至于其他,他们既不知道,更无热情。他们在学习期间,都在忙于应试,没想到探索事物的“所以然”。这些学生,他们感兴趣的,在“速成”、“赚钱”,而非学术本身。

改革后30余年,尽管中国社会日益开放,但年轻一代却并无多少自由思考时间。社会如此丰富、生活如此美丽,但他们的人生轨道,却都是预设、无法更改的程序。中国应试教育,给他们造成最大的伤害是,他们丧失了自己思考的兴趣、热情、动力。

那么,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看到,欧美、日本许多大学,都十分重视考生的社会实践经验。那些曾做过义工、有社会贡献的学生,优先录取。但是,我们中国大学入学考试时,多大程度考虑这一要素?

明治时代,有一日本政治家不喜欢东京大学那种浓重官气,他立志创办一所私立大学,培养全日本的村长。他的理念获得成千上万年轻人的支持,大学迅速发展,这就是今天的早稻田大学。100多年来,早大为社会培养了数十万毕业生,其中既有笃实肯干的基层人才,也有大量国会议员、媒体工作者,还有7名首相。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差距在于国民素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基层人才,不论怎样好的顶层设计,都是画饼。今天中国遇到“中等收入陷阱”的话,如何突破这个陷阱,很大程度在于基层,在于基层领导的理解力、执行力。事实上,我们与日本比,最缺的,是扎根于基层的千百万领袖。

“好的教育”标准究竟应是什么?这恐怕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答案。但是观察许多大学校训,都包含“立足地方”、“同情心”、“真善美”这类素朴的内容。而归结到一点,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世界公民”,这与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异曲同工。

(摘自《新民周刊》)

猜你喜欢

名校基层大学
基层巡览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至善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