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翻译
2016-03-31陈静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陈静(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从目的论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翻译
陈静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所体现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文学领域,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影响深远。这其中就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体现和研究,在《红楼梦》中,中国悠久的茶文化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书中提到了众多茶品,包括众多普通茶品,也包括名优茶品,这些产品的描写共同体现了我国清代的茶文化。同时,《红楼梦》作为中国典型文学著作,在西方国家中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被翻译成多个版本,这些版本对《红楼梦》中茶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同。本文基于目的论的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翻译进行几点对比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茶名;对比分析
9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上古神农发展至今,中国茶文化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迭,茶文化依旧散发着独特的光辉。在茶文化不断普及、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茶叶从一开始的奢侈品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绿色饮料。经过唐宋之后,清朝的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体系,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可以得到茶叶,也可以说这个时候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茶文化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极深,这个时期最为杰出的文学作品,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中对于中国上层社会的饮茶习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也因此英文译本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英文翻译的茶名,分析这些译本中产品的翻译,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广泛普及。
1 目的论的概述分析
目的论的说法源于上个世纪中后叶的德国,并且历经了几个发展阶段。首先,第一个阶段是卡瑟琳娜·莱斯第一次将茶文化与翻译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原文与译文功能的翻译批评模式,奠定了目的论的雏形。然后,第二阶段是由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突破传统翻译以原文为中心的束缚。该理论认为翻译在一定目的下进行的,必须要获得某种结果,并且其行为要经过协商和分析,循序一定的法则去完成,而目的是最为重要的。第三个阶段是贾斯塔·霍茨—曼塔基于交际与行为理论基础上对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那就是翻译行为论。这在翻译领域又是一次新的突破,这种理论依旧将目的作为驱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借助翻译结果来完成。这个理论与目的论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后来弗米尔将两者进行了融合,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翻译者能够更具当时的环境以及翻译的目的,合理选择翻译方法,并有权利依据翻译的目的选择原文中那些内容需要保留,而那些可以调整和修改。最后一个阶段是克里斯汀娜·诺德,他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完善,并提出了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并能够结合原本的意思,适当的融入自身的想法,以求翻译上的合理性,最终达到让人懂的目的。最终,汉斯·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被定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2 从目的论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翻译
基于目的论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相关词语进行翻译,是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展现中国的茶文化,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因此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英美读者显现中国文化,所以必须要最大限度将这些词汇中蕴藏的深层含义翻译出来。下面对两个译本的茶名进行对比分析:
2.1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茶叶,叫做暹罗茶。书中这样描绘:凤姐将其端给了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个人,便道:“前儿天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这一段中所提到的暹罗茶,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人对泰国的叫法,它也是一个产茶古国,暹罗这个地方位于泰国中南部,该地域所产出的这种茶叶,略带苦涩之味。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暹罗地域的土著人将这种茶叶煮沸,利用青叶作燃料圣火,进行煮制,之后用于药,对于调理脾胃有很好的功效。而在《红楼梦》中所提到的这种茶叶,其做法则是效仿中国茶叶,也即是使用锅炒或者是手揉的方式处理之后,进行泡饮。在当时这种茶叶在我国十分稀少,主要是暹罗国进贡而来的,由此可见,贾家的势力在当时非常之大。宝玉、宝钗、凤姐对这种茶兴趣不大,唯有身体虚弱,脾胃不好的黛玉觉得“好吃”,这也应了暹罗茶本身的药用功效。
基于目的论的角度进行翻译,暹罗茶翻译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被译为“that was tribute tea from Siam”就是从暹罗进贡而来的茶叶。这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并且读者在阅读时候也能够清晰的了解句子的意思,可以达到翻译的效果和目的。而另外的一种翻译是“It’s tribute tea from the Laos Kingdom”。其中Laos Kingdom是老挝王国,这与原文的古泰国并不相符,与目的论翻译原则相违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因此出现理解上错误。
2.2《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中出现了两种茶品,一种是六安茶,另外一种是老君眉。书中是这样描绘的:“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对于这段描写中的六安茶,采用音译法进行翻译为Luan tea,老君眉翻译为Old Man’s Eyebrows,另外一种翻译为分别翻译成Liu An’tea和old‘Chün Mei’。事实上,六安茶是以其产地命名的,产于我国的安徽省六安一带,此茶是我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又有别名为瓜片,以当地传统工艺加工成瓜子形状的片形茶叶。唐朝是我国茶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六安茶在当时已经非常有名。明朝时开始有“六安瓜片”之称,是茶中的极品。六安瓜片的制作方法十分精巧,并且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名,那么以上的两种翻译都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外国读者阅读起来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果是对中国茶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也达到了传达原文文化内涵的目的。老君眉这种茶在我国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湖南洞庭一带产白毫银针茶,另外一个是福建武夷山一带,这种茶品属于青茶,并且是半发酵的乌龙茶,颜色鲜亮、味道浓郁,具有消食解腻的功效。因此非常符合《红楼梦》中贾府人的饮食特点,这种茶品在清朝有其名,《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贾母吃肉之后,不喝六安茶,而是选择饮用消食解腻的老君眉。另外“老君”指太上老君,是“寿星”,老君眉是妙玉为贾母准备的,既有消食解腻的意思,也有迎合贾母的意味,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第一种翻译方法比较符合原文意思。
2.3《红楼梦》中还有这样诗句:“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种翻译为:“Monsters I can affright and put to flight;A roll of silk my form.”另外一种为:“At my coming the devils turn pallid with wonder.My body's all folds and my voice is like thunder.When,alarmed by the sound of my thunderous crash.”
这首诗是贾元春在元宵节的时候,出的灯谜,谜底为“炮竹”,诗词不仅将炮竹的特征形象的展示了出来,也隐藏了元春最红的命运。尤其是最后一句“回首相看己化灰”,对归于佛门那种万年皆空的思想体现得十分到位。首句中的“妖魔”,在第一种翻译中被翻译为“monster”,而第二种使用了“devil”这个词,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monster意为冷酷、冷酷、奸诈之意,表示怪物。而devil则大多数表示宗教领域所指的魔鬼,恶魔。对应中国古典文化中意思,过年放炮竹,最初的意思是驱除妖魔鬼怪,带有一些神话意味,不是生活中凶狠的人,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第二种翻译相对准确。
总而言之,《红楼梦》的博大精深,至今依旧为世界各国的文学家与文学爱好者所研究,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所展现的茶文化内涵深刻,毋庸置疑,基于目的论的角度,能够将中国文化的精妙表达出来,同时让读者可以清楚的明白是最关键的,翻译者应该基于了解《红楼梦》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这样译文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与原文意境契合。
结束语
本文针对《红楼梦》中茶名的两种翻译版本,基于目的论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深远,在文学领域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文化的中心文化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所以说研究茶文化的各种翻译方式,对于提升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另外《红楼梦》作为我国最为杰出的文学著作,至今仍为世界文坛所研究和青睐,其中众多的思想以及文化都尚未得到定论,针对其中所体现茶文化以及描写茶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也是对世界文坛的贡献与助力。
参考文献
[1]邱进.杨宪益对《红楼梦》翻译的归化处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34-36
[2]郭晓勇.平静若水淡如烟——深切缅怀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J].对外传播.2014(01):45-47
[3]李景端.杨宪益一专多能的治学精神[J].编辑学刊.2014(01):23-25
[4]郭晓勇.平静若水淡如烟——深切缅怀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J].中国翻译.2015(01):89-90
[5]吴佩君.从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看异质文化的文学翻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34-37
[6]邬玲琳.杨宪益先生的文学翻译与研究贡献[J].兰台世界.2012(34):24-26
作者简介:陈静(198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英汉翻译比较研究。
项目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B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