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茶产业发展的路径探讨
2016-03-31王晓端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王晓端(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科技创新对茶产业发展的路径探讨
王晓端
(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科技创新是我国茶产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茶产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仍然较为薄弱,而后分析了我国茶产业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从生物技术运用、生态学理论、清洁化生产、产业链平衡、深加工发展、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促进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可行科技创新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茶产业;发展状况;生态;清洁化;标准化;机械化
茶叶种植与消费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目前,茶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产茶地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传统茶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如何加强茶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茶产业的结构优化及持续发展,就成了我国产茶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就成为创新的制高点,把握住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就相当于掌握了创新的根本。通常而言,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构建出崭新的科学技术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实验,对已有技术或产品进行改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一个产业而言,只有将最新的科学技术纳入其中,为其所用,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1 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茶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据统计,2014年全国茶叶总产量达195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59万吨,增长43.4%;茶园面积274万公顷,比2009年增加了89万公顷,增长32.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有20个省市区生产茶叶,六大茶类齐全,拥有日照、崂山、黄山、杭州、云南、安吉、武夷等几大著名茶叶生产基地,形成了日照绿茶、崂山绿茶、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吉白茶、武夷岩茶等几个著名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茶企业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大力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将茶文化与茶产业密切结合,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产品,不断开拓国内与国际市场。然而,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茶产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仍然较为薄弱,绝大部分茶叶生产基地在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加工等环节依然沿用传统做法,机械化水平较低,局部地区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精深加工企业少,生产标准与认证体系尚未健全,不仅生产费用大,而且无法保证茶园产能和茶叶质量的提升,这极大地制约着我国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我国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我国茶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茶园面积与茶叶年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出口量与创汇额也始终位列前茅,但是,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推广技术体系不健全,产业内部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我国茶产业面临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挑战。
在茶叶种植上,无性系良种普及率较低,机械化茶叶采摘尚未普及,栽培技术缺乏规范,加工制作欠缺标准,茶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土壤肥力培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茶园管理上,科技支撑不足,培训机制受困,品牌意识薄弱,茶叶采制与加工不符合规范化和集约化的原则,缺乏科学有序管理。在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上,营销板块缺乏固定的商户与渠道,广大茶农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证。在产业结构上,我国茶产业主要集中在初级制造产品领域,从产业链角度而言至少有百分之六十聚集在第一产业即农业生产上,第二产业即食品轻工业领域,包括速溶茶、茶多酚、茶饮料等,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第三产业即茶馆、茶餐饮等服务行业以及医药、日化、食品等行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可见我国茶产业链生产分布极不均衡,高利润、高技术板块存在大片空白。
另外,绿色种植与清洁生产也是影响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茶叶生产与加工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与监管机制,局部地区仍然存在着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物质超标和磁化物等污染物超标的问题,致使市场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不利于我国茶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树立。因此,若要实现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则必须借助科技创新,提升我国茶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扩大茶园生产规模,培育多样品种,保证质量安全,打造消费者信得过的茶叶品牌,将中国的茶叶产品不断推向世界。
3 我国茶产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第一,应当合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育种速度,增加茶树品种。现代生物技术是茶产业进行科技突破的关键领域,它是茶产业科技创新的开端,是保证茶产品类型多样、品质可靠、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我国茶叶企业应当积极应用最新基因理论,通过测序技术获得现有茶树品种的基因序列,理清这些品种的遗传方式,对茶树的重要性状进行生物标记,实现辅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提升新品种育种成功的概率。可以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将抗虫、抗旱等基因移植到茶树中,以形成优良的新品种,提高茶树种植的生产效益。还可以对茶树害虫的基因进行测序研究,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驱虫制品。
第二,将生态科学引入茶产业,改变传统的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为支撑的有损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产业本身品质的生产方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茶园大都依赖各种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来进行茶叶生产,形成了高产量的同时也带来高成本、高消耗、高环境负荷的茶叶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农药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了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产业应当积极将生态科学的各种理念引入到茶叶生产过程之中,构建茶园生态系统,以自然元素克服自然障碍,保证土壤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打造出全新的绿色、健康而又环保的茶产业。
第三,加强绿色、清洁生产,保证茶产品的质量。茶叶是一种大宗消费的日常饮品,其生产过程和制造过程必须符合绿色生产与清洁生产原则。在茶叶加工厂中,我们应当逐步实现茶叶加工的连续化和清洁化,坚持鲜叶进厂后“不落地”生产和自动化加工,将茶叶生产纳入食品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之中,燃料方面以电能或气能来代替容易造成烟灰污染的煤炭和木材,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要坚决杜绝一切添加剂,谨防有害物质的侵入。
第四,加速茶产业链中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茶产品类型的多样化。茶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发展是促进茶产品升级、提升茶产品销量的核心手段。在过去十年中,茶饮料、茶包装等产品发展迅速,随着茶观光旅游的兴起,茶各产业链组成部分都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此,我国茶企业应当立足市场,从消费者的视角,根据现实需求对茶叶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茶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多推出一些口味独特、外观新颖的产品。比如,对于茶饮料,可以根据饮用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对产品种类加以区分,开发出不同的甜度、酸度等味道;也可以在饮料中添加多种营养成分,促进茶饮料从休闲型饮品向功能型饮品过渡。在加工工艺上,可以对花色和气味进行研究,设计出不同的饮用方式,包括热水冲泡、冷水冲泡、按比例混合搭配泡制等。还可以将茶叶与食品工业相结合,开发出各种含有茶叶的食品,例如抹茶蛋糕、抹茶饼干等。
第五,加大茶产品深加工力度和规模,提高茶叶附加值。茶叶深加工主要是指以新鲜茶叶、茶叶成品、副茶产品等为原料,通过恰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出含有茶叶或茶叶成分的新产品,从而拓展茶叶的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茶叶中含有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成分,比如,茶多酚具有抗癌、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咖啡因具有利尿、护肝、提神的功效,茶黄素和茶红色能够抗衰老、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茶多糖可降低血糖、提高免疫力、减少辐射伤害等,茶氨酸具有提升记忆力、改善肾功能、缓解疲劳症状的效果,茶籽中所含丰富的皂素,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化用品、生物农药、建筑材料之中,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可见,在深加工领域,茶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范围。茶企业应当积极开展茶与健康方面的研究,加大对茶叶功能性终端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开发出一系列有益于消费者健康而又符合现代生态消费理念的产品,比如利用茶多酚、茶多糖、茶红素、茶黄素等研发抗氧化食品、保健用品和日化产品,同时拓宽茶叶在家畜饲料、服装行业、建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彰显茶产业的集合效益与增值效益。
第六,加强茶产业的生产加工机械设备研发,使茶产业步入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阶段。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才能够完成,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在茶叶生产加工中有必要推行机械化作业的设备及技术。因此,茶叶有关研发部门、机构和生产单位应当积极推进茶叶相关机械的研发与应用,让茶叶的生产、采摘和制作逐步脱离人工劳动力的限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加工成本及标准化生产水平,满足当今国内外茶叶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第七,加强茶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我国的茶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导致市场上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消费者的选择造成了极大干扰。因此,各茶叶企业应当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带领下,积极推进茶叶生产、制造和宣传的标准化建设,尽快建立行业生产规范和监督机制,保证面市的茶产品拥有较高而稳定的质量。另外,茶叶企业还应当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独立品牌并进行推广,努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这既是茶叶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对策,也是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几大知名国际品牌,包括福建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杭州西湖龙井等,不仅对茶叶产品的销售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当地茶文化旅游宣传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4 结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茶产业的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实现茶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我国茶叶企业应当积极运用生物技术和科学技术,实现在茶叶生产、采摘和制造方面的生态化生产、清洁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有效扩展茶产品的种类,促进茶产业链的平衡发展,同时积极打造消费者信得过的茶叶品牌,在提升茶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将中国的茶产品推向世界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年鉴》编辑委员会.2012中国茶叶年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陈宗懋.茶叶科技的世纪回顾与前瞻[J].茶叶科科学,1998,18(2).81-88
作者简介:王晓端(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