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出口中绿色壁垒法律问题研究
2016-03-31郭磊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郭磊(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中国茶叶出口中绿色壁垒法律问题研究
郭磊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近年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人为地设置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多障碍,尤其是茶叶出口深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的角度切入,进而指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旨在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量的影响,促进各地茶叶出口贸易顺利进行和稳步增长。
关键词:中国;茶叶出口;绿色壁垒;法律;问题;研究
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促动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贡献较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各地茶叶逐渐走出国门,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我国茶叶出口量位居前列。但是近年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在对外贸易中人为地设置了绿色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多的障碍,尤其是我国的茶叶出口深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的角度切入,进而指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措施,旨在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量的影响,促进各地茶叶出口贸易顺利进行和稳步增长。
1 绿色贸易壁垒对茶叶出口的影响
1.1绿色壁垒的定义及特征
绿色壁垒源自环境污染带来的环保意识,即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名义,制定严格甚至苛刻的贸易标准,借贸易保护之名,限制别国产品进入本国的行为,[1]主要包括绿色标准、绿色关税、绿色包装、绿色环境标志及绿色卫生制度等一系列的绿色条例。从定义中,我们便可以看出绿色壁垒合法性、隐蔽性、广泛性以及不公正性特征,这些标准是发达国家自己制定,依托保护环境之行为,控制贸易经济发展以期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表面上非常合法。由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人们环保意识较强,因此,发达国家对原材料种植、产品的开发、生产、包装、销售、运输、储存以及循环再利用等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其内容的广泛性。发达国家在制定贸易标准时,以同样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各种不同水平国家的产品,一般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而且这些规定、市场准入条件较为复杂且经常变化,导致产品生产国的商品不符合这些条件,可见绿色壁垒的不公平性,甚至带有歧视发展中国家的动机。
1.2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茶叶是我国重要农产品出口品种,但以农药残留标准、绿色包装、卫生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销售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大大削弱了我国茶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茶叶品牌意识薄弱,面对发达国家高标准的绿色生态产品要求,我国茶叶质量过关率低。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又在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发达国家,即使茶叶价格低,但无法满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坚持“无污染、无公害”、“绿色生态产品”等要求,他们对茶叶化学物质、产品包装、标签等有极为苛刻的要求,而我国茶农很少能达到这样要求。因此,在茶叶的对外贸易中,时常有禁止出口、退货甚至索赔等事情,给我国茶叶产品形象造成很大的损害。
此外,绿色壁垒的设置增加了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茶叶主要出口欧美、日本以及新兴发展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正是绿色贸易壁垒的使用者,美国商务部相关报告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产品在包装、检验、标签、认证以及绿色环保等方面提出高要求,这将会促使产品的贸易成本增加,增加额度每年接近国际贸易总额的15%。[2]这就意味着我国茶叶经营者必须要增加资金投入,使其茶产品各个方面都满足出口国的要求,才能将茶叶销售出去。增加资金投入即增加了茶叶出口的成本,进而经济效益降低了,而从整体上来讲,阻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增长。
2 我国茶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造成不利的影响,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说明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本节着重分析茶叶行业存在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环保意识以及缺失行业监督三个主要问题。
2.1茶叶行业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纵观全国几大茶叶大省,江苏、浙江、安徽等省都未摆脱散装原料茶经营出口的局面,茶叶生产、加工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加工规模不大,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基本上是以原料输出方式出口别国,属于简单的初级产品加工,在茶叶生产销售中处于最低级的末端。这些初级产品由于生产方式等较为落后,技术含量低,茶叶原料消耗大,从种茶到初级成品制成的各个环节都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环保要求。
2.2茶叶企业缺乏绿色环保意识
由于我国茶叶行业经济发展模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化、合理化,茶叶企业一直缺乏绿色环保意识,并未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有限资源。而发达国家重视环保,在茶叶生产到销售甚至到包装的回收利用都制定严格的绿色技术标准。2006年5月日本实施新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明确了茶叶农残限制标准:设限农药残留以从83种增加到近144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3]因此近些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中经常遇到,农药残留成分超标、茶叶卫生指数不合格等等而被要求退货、赔偿的情况。
2.3茶叶行业监管缺失
绿色壁垒毕竟是从环保角度对茶叶设置了高标准,这并不是针对某个企业,而是针对整个茶叶行业而言的。我国茶叶出口受到绿色壁垒的巨大影响,遭遇退货、赔偿等一系列事件,正说明了我国茶叶产业缺乏严格监管机制,整个行业还处于“散养”的状态,在茶叶生产、销售等方面并没有健全的绿色技术标准要求,从国家到各个省市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茶叶行业中各个企业也因缺乏正确、科学的经营理念,缺失环境保护的观念,加之缺少行业的监管,导致整个茶叶行业出口贸易受阻,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减弱,不利于茶叶行业可持续发展。
3 我国茶叶行业应对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
绿色壁垒条件虽然非常苛刻,也确实给我国茶叶出口设置很多障碍,那如何科学地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本节将从三个方面提出法律应对措施,旨在为我国茶叶出口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3.1完善绿色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一直处于一纸空文的状态,导致近几年水、空气污染非常严重,2015年1月1日国家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实行按日计罚,2015年整治了不少重污染企业,但执法力度依旧不够,很多地方小企业依旧偷偷排放污水,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协调运作,严格按照法律条例,各省市逐一排查污染情况,查清源头,严惩不贷。
2009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旨在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但该法律法规规定不够细致,且至今国家也未修订,导致我国一直提倡绿色循环经济,却一直“严守”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就拿茶叶包装来说,除了上述法律,国家也出台了有关产品包装和标签的法律法规,但一直未得到真正的实施,我国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包装、标签等方面很少能达到进口国的绿色壁垒要求,茶叶包装方面依旧资源消耗严重,过多地有毒有害包装原料,导致无法循环再利用。因此,国家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茶叶绿色包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大力推行绿色包装盒标签,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茶叶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3.2制定严格茶叶质量监控机制
制定严格的茶叶质量监控机制,首先要做到有章可循,这就需要国家研究发达国家茶叶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用法律的形式出台与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控制茶叶从种植到饮用整个过程的质量,对茶叶的种植、采摘;产品生产、销售、存储、运输等以及质量监督部门有制定严格的法律,保证与茶叶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参照《国际食品法典》(CAC)的要求,严格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量,这就需要国家或茶叶行业有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完善茶叶质量监控机制。其次,大力推行国际通用的食品卫生安全质量保证体系,简称为HACCP管理和认证体系,不但可以改善茶叶加工的卫生情况,使其达到绿色壁垒的要求,而且还能加强茶叶质量检测。当然,制定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加大人员、技术、资金以及培训教育的投入,才能确保茶叶质量检测机制落到实处。
认真研究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
从绿色壁垒的定义和特征中,清楚地看出绿色壁垒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保护本国同类产品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加强茶叶各个环节质量达标的同时,还要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真研究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绿色壁垒条件,充分利用WTO成员国的身份,如利用WTO协议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政策解决贸易争端问题;有比如研究进口国家相关法律,改善茶叶经营模式,采取跨国经营或合资经营的方式,绕开绿色壁垒的限制。这就需要国家重视茶叶出口企业的引导,我国茶叶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我国茶农的正当利益。[4]
我国茶叶出口受阻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茶叶要想立足于世界市场,必须要与时俱进,对外及时地掌握国际贸易市场规则的变化,对内要加强茶叶质量监督,运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绿色茶叶经济。
参考文献
[1]锁放.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J].2009(23):11234-11235.
[2][3]马章良、马仁秒.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方略[J].改革与战略.2011(1):168-170
[4]杨波.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71,2198.
作者简介:郭磊(1981-),男,山东青岛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