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与英美茶文化对比分析
2016-03-31王亚鹏临沂大学山东临沂276000
王亚鹏(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
基于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与英美茶文化对比分析
王亚鹏
(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从喝茶转变为品茶,茶在人们生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饮茶习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茶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条件下,茶的文化背景也千差万别。但在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茶文化也有着相似之处。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跨文化视角,对中国与英美茶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跨文化视域;中英美;茶文化;对比分析
茶诞生于中国,在十六世纪被传入到欧洲,在当时社会中,茶非常昂贵,被视为奢侈的饮品。随着国家茶贸易活动日益频繁,饮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在英美国家更是将他们的社会文化与我国的茶文化相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茶文化。因此,就中国与英美茶文化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对于促进中国与英美国家文化交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茶文化在英美国家的形成
1.1茶文化在美国的形成
早在17世纪初,茶就是美洲比较流行的生活必需品,我国的红茶最早在波士顿销售,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中国的绿茶也在美洲出现。随后美国人根据其生活习惯或者是个人喜好,他们尝试在茶中加入一些配料,如牛奶和奶酪等,使得茶的口感更加浓郁,并且符合美国人的口味。随着美国商船大量的收购中国茶叶,以及茶叶的关税逐渐降低,中国茶在美国风靡一时。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展览会,商人为了将向客人提供的热茶尽快冷却,在茶中加入大冰块,iced tea吸引众多客户兴趣。接着纽约茶商将茶叶装入到布制的袋子中,直接用水泡,就产生了tea bags。为了适应美国人的快节奏生活instant tea等逐渐刷新了美国人的饮茶时尚[1]。
1.2茶文化在英国的形成
在十七世纪中期,英国人逐渐养成了饮茶习惯。“饮茶皇后”凯瑟琳嫁给英国王室中并且将茶会也带到了王室。从此之后,茶会就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且高贵的社交礼仪。早餐茶逐渐代替了啤酒,饮茶习惯下形成了early morning tea。英国人在下午时,需要喝milk tea,到了傍晚需要喝tea break,在晚餐之后需要喝dinner tea。英国人在中国茶的基础上,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到茶文化中,使得在原有的茶文化基础上增加了高贵、时尚等因素。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人意外的发现了野生茶树并且将它大面积种植,整个大不列颠开始兴起饮茶风尚[2]。
2 中国茶文化精神气韵与精神理想
中国茶文化与英美国相比,更加注重的是茶的精神气韵与精神理想。早在中国每逢家中来客人时,主人都为客人倒上一杯热茶,以表示欢迎。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在品茶文化上得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哲学方式上,更加注重的是主客体同一性,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在德行修为方面能够通过人性的渠道来提升,还可以在不同文化象征中体现。在这种观点中,能够体现出茶文化中品茶人的心性与在实际品茶环节中的审美映射[3]。
中国人注重茶道,在中国的茶道中能够反映出一种不可描摹的品茶人品德不在于形,而在于品茶人内在特质的升华。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了茶,他认为茶是最为纯净之物,茶道也是如此。中国的茶道讲究的是从外在的纯净到内在的清净。
在中国的茶道中更加关注的是茶缘,以茶会友更加几分清幽。茶缘的存在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文化交融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恰恰是茶道中所衍生出来的意蕴。中国茶文化能够提升人的品格与理想,以及审美意境。以茶喻人,能够通过茶淡淡的清香,体现出人的淡泊名利[4]。
3 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本质差别
从英美茶文化产生的过程和对中国茶文化的精神理想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发现,中国与英美茶文化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其一,中国传统茶文化起源于神农氏,从盛唐开始逐渐兴起一直流传至今。对于中国人而言,茶已经从生活中的必须品,逐渐转变为通过茶道提升人的内在气质。“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的茶是人们解渴的重要饮品,茶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饮料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诗经中提到,煮茶并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而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而成,最终达到平衡状态。换言之,茶道哲学中尊重的是茶与五行的调和。此外,从追求与信仰角度分析,君子莫逆之交淡如水,这也是以茶喻人关键[5]。
其二,英美国家对于茶的认识以及理解,着重点在于茶的用途,以及茶的多元演化。在欧美等国传统的茶被进化成下午茶、红茶等。其中红茶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并且西方人在下午喝茶,最终成为了一种优雅的生活习惯,tea break必不可少。英美等国更加注重茶的使用价值,他们认为茶能够为他们带来诸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学者王霓说:“中国茶文化中,将文化的意境与茶道的意义相互结合,更加的注重抽象的神韵与意境的发展。而英美国家茶文化中更多的体现的是文化的仪式感与实用。”从学者总结中可以发现,中国茶文化中,注重文化与意境的有机整合,茶文化是整体性与综合性。英美国家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结构性[6]。
其三,价值观差异,随着近年来世界文化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跨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个国家之间不同的价值观,能够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水平。中国与英美国家在茶文化上的差异性也是价值观差异性所致。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茶文化差异性的表现,能够让各国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文化交流中,茶文化也是一种关键的方式,能够加快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比较多,茶文化差异研究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由于中国与英美文化的差异比较明显,且东方人与西方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屏障,这为国内外的文化学者开展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4 中国与英美国家茶文化详细对比
4.1品茶文化对比
中国与英美国家茶文化对比,可以从品茶文化上进行分析。在品茶中主要分为泡茶方式、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时的娱乐。
中国的茶叶种类比较多,单从颜色上看就有红、绿、青、白、黄、黑等六大类。中国人泡茶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在茶壶中加入白糖、盐分、橘皮、桂圆等食物,然后配以不同颜色的茶。该种泡茶方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常见。例如藏族的酥油茶、回族的三香茶、八味茶等。第二种方式,就是汉族泡茶中比较常见的形式,用热水直接冲泡茶,在茶中不加入任何食物,该种泡茶方式能够保留住茶本身的清香,是中国人比较喜好的饮茶方式。而在英美等国家,其泡茶方式则不同,以英国为例,英国四面环海,与性寒的绿茶相比,英国人更加喜爱味道比较浓烈的红茶。在茶壶中加入牛奶和糖,甚至有的人习惯在茶中加入威士忌,并配以不同的甜品[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品茶时需要器具,在泡茶与饮茶器具选择上,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茶文化对比更加的直观。品茶注重的是茶的色泽、香味、环境等因素,好的茶更需要配以好的茶具,才能够彰显出茶的韵味。在中国最为突出的三种茶叶冲饮器具分别为:玻璃杯、紫砂壶、瓷器等。其中最具文化价值的茶具就是紫砂壶,质地精良的紫砂壶素有“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点。英美等国家开始仿造中国的茶具,并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将茶具的盖去掉,在茶杯边加上把手,这样的茶具改造与英美等国家的饮食器具的高贵、小巧精致等特点相吻合。在茶杯制造中,骨瓷的质地柔和、细腻、隆重而不俗魅。
在英国的下午茶中,其器具一定绘有精致的植物花卉图案,在英国比较注重民族文化的家庭中,依然会使用维多利亚骨瓷的杯盘和银质的茶具。
饮茶的场所就是人们休闲的场所,在中国长江流域,人们将喝茶的场所称为茶馆,在广东、广西等地,将喝茶的地方称为茶楼,而在京津等地则称为茶亭。在英美等国家,茶园是提供社会活动的场所,例如美国的化妆狂欢、放烟花。英国的赛马、赌博以及音乐会等。
4.2文学在茶文化中的应用对比
茶文化的产生也带动了不同民族文学的发展,在中国“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历代文人骚客用来提升自我文学素养七件宝。例如,在杜耒的诗句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中能够体现出以茶代酒的生活场景。在陆游的诗中“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中,足见茶在人们生活中营造氛围的作用。英国诗人也喜欢以茶为主题咏茶,如:“the Muse’s friend,tea does our fancy aid,repress those vapors which the head invade.”在该诗句中能够发现茶之功效。
5 结语
总上所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茶文化之间千差万别。茶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饮食文化,同时茶文化以其独有的气韵在世界各国文化交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英美两国茶文化产生的历史进行介绍,并且分析了中国茶文化的意蕴以及理想,希望相关的茶文化研究能够促进文化传播。
[1]程玉鸿,孟俊华.基于高端消费文化视角的中国城市中心性及其网络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4(2):28-34+49.
[2]李太志.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商业价值观对比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80-81.
[3]郑重.跨文化视角下汉英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
[5]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7]吴晓威.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方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王亚鹏(1983-),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