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艺术中的古典美赏鉴研究
2016-03-31张文婧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张文婧(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403)
茶器艺术中的古典美赏鉴研究
张文婧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403)
在当今时代,茶产业是赋有丰富含义的综合性产业,包含茶叶、茶具、茶食的生产与贸易及茶业的经济管理、教育、科技、金融等项,关联到交易方式、竞争力、人才、绿色生态保健等新理念。茶文化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使自然与社会科学建立了联系、文学艺术与社会习惯风俗相融合,它独具魅力,在我国的华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行和发展,为弘扬和传播我国的茶文化提供了很多的条件,并做出了很多努力。
茶文化;茶器艺术;古典美;赏鉴
饮茶必需有器具,这是每个人所知的常识,古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之称,好水、好茶、好茶具、好环境能让人有一颗清静的心,让茶与器紧密相连。茶具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它实用价值是在饮用功效得以开发之后,才有所改变,茶具的产生取决于饮茶的开始。茶具在西汉末年就有了,初始阶段的茶器有酒杯或斗、瓦盂(土碗)等。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茶具文化是在唐代,当时的品茶已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享受。茶神陆羽亲身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适应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其古朴、实用、妙不可言的茶道文化就形成了。此后清雅富有情调的茶器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宋代的茶具的出土是以瓷、银制品、金茶托和漆茶托为主;明清的茶风返璞归真,使茶具事业的发展走向正轨并抵达顶峰,有白瓷、青花瓷、紫砂等茶具,在人们进行品茶时看到精致可人的茶具会给人心灵上、艺术感上带来了很大震撼。中国的茶具发展是由粗劣到精致、由大到小、由繁转为简,从古朴、华丽转向清雅的返璞归真的过程,它的发展轨道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对应,本文主要是以唐代茶器艺术为主进行古典美赏鉴,宋、明、清时代只作简单的介绍。
1 唐代茶器艺术中的古典美赏鉴
唐代时期,经济繁荣昌盛,饮茶之风也随着兴起,并普及迅速,而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古人对于专用茶具也有着迫切的需求。而中国的茶具先是从饮食的茶具和酒器中提取出来的一个体系,为中国品茶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1以《茶经》为始来开篇
在唐朝初期阶段,很长时间段内都在发展经济和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唐朝后期茶叶的发展已稳定,在世界三大主饮料中奠定了地位。品饮艺术的兴起,让与之相伴的茶器具有了新的变革,而最早对茶器具进行系列作介绍的是茶神陆羽,在《茶经》中精心的设计出了适应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该套茶具既繁杂又古朴高雅,让瓷器及竹木材料的坚固、耐用、华而不侈发挥的很好,为我们了解唐人饮茶文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其按用途可分为八大类即:
第一,生火用具。它包含风炉、灰承、苕、炭挝和火夹。风炉设计的严格要求和铸造技巧的精湛,往往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首先,风炉是帮助煮茶烧水用的,在造型上显得十分别致,有三足二耳,形状像古代的古鼎,它比古鼎要轻巧很多,可放置在桌上。炉的铸造是由铜或铁制成,内部有六分厚的泥壁可放置炭火用来加温。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以通风。上有三个支架,用来承接煎茶。炉的底部有一个洞,可用以通风去灰,其下还有用于承接炭灰的铁质用具。风炉的外形较美观典雅,炉脚并铸有二十一个古文字,炉壁的三孔上方有铸有六个古文字。陆羽的风炉设计有一定的卦义,其意含在饮茶可使五脏器官相互调和,运用五行的说法来称赞茶的保健效用。其风炉作为生火用具,还有几件辅助工具,其笤是用竹丝编织而成的箱子,用以放置茶叶或木炭,其造型上编制的十分美观;炭挝是六个棱角的铁器,长有一尺,用以敲碎木炭;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第二,煮茶用具。包含有釜和交床。釜是用来煮水烹茶用的,常有的釜瓷石釜,富家用银釜,在烹茶时其容量在四五升之间,体积小、容量轻,较为携带。交床是一种十字型的支架,用来放置茶釜。
第三,烤、碾、量茶用具。包含有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夹用于烤茶,长有一尺二寸,作用是为了增加茶的香味,一般用小青竹制成,后又以精铁熟铜而制;纸囊它是用来储存,不让茶的香气泄露;茶碾的设计含义是在碾茶时节省时间和力气,碾完茶之后,可用拂末清扫;罗合是为了筛选和储存茶;则的形状有如现今的汤匙,主为量茶,用铜、铁、竹等制成。
第四,水具(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盐具(鹾簋、揭)、饮茶用具(碗和扎)、清洁用具(涤方、渣方、巾)和藏陈用具(畚、具列和都篮)。水具有盛水(水方,熟盂)、滤水(漉水囊)、搅水(瓢、竹夹)和取水(熟盂);古人的饮茶习惯有加葱、姜、盐等作料,因此盐具就起此作用;饮茶用具碗,其在唐代有许多瓷口,以越瓷为上品;清洁用具主为去渣和擦拭;藏陈用具主为放置、收藏或陈列,以便携带或存储。
1.2唐代的瓷器艺术
唐代之前我国的茶器艺术是由土陶、硬陶、釉陶进行发展的,秦汉之后瓷器茶具有了起步,东汉末期青瓷问世,象征着我国的瓷器铸造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但它与当时的食酒器混合使用,不同与茶具同等挂钩,还得从唐代提及。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成就了茶业的繁盛,也引领了瓷器的发展,享有全国盛名的瓷器有越、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洲、刑洲窑,其越窑最为突出。其唐代的越窑茶器具有碗、执壶、杯、盏托、茶碾等数种,唐代最为流行的碗其造型多种多样,有自然界的花果树木图像及生动的人物形象,其精美的茶具将自然美、古典美、心灵美很好的体现出来,让广大茶人都十分的喜爱;执壶的壶身刻有花纹或动植物的图案,有的还刻有铭文,它也体现出一种不同的美感。越窑茶具受到人们的喜爱是由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及清新典雅的艺术外与人们的饮茶习惯有着很大的关联。越窑发展到第五代是以素面为主,越窑青瓷精品是秘瓷,它的胎壁比较薄,表面光滑细腻,造型有规则整齐,釉色以黄色、青绿为主,滋润而又有光泽,呈半透明状,很有美感;邢窑以白瓷为主,此器胎薄,玉壁底,色泽洁净,造型上轻而巧、精而美。
1.3宫廷与民间茶器艺术中的古典美赏鉴
王室在饮茶上,虽与僧侣、文人间的情趣、雅致、意境等或许不同,但礼节上、美感上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宫廷茶具是以金银、琉璃、秘瓷茶具为主,金银类的茶具设计上精巧,显得奢侈豪华并高贵典雅,而琉璃类的茶具显得技艺高超。而民间的茶具推崇的是以实用、自然为主,但在技艺上还是有欠火候的。
2 宋代茶器艺术中的古典美赏鉴
唐代的品饮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到宋代时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此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生活必需品有了定界。宋代的最具特色的风气是“斗茶”,崇尚金银茶盏体现出的就是侈糜相夸、斗豪斗富的风气,宋人斗茶的目的主要是了放纵自我、发泄情绪及稳定心理。它显示出的是达官显贵对于品茶艺术的刻意之情,并为斗茶把茶盏茶色以黑釉为主,致使把黑釉瓷器的发展到顶峰,建盏和吉州窑产品就证实了这一情况。其茶盏是以建盏为主,还兼有青瓷、青白瓷器;当注入茶汤时这种茶盏,显得五彩缤纷十分的美观。而在宋代最为著名的五大窑口是定窑、官窑、哥窑、钧窑。建窑的首产品是兔毫盏,瓷面绀黑如漆,湿润而晶莹。吉州窑的黑釉盏本身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黑釉上添加黄白色釉、用毛笔绘制各式彩纹、天然贴等做法,给人带来的是玄色之美。同时宋代的斗茶风气成就了点评茶艺的专家,同时也滋长了侈靡、斗富风气的延伸。而宋代对于茶的品质、品饮方式、茶具的要求已发展到极致,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有关。
3 明代茶器艺术中的古典美赏鉴
进入明代茶器艺术追求的是以平淡自然、返璞归真之感,并通过淡、雅来投合文人学士的审美意境。在设计及技术工艺上由粗致转向精致、繁杂到简单的转变,为陶瓷茶具开辟了新的品饮道路,而白瓷茶具在当时就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并在陶瓷的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同时宜兴紫砂茶具也随之兴起,其朴实、典雅别具雅然趣之趣,它样式新颖精致、色泽古朴、光泽洁净、质地薄而实、美而典雅。
宋朝所处的时代背景促使宋茶具走下了神坛,从明代中叶之后,文人学士开始了反对华而不实的道路,重新追求淡雅、自然的审美观。在这推崇之下茶具以新的形势发展起来,以去粗保精、除繁就简为主,以黑为主茶盏没落,白色茶盏兴起,促进了白瓷的快速发展。白瓷茶具其型晶莹如玉,胎质细腻,如有纯洁之感;醴陵白瓷的瓷质更是洁白,其色古雅,音如金玉。明代茶具追求的是平淡、宁静、自然、古朴等近民的古典美感。
瓷器造型精致秀美,胎釉湿润透亮,彩料精美纯朴,色调柔和恬静,画面温婉淡雅,风格轻盈秀丽。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有着很长的历史,它有着丰富的条件。在明代青德镇的茶具是以青花瓷为主,可分为釉下彩(青花、红瓷)、釉上彩(彩绘的勾绘)、斗彩和颜色釉(单色或杂色釉),其单色釉有甜白、青白、冬青、红釉等多种品种。永乐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成为了主流,青花瓷胎质洁净而细腻,釉汁晶亮厚实,青花光泽华丽。
4 清代茶器艺术中的古典美赏鉴
清代茶具也是以瓷器为主,并让瓷器茶具的技术有了新提升,是继明代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还是以淡雅为主风格。紫砂茶具的事业发展在清代达到了顶峰,其风格是以符合文人意境的自然美、具有民间情调的豪华富丽,明艳精巧、外销格调,自然美是符合文人风范的;民间情调是由山、水、人、花、鸟为主;外销需求是以金银为主。这个时代的茶具具有自然、精巧、田园、高雅、独特等美感。
5 总结
茶器艺术是茶文化和茶文物的重要部分,其每个时代的不同所体现的美感也有所不同。唐代茶器艺术体现的精美而高雅;宋代茶器艺术有美观大方之感;明代茶器艺术具有返璞归真之美感;清代茶器艺术具有高雅、古典之感。
[1]张会宽.宋代瓷器五大名窑艺术审美研究 [J].芒种.2013(5):131-132.
[2]周小凤.大自然——紫砂陶艺术之源泉[J].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2(3):77.
[3]龚劲松.浅谈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的发展[J].陶瓷研究.2012 (3):53-54.
[4]胡昭军.景德镇陶瓷轴下泼彩研究所[J].景德镇陶瓷.2013(5).
[5]杨晓华.浅谈中国茶具的演变与茶文化的发展[J].福建茶叶. 2010(11):58-60.
张文婧(1984-),女,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及文化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