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茶馆休憩区的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2016-03-31宋晓梅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福建茶叶 2016年7期
关键词:茶馆景观环境

宋晓梅(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基于茶馆休憩区的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宋晓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本文介绍了茶馆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及具体应用措施:景观生态设计在茶馆地址选择中的应用;茶馆外部休憩区景观生态装饰;茶馆内部休憩区景观生态设计。

茶馆;休憩区;景观生态;设计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精髓,也是独立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优秀文化类型。茶文化中既包括饮茶、制茶的基本内容,也包括茶馆、茶楼、茶座、茶建筑等外围及周边文化产品。随着国际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各种设计思想涌入国内各行业,大量充满异域风情和地域性、民族性的优秀设计方案带给茶馆设计人员更多灵感。国外设计作品强烈的个性与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设计师,使国内的设计呈献出更加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设计思路就是茶馆休憩区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这个概念出自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一位德国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起因是这位地理学家曾经在东非以航拍的方式研究非洲土地问题,结果发现既有的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萌发了景观结合生态综合研究的念头。简而言之,景观生态就是将景观中的生物群落、生物与环境之间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用现代的定义解释即为营造环境友好型的景观、绿色环保景观之意。故,茶馆设计中休憩区景观生态就是茶馆、休憩区、景观、生态之间和谐共处,互为依存、相辅相成,以环境友好的理念设计具有特质景观的茶馆。

1 茶馆休憩区景观生态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设计“无艺术”。突出表现在设计变成了建筑、雕塑、绿植、摆件等元素的简单堆砌和杂揉,缺乏艺术性、创造性,成为形式化的材料布置。解决对策:高超的茶馆休憩区景观生态设计应当充分体现自然、和谐的美感,不矫揉造作、不生硬扭曲。应注意提高设计人员的艺术修养,秉承“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注意曲直结合、“掩”、“露”适度,可借鉴传统中国园林文化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艺术文化精髓,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为整体。注意结合茶馆所在地的本土文化特色,将自然与人文色彩注入茶馆景观生态设计思维中,使设计更加具有艺术元素、提高文化艺术品味。

设计“无功能”。突出表现在设计纯粹审美,变成装饰与摆设,丧失了作为茶馆有机组成的休憩区景观原本应该有的功能性与实用性。解决对策:从人性化角度处理茶馆景观生态设计,在实现审美功能的同时兼顾使用者的人文交流、休闲娱乐等绿色生态服务功能,突出“生态”的概念,通过多层布局的手段改善休憩区的分区,在为消费者提供舒适服务的同时保护生态平衡。

设计“无建筑”。突出表现在茶馆主体建筑相对孤立,与生态景观之间缺乏关联,互动不足。建筑不能引领景观,景观无法烘托建筑。茶馆主体建筑与休憩区景观布置脱节甚至矛盾。解决对策:茶馆的休憩区生态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与主体建筑的融合,加强景观环境是茶馆建筑整体中的组成部分的设计意识,避免“各自为政”的设计思路。主体建筑是主导,休憩区环境是辅助,二者之间应当“无缝”结合,不分彼此、相辅相成。茶馆主体与休憩区之间应加强过渡与联系,设计应当起到使建筑与环境顺利“粘合”的作用。

2 设计原则

顺应自然。秉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即便是人造景观也是自然环境的延伸和持续。在设计、建造、经营各环节都与环境保护间维持相对平衡,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由于茶馆主体在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消耗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木材资源与水资源等,而经营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等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休憩区设计时就应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尽量做到顺应自然、避免破坏环境。比如应充分照顾地面植被的生长、减少对周边生物生态圈的伤害,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避免过度使用外来物种资源、充分利用本地物种资源等等。

保护环境。尽可能遵循4R设计原则——reduction(减少、减量)、reuse(重复使用)、recycling(循环)、replcement(替代)。在茶馆休憩区中使用节能环保的“绿色”设备;建立循环系统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普通能源的消耗,多选择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在采光设计时侧重于使用自然光线,通风系统设计注意因地制宜安排风口,促进自然风的循环使用。通过提高设计水平与质量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以提高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能,从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3 具体应用措施

3.1休憩区景观生态设计在茶馆地址选择中的应用

茶馆修建休憩区除了为在城市生活中找到得以亲近自然的机会,更是以景观寄情、抒怀,故而景观设计历来为其设计者重视,而地址的选择则是任何景观得以落实之前最让人关注的环节。中国传统讲究的风水就是对地址选择极为重视的体现,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有着种种清规戒律的地址挑选形式颇多迷信色彩,不过风水学说强调的景观与环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论却也与当前营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茶馆的休憩区景观生态设计中,地址选择也需要关注环境、方位等问题。

比如坐落在市区的茶馆与坐落在郊区的茶馆在景观环境与地理方位选择上就有明显不同。市区环境整体上是嘈杂、喧闹的,而茶馆作为实现“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此等清雅目的的饮茶之处实在不宜被沸反盈天的闹市所扰。因此市区中的茶馆地址首选可以闹中取静之处,即便不得已与车水马龙的街道面对面,但至少其侧、其后的休憩区必须足够清幽、安宁。茶客进入方能暂时得以逃脱凡尘俗世的困顿,得一块茶香萦绕之所而使“我心清静”。

相反,坐落在郊区甚至风景区的茶馆在大环境上已经规避了市区噪音的烦恼,但相对空旷处的自然环境干扰因素就会有所增加。比如地形条件,既然讲究生态景观设计,则茶馆的休憩区景观设计就应尽量适宜原有的地形,最大限度避免大规模的挖掘与回填。若选址处有大型植株,则应充分进行利用,或使其原地生长,或被保护性迁移。可更多使用本地植物资源作为景观生态材料用于绿化,以此促进本地生物的原生态生长,从而保护当地自然生态圈的平衡。

3.2茶馆外部休憩区景观生态装饰

遵循内外统一、以内御外的原则,即外部装饰应谨记茶的传统、茶的文化、茶的审美与精神等内在元素,茶本清静、茶本淡泊,清静、淡泊的饮茶之处不宜浓妆艳抹。茶馆景观生态设计可倾向于中国古建筑风格,有一定的飞檐、斗拱装饰,但切忌浮夸、突兀。尤其是周围环境或建筑类型相对朴素时,茶馆休憩区更应避免用红墙碧瓦、雕梁画栋,只视具体情况略添一二、轻施一笔足够。休憩区景观可视面积大小种若干矮茶或几簇修竹,若条件允许亦可种植青松、翠柏,或再几丛细梅、瘦菊相衬更增情趣。如果茶馆已然置身景区,则宜充分利用周边环境中既有的绿植装饰,比如树林,尽可能不砍伐一棵树木,使茶馆景观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犹如从山林中自然生长出来一般。既保护当地历时已久的自然文化遗产,又与环境、美景共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旨。

3.3茶馆内部休憩区景观生态设计

3.3.1突出传统中国元素

茶文化既然是中国特有的“原创”文化经典内容之一,就应当在其附属建筑中与其他富于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充分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和建造。比如南方地区盛产竹子,则茶馆内休憩区可大量利用竹制品如竹桌、竹椅、竹栅栏、竹门、竹窗等,既能够凸显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韵致、又避免使用外来材质破坏本地自然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同时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且突出了中国古典美中对竹的推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与茶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3.3.2用色少

中国古典景观设计中除了皇家园林讲求五彩缤纷、花团锦簇外,文人士大夫的私宅中的景观色彩常常极简至仅仅灰、绿、白等色,以求取“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揉合景观生态的茶馆休憩区设计中也实在不宜过多地用色,为体现出爱茶人纯净无为的内心境界,不妨以白为基调;再辅以仅次于主基调的青绿色或淡草绿色——茶汤的颜色,以及起点缀作用的茶叶的翠绿色,让现代景观具备中国山水画的恬淡意境。少用色既可突出清淡,又避免了浓墨重彩潜在的重金属污染,对环境保护十分有益。

3.3.3水的利用

茶馆用水是常事,若能充分考虑使用循环水和自清洁水作为景观生态设计元素,则能同时体现茶之“俭、肃”之美德和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目的。有条件的茶馆可以适当增加水在休憩区设计元素中的比重,可以利用水的分隔作用,将其作为不同功能区域的“屏障”。茶馆出入口设置水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噪与除尘,使内部与外部环境相对分离,营造宁静与松驰的感觉;大厅或较宽敞的公共休憩区部分主要用于休闲娱乐,这些区域可以使用节奏相对较快的水景以突出水的灵动与活力,同时利用水流增加室内湿度,缓解外部气候干燥的问题;而在比较讲究私密性的商务性包间则可调小水量、减缓水流速度,以营造幽静、和缓的氛围,更好地服务顾客。利用循环水和自清洁水一方面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又可为茶馆节省下装饰用水的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1]樊予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2):146-147.

[2]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104-105.

宋晓梅(1981-),女,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茶馆景观环境
《茶馆》
景观别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