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研究
2016-03-31胡太平中共重庆大足区委党校重庆402360
胡太平(中共重庆大足区委党校,重庆 402360)
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研究
胡太平
(中共重庆大足区委党校,重庆 402360)
茶叶是中国最古老的经贸商品之一,是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烙印的物品。自古以来,茶叶经济就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不管是近代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为打破中国茶叶出口垄断而发起战争,还是当今促进东南亚经济一体化提出的“一带一路,回顾丝绸”的经济战略,都体现了政府对茶叶经济的重视。当前我国各地的茶商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困难、不能发展壮大的局面,在茶商的普遍反映中,除开自身发展战略问题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支持。笔者将以“鸦片战争”和“一带一路”两个时期政府的不同政策对比,结合国内各大茶叶生产大省的茶叶经济情况,揭示政府的政策对茶叶经济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政府政策;茶叶经济;扶持
茶叶在我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茶叶经济更是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据过极大比重。在对外贸易中,自丝绸之路开始,茶叶就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烙印,英国人为了扭转与中国的茶叶进出口盈亏,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在国内,茶叶也是最受喜爱的饮品。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同产业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转型困境,茶叶经济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对茶叶经济的理论研究大多局限在经济方面,试图从市场调节以及供求问题方面解决茶商企业的转型难题,较少从行政角度分析政府政策对茶商企业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的贸易物品,茶叶贸易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该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由政府支持向外推广,以推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1 不同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与经济,影响经济的发展。我国茶叶经济在不同的时期受到政策影响不同,其经济发展趋势也呈现不同状态。
1.1近代茶叶贸易与清政府的不作为
茶叶在中国近代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世纪上半叶,茶叶出口数额在中国总出口数额中占据六成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货物的出口比重,英国是中国茶叶的最大进口商,作为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者,中国在与英国的茶叶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动地位。一旦中国茶叶的生产量下降,或者茶叶分配给其他贸易区域,英国的茶叶价格就水涨船高。为扭转这种贸易颓势,英国政府开始想进各种办法:在生产源方面,英国政府投入资金和技术,在印度试种茶叶并获得成功,之后大力推广,在生产过程中,英国政府将许多先进的制造仪器投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中,揉捻机、玻璃发酵台等机器设备的使用,使得其茶叶在保证统一口感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发酵的效率;在运输领域,英国政府为加快茶叶运输速率,不惜耗费大量资金修建基础设施,铁路、码头的建设使得茶叶在免受人为运输磕碰的同时,能尽快到生产车间制造成商品。在销售领域,英国政府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宣传,甚至不惜以恶劣手段估计贬低其竞争对手,终于使得英国茶叶的进出口数额扭亏为盈。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政府的倒行逆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中国政府不断加重茶农的赋税,使得茶农叫苦连天。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茶农积极性大不如前,再加上手工制造效率低,利润薄,中国的茶叶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1.2现代茶叶出口与“一带一路”经济战略
据可靠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茶叶产量为147.5万吨,居世界第一,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占国际茶叶贸易的五分之一左右,出口对象涉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为促进中国贸易进出口发展,推动东南亚各国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两者合称“一带一路”。在茶叶领域,为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进行,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在生产方面,中国政府将茶叶产业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扶持产业,并投入大量资金鼓励茶农研发新产品;在运输领域,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方便产品的运输,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的建设,与东北亚、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13条、铁路8条,高铁的铺设也使得茶叶运输大大加快。“一带一路”区域是全球茶叶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为502.6万吨,其中80%产自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广阔的市场,2014年中国出口到“一带一路”地区的茶叶金额为2.7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围绕“一带一路”不断推出措施消除贸易壁垒,提升通关便利化,倡导中国茶农改变传统的产品结构和贸易模式,加强国际合作,以上种种措施都帮助中国的茶叶经济获得巨大利润,茶叶经济复兴指日可待。
好的行业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符合经济发展方向,更要求政府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不同时期政府对茶叶经济的政策不同,其对茶叶产业造成的影响也千差万别。“自由市场主义”早已被认定存在重大缺陷,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的观点也逐渐成为主流,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度干预是当前全球各地的普遍做法。政府政策是如何对茶叶经济产生影响,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 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途径
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包括市场规则的制定,还包括参与主体的管制;既包括社会资本的流通,也包括国有资产的处理;既包括国内市场的开拓,也包括国际市场的拓展。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只有发挥政府政策对茶叶市场的积极推动作用,才能使茶叶经济健康发展。
2.1政府政策对国内茶叶市场的指导作用
政府政策对国内茶叶市场的指导主要通过立法方式实现,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获得更多资源与信息的情况下,政府相较于其他市场参与主体,更能把握市场前进方向。为实现自己的行政职能,发挥政府在市场调控中的作用,一般政府通过行政法规的手段调节市场资源。
以福建为例,福建是位于我国华南茶区,是著名的乌龙茶产地,因其临海的地理优势,福建茶叶成为其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在生产总量和出口总量一度位居全国前三。但伴随着近几年科技的进步,福建茶叶的优势大不如前,其技术含量较其他竞争者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不具有竞争优势,另外,多次曝光的卫生质量为题也限制着福建茶叶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护茶叶经济在福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福建省政府专门发布了一项名为《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的地方性法规,提出建立优质茶苗栽培保育区,鼓励茶商建立严格的卫生安全标准,增加对茶产业项目的投入,这一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使得福建茶叶经济迅速发展,又展现出勃勃生机。
2.2政府政策对国际茶叶市场的开辟作用
国际茶叶市场的开辟主要通过政府的国家行为实现,政府作为国际法的合法主体,在对外交流中通过协议、盟约等方式,实现不同茶叶文化之间的合作、经济之间的交流。个人虽然也能通过买卖的方式实现跨国贸易,但这只是零散的散户行为,不是跨国贸易的主流。
政府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开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中国政府充分依靠与周边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国家的出口退税机制以及“两反一保”措施,保护我国茶叶经济的出口状况,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我国的茶商企业不仅能有效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更能与优秀的茶商企业交流经验,促进自身企业的转型升级。在不同茶叶文化的交流中,茶商企业会根据政府提供的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市场和合作伙伴,双向投资,深度合作,利用国家已有的高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集国际会展、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茶叶推介宣传会,是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能走向世界。
2.3政府政策对茶叶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
政府政策对茶叶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提供商品的生产者,另一类则是消费者,对待不同主体,政府政策的侧重点不一样。对生产者来说,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和执法进行规范,如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条例等禁止生产者从事危害社会的行为或者对其违反秩序的行为进行处罚;对消费者来说,政府政策的方法则趋向柔和,以倡导的方式引领消费潮流。
以云南茶叶市场的整顿为例,云南是我国第三大产茶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充足的光照都赋予云南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普洱茶更是全国闻名。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云南的茶叶市场出现混乱,各种小商小贩将劣质茶叶冒充原生态普洱茶推销给外地游客,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落后的茶园科技使得云南茶叶产茶效率慢,产品附加值低,入不敷出的茶农纷纷转行做其他行业,云南茶叶一片衰败。为扭转形势,云南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护普洱茶的知识产权,加大查处假冒伪劣现象,使得普洱茶的名声有所回转;在茶农方面,云南政府出钱补贴,推广茶叶生态旅游,将自身旅游优势与茶叶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许多就业机会和创收;在消费者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宣传云南茶叶的生态旅游,吸引中外游客参观。,政府措施的推行得到很好的社会反响,茶叶经济又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行业。
茶叶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的净化,更要政府作为引路人,从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需要,更是文化层面的需要。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对外贸易中也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输出。只有不断发挥政府政策对茶叶经济的积极影响,为茶叶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才能将中国的茶叶产业发展壮大。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更多人口味的茶产品,才能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只有不断适应各地发展,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以中华茶文化为引领,不断提升中国茶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才能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1]包建华,方世建.安徽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给予钻石模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2]揣江宇,胡麦秀.美国技术性壁垒对中美茶叶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0):109-113.
胡太平(1970-),女,重庆大足人,中共重庆大足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