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环境下的茶业发展思考
2016-03-31肖红波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高职学院四川成都610107
肖红波(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高职学院,四川成都 610107)
新经济环境下的茶业发展思考
肖红波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高职学院,四川成都 610107)
传统茶业发展往往各自为阵,而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范围经济效应。这样一来,既无法发挥1+1>2的系统效应,也使得各自为阵后的组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新经济环境下的茶业发展应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为目标。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财政专项资金作为第一推动力、形成经济反哺生态效益的机制、政府主导下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立村社统筹下家庭副业培训、动态调整项目实施办法和内容。
新经济;茶业;发展模式;思考
随着经济新常态战略的实施,如何将茶业发展融入到新发展常态中,则成为业界有识之士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茶业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只要与茶相关联的商贸活动都可以被纳入到茶业发展中来。但传统茶业发展往往各自为阵,而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范围经济效应。这样一来,既无法发挥1+1>2的系统效应,也使得各自为阵后的组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为此,新经济环境下的茶业发展应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为目标。在理清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我们应以怎样的形式和内容来发挥出茶业的系统效应呢?回答这一问题,则依赖于对新经济环境内涵的解读,从而在形成环境适应性的条件下来推动茶业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为具体,下面以欠发达地区的茶业发展为考察对象。
1 对新经济内涵的解读
1.1优越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显而易见,有“新”必然就有“旧”,新旧经济之间的区别必然只能在规范分析中来探寻。在传统经济(旧经济)模式下,围绕着GDP增速的经济发展轨道中,则是以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与投入作为支撑。可见,这里的GDP含有大量的“虚数”部分。新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对旧有模式的一种扬弃,而更是对旧有经济发展理念的一种超越。其具体表现在,追求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产业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能明确了经济效益的全民共享目的。
1.2更能增进社会民众的福祉
毫无疑问,随着新经济发展模式对增进民众福祉的重视,使得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也就提升了市场效率。随着中央对“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以及新型城镇化更加突出保留乡情和乡愁元素的做法。所有这些,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适应了广大民众的需要,也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极大的发挥了欠发达地区民众的首创精神。可见,在推动茶业发展中也需要引入上述要求。
1.3建立环境共生的经济形态
中央反复强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摒弃先发展在治理的西方模式,而是建立一种环境共生的经济形态。那么什么是环境共生呢。结合茶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环境共生就在于最大地保护茶叶种植的生态环境,降低茶叶制作中的工业污染。不难发现,随着环境共生效应的获得,这也必然会成为经济资源来造福一方百姓。
2 茶业发展与新经济环境融合的思路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阐述,茶业发展与新经济环境融合的思路可构建如下:
2.1增强茶业发展的生态效益
增强茶业发展的生态效益会有怎样的经济价值呢?不可否认,茶业发展必须能获得经济价值,而且要获得超越过去的经济价值。但从茶业发展的核心:茶的种植、生产、销售来看,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无法保证茶叶制品的品质甚至安全,而这又是当前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方面。可见,随着生态效益目标的实现,茶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也就能够支撑起当地“茶”品牌效应的提升,进而茶业发展也就获得了品牌经济效益。
2.2形成惠及民众的发展模式
惠及民众的发展模式则需要拓展茶叶经济三部曲:种植、生产、销售。不难理解,种植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毕竟较少,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而言,即使拥有茶园也难以为家庭带来更好的回报。生产和销售则需要采取机械化方式,这样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为此,若要惠及民众则需要从茶叶经济的外延来做文章,从中来找寻出包含在茶业发展模式中的要素。而且,我们也需要从县域经济发展视角来看待“民众”这一范畴。
2.3最大化发挥自然比较优势
在规制了生态环境污染之后,就需要最大化的发挥其中的自然比较优势。那么如何来发挥这种优势呢?毫无疑问,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训中,应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转换为一种经济资源,在商品交换中来获得经济回报。可见,这就与新经济下茶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契合了。
3 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但在将思路转变为现实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因此,下面将其分解为三个方面。
3.1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生态效益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提升当地茶业品牌效应。但这里又存在着这样的悖论,即欠发达地区财政本身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如何能实现生态效益目标。不难知晓,生态效益具有强的正外部性,所以往往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进而依靠地方财政支持成为了主要途径。笔者认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促进和平等的,对此应放弃“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推论。
3.2惠及民众目标下的茶业项目选择
选择什么项目来惠及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呢。尽管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在项目选择上仍需要发挥当地民众家庭户的比较优势,而应规避技术性含量较高的项目。笔者认为,解决项目选择问题需要与发挥当地自然比较优势联系起来。从茶叶种植的自然环境来看,大多存在于高山和丘陵地带。这种具有区域特征和域外差异性的地貌特征,本身就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那么当地民众则需要与当地旅游项目紧密的联系起来。
3.3发挥自然比较优势有效实现途径
上文已经提到了发展旅游项目,而且这也是从发挥自然比较优势的方面入手的。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即谁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主体,以及以怎样的机制将当地民众与旅游项目紧密的联系起来。可见,只有细化问题才能为解决方案的设计提供思考的着力点。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将在下文进行解决方案的构建。
4 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解决方案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
4.1财政专项资金作为第一推动力
在新经济环境下来发展茶业,则需要县域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来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之所以将财政专项资金作为第一推动力在于,生态效益所固有的外部性将会抑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发挥效果。那么财政资金应投向哪些环节呢?根据对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在建筑业黄金发展时期存留下来的采石痕迹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植被生长,所以专项资金需要用于修复被破坏的山地环境。由此,县域规划部门应在这个方面做好论证工作。
4.2形成经济反哺生态效益的机制
随着生态效益目标的实现,自然就提升了当地茶业发展的品牌效应,而且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下也能助力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但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承载限度,所以未来还需要将茶业发展所获得利润,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生态环境修复基金。这样一来,财政资金所扮演的第一推动力,就能在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显现中得到回报。为此,县域相关部门应与乡镇、村社共同协商修复基金的提留比例。但无论怎样设计,都需要与经济发展现实相适应。
4.3政府主导下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欠发达地区的茶业发展模式需要惠及当地的民众,那么就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之所以强调由政府主导归因于,若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项目开发的基础,那么必然以效率优先作为项目开发的原则,这势必会制约当地民众家庭副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家庭副业主要以农家乐、家庭旅社、家庭茶社等形式存在着。从中不难看出,若是在企业主导下来进行项目开发,那么生态旅游项目的外部性绝不会覆盖周边的农户。
4.4建立村社统筹下家庭副业培训
以生态旅游项目作为当地茶业发展的载体,则自然将农家乐、家庭旅社、家庭茶社等形式包含在内,这样就形成了核心产品和附属产品之分。但为了更好的与茶业发展相适应,村社一级还应开展家庭副业培训工作。培训和督导融为一体,培训的主要内容便是旅游接待规范和业务实施流程,督导则在于检查农户是否按照要求来准备农家乐、家庭旅社、家庭茶社。总之,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将有助于形成整齐划一的茶业发展态势。
4.5动态调整项目实施办法和内容
动态调整项目实施办法的依据在于两点:第一,根据游客的需求偏好进行时时调整;第二,根据家庭副业的发展需求,调整旅游项目路线或内容。另外,在生态旅游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重视挖掘显性和隐性茶文化元素,且这些元素应形成区域差异性。之后,应在农家乐、家庭旅社、家庭茶社等设立的基础上释放出来。
以四川为例,在各地不断深入挖掘茶业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还应重视茶树品种资源在茶业经济发展中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为此,今后南方产茶地区需要加强对茶树品种资源的调研和保护工作,而更为重要的便是将这些茶树品种资源转换为一种生产力,来推动当地关联产业的发展。对于四川各产茶地区而言,可以将巴蜀闲适和自乐的生活情趣还植根于农家乐之中,因此,各地还应辅助家庭旅游项目与茶文化接轨。不难看出,若是要求家庭旅游项目的经营者也引入说书和川剧项目则不太现实,所以这里应更加突出巴蜀茶文化的有形和无形方面。包括品茗的场地设计(坝坝茶),以及向域外游客提供一种闲适、自乐的品茶、聊天氛围,从而就能使农家乐项目与茶文化接轨。
5 小结
本文认为,新经济环境下的茶业发展应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为目标。通过讨论可知,茶业的发展模式应围绕着:财政专项资金作为第一推动力、形成经济反哺生态效益的机制、政府主导下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立村社统筹下家庭副业培训、动态调整项目实施办法和内容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1]陈政.贵州茶树品种资源与茶业经济发展分析研究[J].种子,2009 (11):74-76.
[2]黄东风.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5):1110-1115.
[3]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4]史术光.九江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模分析及对策思考[J].农业考古,2012(2):34-38.
[5]吴佳薇.从成渝茶馆看两地的休闲观[J].商情,2010(26):38-38.
肖红波(1975-),男,土家族,重庆彭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电子商务。
四川省教育厅2013-2016年高教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川教函【2014】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