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品外宣资料翻译的功能解析
2016-03-31李丽春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李丽春(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茶品外宣资料翻译的功能解析
李丽春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良好的翻译能够有效解决语言上的差异,还能实现内涵信息的最全面传递。对整个茶品外宣工作开展来说,详实的茶品资料能够为整个外宣工作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我们想要有效提升茶叶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量,就必须完善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本文拟从外宣资料翻译的特点入手,结合茶品外宣资料翻译工作的优化策略和要点,深入分析茶品外宣资料翻译的功能价值。
关键词:茶叶产品;外宣资料;翻译;功能解析
外宣翻译工作是基于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开展外宣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知名度以及自身影响力。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日益突出。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茶文化发展最成熟的国家。在全世界对茶叶的养生价值认知日益到位之际,我们推广茶产品不仅要充分注重对产品本身特点和功能的介绍,同时外宣资料翻译也要注重茶文化的融入。通过体系化融入茶文化内容,从而在提升茶产品影响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外宣资料翻译的特点分析
实施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其主要是为了能够让读者清晰准确的把握整个茶品外宣资料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可以说,外宣资料想要被其他文化语境下的读者所了解,就需要充分有效运用翻译这一媒介。翻译者在进行茶品外宣资料翻译时,必须充分结合翻译理论,同时还要对受众的语言习惯和理解思维进行正确把握,通过结合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外宣资料的内容与内涵能够得到准确、有效的阐述和表达。
在外宣资料翻译内容中,除了有详细的茶叶产品介绍,还有融入了中国特色茶文化元素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时,必须充分认知到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驾驭熟练的翻译技巧,完美的表现出茶品所展现的内在文化,从而起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茶品外宣资料翻译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专业,其基本上可以涵盖到所有茶类的文化与历史。顾名思义,外宣资料翻译指的是对各种茶品外宣文体之间的翻译。因此,茶品外宣资料翻译只是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也可以说是在传统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对茶类这个特殊文本的翻译活动。
通常情况下,外宣资料翻译指的是将中文内容翻译为外语的翻译活动,这是整个外宣资料翻译的直接特点。通过将大量中文的茶品信息内容进行外语翻译,结合一定媒介进行传播,从而让其他地区的读者能够对整个茶品资料所表达的信息和内涵有了全面了解。外宣资料作为一项文化交流特点极其明显的现象,有效开展外宣资料翻译,能够实现不同语言环境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信息等量传递。对茶叶产品来说,在其进入国际市场过程中,如何让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及时有效对我国茶叶产品的内容进行了解,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外宣资料翻译的方法,通过有效翻译,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认知我国茶品的特点,从而实现营销推广的目的。
此外,外宣资料翻译所面向的对象是固定的,这些对象其实就是整个活动的受众,其语言习惯将会对整个外宣资料翻译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我们想要做好茶品的市场营销推广,就必须对这些对象进行有效了解。茶品外宣资料所翻译的内容,其受众是外国的茶叶消费者,因此翻译的结果和内容应该与其语言习惯及爱好形成有效融合。只有充分有效融入了受众的习惯和爱好,才能体现整个外宣资料的翻译价值。但是,目前很多茶品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文化观念与换位意识,使得整个茶品外宣资料翻译工作未能实现其应有价值。正如翻译关联理论中所阐述的一样,如果缺乏对双方基础理论的有效融入,那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的传递。对茶品境外营销来说,其作为一种商品,想要实现相对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认知力,因此茶品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极为重要。对茶品资料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结合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区别,通过相应的翻译技巧,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整个茶品外宣资料的准确翻译。
2 优化茶品外宣资料翻译工作的策略分析
正是外宣资料翻译工作的独特价值,决定了我们在开展外宣翻译工作时,不仅要坚持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结合茶品外宣资料翻译的特殊要求,基于茶文化进行资料翻译,通过准确把握茶品外宣资料的内涵,从而实现茶叶信息的有效宣传。只有优化整个外宣资料的翻译过程,才能为我国茶品走向国际化提供帮助。
2.1结合语言文化上的差别,优化翻译过程
外宣资料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实现其应有的沟通交流功能,因此在进行外宣资料翻译前,翻译者必须对中西方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准确把握,通过细化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实现精准翻译。在将汉语翻译为外语的过程中,要从受众需要出发,适当取舍。由于外语和汉语均有着不同的用词方法和语法结构,尤其在语言的表达风格上,两者也有着极大差别。因此,在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要结合外语的要求与特点,优化翻译内容,精简翻译。而在语言和词汇的使用上,充分遵循外语的表达习惯,满足读者心理。在整个茶品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我们要突出产品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而不是过多修饰,要从实用性角度出发,通过对语言差别进行充分糅合,从而实现整个翻译过程的优化。
2.2基于不同文化内涵,实施多种翻译技巧
客观上讲,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造成了翻译在语言表达技巧、习惯和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汉语中,存在很多约定俗成的内容在翻译时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所以茶品外宣资料翻译成外语的过程中,也就存在词语性质不匹配等现象。因此,如果机械、片面的进行词语翻译,那么很难让受众对其有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失去了语言本身的内涵和价值。所以,我们进行翻译的前提是对两种文化的内涵进行有效认知,通过深入的文化了解,最终实现精准翻译。当然,在茶品外宣资料的整个翻译过程中,针对存在部分约定俗成的茶叶名称,要予以注释,帮助受众了解其真实含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机械的使用某一种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灵活应用多种技巧,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实现信息内涵的等量传递。现阶段,茶品外宣资料翻译要结合产品的特点,具体分类,选择适合茶叶产品推广的翻译方法,既要充分保留茶品本身的信息内容,同时又要让受众能够对其真实含义进行了解。
3 茶品外宣资料翻译的功能价值分析
语言是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了解和交流的重要媒介,更是传播各种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全球文化交融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向世界输出的不仅仅是茶叶产品,同时也有我国的茶文化,这些都可以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了解认知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但由于中西方语言上的差异,其他国家想要体系化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就必须通过全面具体的外宣资料翻译,才能管窥一二。当今时代,我们需要让世界其他地区了解我们的茶产品,了解我们的茶文化,帮助我们完成整个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在全球贸易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国茶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尽管我国是传统的茶叶贸易大国,但在其他国家新型茶叶产地的冲击下,我们的茶叶产品竞争优势日益降低。想要提升我国茶叶产品的影响力,就必须积极构建产品外贸体系,从内到外提升我国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产品外宣资料的翻译能够有效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提升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了解度,从而引导其选择我们的茶叶产品。因此,可以说,完善全面的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将为我们推广和提升茶叶产品的影响力提供重要帮助,这也是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开展的真正价值和功能。
其次,从表面上看,本文主题只是对茶品外宣资料进行翻译,实质上,在这过程中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也进行了有效推广。因此,通过开展茶品外宣资料翻译,能够起到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扬与融入的目的。我国不仅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同时也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是我国茶叶产品推广的文化基础,更是提升我们茶叶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文化元素。如果茶叶产品在外宣推广过程中,不能充分有效融入茶文化内涵,那么整个茶叶产品的综合实力就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合理的外宣资料翻译,将是茶叶产品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必不可少的内容。
最后,信息时代让世界文化的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我们需要重视茶文化内涵的宣传推广,同时也要结合完善的翻译技巧对我国茶文化进行深层次传播。在充分正视各种文化差别的基础上,结合功能翻译理论的具体原则,实现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运用与推广,进而达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茶品外宣资料的翻译,实际上是整个世界茶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我们认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差异的重要过程。通过有效开展外宣翻译,帮助我们丰富和发展茶文化内容,加深世界文化之间的沟通。可以说,对茶叶产品的外宣资料进行精准有效的翻译,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融合多元文化内涵。
4 结 语
随着我国茶叶产业与其他地区茶叶贸易之间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完善茶品外宣资料翻译,不仅可以有效扩大我国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同时还有效推广了我国的茶文化,因此茶叶产品的外宣翻译价值重大。因此,在茶叶对外贸易过程中,就必须结合相应的语言转化,让国外受众了解我国茶叶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这将为推进我国茶文化的全球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赵丽娟.企业外宣广告翻译的目的论维度[J].海外英语,2013,(07):68-75
[2]李淑琴.城市外宣翻译跨文化文本重构研究 [J].中国商贸,2014,(05):181-186
[3]冯维娜.简论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兼谈旅游外宣文本及诗词集的诗歌英译之异[J].中国翻译,2014,(22):39-44
[4]林莉兰.论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J].现代交际,2015,(03):112-116
[5]周发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中药说明书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5,(17):103-1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科技大学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校科社20161311。
作者简介:李丽春(1979-),女,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从事翻译和教学法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