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我国茶语的文化修辞
2016-03-31史小建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史小建(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略谈我国茶语的文化修辞
史小建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摘要:我国茶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划分为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茶文化价值观(如修身养性、和谐、仁等)、行为层面的茶礼仪茶道茶语等以及物质器物层面的茶文化符号载体。处于行为层面的“茶语”是一种将茶文化价值观表达出来的话语系统。所谓的“茶语”指的是一种茶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茶文化信息传递的基本载体。我国茶语的主要表现样式有茶语的“成语语汇”、茶语的“谚语语汇”、茶语的“歇后语语汇”等三种。我国茶语的主要文化修辞方式则包括茶语的“对偶”文化修辞方式、茶语的“顶针”文化修辞方式、茶语的“谐音”文化修辞方式。
关键词:茶语;文化修辞;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的结构可以划分为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茶文化价值观(如修身养性、和谐、仁等),行为层面的茶礼仪茶道茶语等,以及物质器物层面的茶文化符号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行为层面的“茶语”是一种将茶文化价值观表达出来的话语系统。茶语“文化表达”的功能是通过一定的文化修辞手法来实现的。所谓的“茶语”指的是一种茶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茶文化信息传递的基本载体,整体上来看,茶语的本质是广义上“与茶文化相关的”语素及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语言艺术创作的总和。
1 我国茶语的主要表现样式
我国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导向的“精神产品”,主要是产生于中唐时期,自中唐开始,茶文化的价值审美、价值理性被拔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人们不再纯粹仅仅注重茶叶的物质功效。在我国几千年的茶文化长河中,与“茶”有关的词汇还有诸如“酪奴”、“瑞草魁”、“涤烦子”、“清友”、“叶嘉”、“不夜侯”、“余甘氏”、“森伯”、“冷面草”、“苦口师”、“晚甘侯”、“鸡苏佛”、“酪仓头”、“离乡草”、“甘露”、“月团”、“旗枪”、“仙掌”、“水豹囊”、“水厄”、“隽永”、“龙团”、“风生腋”等别称,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汇茶语数据库。这些茶的雅称、概念集合或者指向一种静态的茶叶、茶水等概念,或者指向一种动态的煮茶、品茗等动作,都体现出了我国传统茶道中的茶语的丰富性,这些茶语概括而言主要有成语语汇、谚语语汇、歇后语语汇三种类型。
1.1茶语的“成语语汇”
我国茶文化的特殊性之一即在于其“茶熟语”的发达,茶熟语的文化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经营、文化等高度地同构在一起,当然这些茶熟语的存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茶文化有关的“成语”就是这些茶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常见的茶成语有茶三酒四、茶香墨韵、粗茶淡饭、浪酒闲茶、榷酒征茶、三茶六饭、三茶六思、茶禅一味、不茶不饭、茶饭无心、三茶六礼、以茶代酒、茶余饭后等。这些茶文化成语作为一种茶语,渗透于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交往话语系统,实际上载明了茶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这种茶语的重要功能价值可以从“养生”、“修性”、“怡情”、“尊礼”等方面来表现。
1.2茶语的“谚语语汇”
谚语不同于成语。对于茶语中的谚语来讲,它本身带有一定的歌谣特性,在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时代是人们日常劳作、修身养性、描述社会现实、歌颂茶文化、倡导某种生活习惯和价值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与茶叶、饮茶等茶文化有关的语言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形态。在今天看来,农业社会时期形成的诸如“茶之否减,存于口诀”便很好地概括了茶语之“谚语”的基本内涵。例如,“茶为食物,无异米盐”道出了茶的重要性;“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描述出了茶重要的养生功能;“七分茶,三分情”则指向了茶的社会尊礼功能,充满了浓厚的东方伦理色彩。另外,我们经常见到的茶语谚语语汇还包括诸如“人一走,茶就凉”、“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等,这些谚语都将特定的社会价值作为一种追寻的目标,显示出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1.3茶语的“歇后语语汇”
茶语作为一种茶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方言性,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价值表达。例如,在广东话的语境中,茶语中的“叹茶”是“喝茶”的别称;“有脚头瘾”则指的是一种想去茶楼喝茶的冲动。相比较于这种方言属性,对于茶语方言中的歇后语来讲,则更加具有普世价值,反映了一定的朴实的道理。例如,我们看到“茶壶里下元宝——只进不出”、“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茶铺里的水——滚开”、“茶盘里养鱼——水平太低”、“茶壶悬在屋梁上——玄乎”等,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经验高度概括、生活习惯语言化表达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出了我国茶文化的现实生活关怀向度。
2 我国茶语的主要文化修辞方式
一般来讲,修辞学上的“修辞”指的是一种借助于特定的文字表达技巧提高文学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法体系。传统上的修辞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科学”上,实际上,从一个更加宏大的体系来看,修辞学至少应当从语言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四个方面进行一种关系的构建和应用。从这几个方面对茶文化的修辞进行把握,可以帮助我们对茶语、茶文化的传播起到增加语言气势、提高语言传播效果的作用。我国古代茶文化、茶语体系丰富,一定程度上这种茶语体系的丰富程度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我国茶文化高度成熟。据笔者总结,我们常见的茶语文化修辞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2.1茶语的“对偶”文化修辞方式
修辞学中的“对偶”指的是一种通过采用两组短语或句子,来加强或对比出两种高度相关的文化现象的一种修辞方式。“对偶”是我国古代茶文化茶语修辞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修辞方式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语言修饰”或者说“语言雕饰”的肤浅层面,主要的实现方式是“炼字”。在这种对偶修辞的表现上,“茶对联”这种艺术形式集中地体现出了这一点。例如,“品泉茶三口白水;竹仙寺两个山人”既在文字的层面上实现了上下二联拆“泉”为“白水”;拆“竹”为“两”,拆“仙”为“山人”这种炼字的文化境界,又在意境的勾勒上体现出了一种追求诗意山水、修身养性、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茶道终极追求。
又如,“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这种对偶佳句和茶语中的成语、谚语一样,高度精炼地表达出了茶文化的“解除忧愁”的养身功能,增强了句势的气场和艺术感染力,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增强了茶语的跨时空、跨语境传播能力。
2.2茶语的“顶针”文化修辞方式
顶针是一种将前文的结尾转化为后文的开首,并且连续使用两次以上的中连珠炮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茶文化修辞方式。这种文化修辞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使整个句子形成一个首尾相连、语气通顺、气势如虹的语言链条,从而提高茶道的直接文化感染力。我们以这样的例子为视角,可以看出“顶针”这种文化修辞方式的艺术魅力所在:“普洱贡茶香,香飘四海,海外宾客常来,来城乡考察研究,究其古今茶贸集散盛地;思茅新港美,美串群邦,邦中友商互往,往水路营销拓开,开此东亚港航交流春天”。这种顶针修辞格式也被称为“连环式修辞”、“蝉联式修辞”等,具有很强的艺术形象表现力。
2.3茶语的“谐音”文化修辞方式
“谐音”这种修辞方式也可以称之为是“一语双关”,主要还是基于一种汉子发音“炼字”的出发点,借助于“谐音”和茶文化的一些生活细节表达出特定的生活命题。在此,本研究列举以下几个案例作为赏析“谐音”修辞的体验:例如“茶壶里喊冤——胡(壶)闹”、“茶壶里煮挂面——难怪(拐)”、“茶馆里伸手——胡(壶)来”、“服务员上茶——和(壶)盘托出”、“茶碗打酒——不在乎(壶)”、“茶里放盐——惹人嫌(咸)”等等。这些“一语双关”式的文化修辞将茶道与传统文化的若干个典故细节相结合,使得传统茶文化的生活化气息得到了加强。
3 结语
当前,作为一种语言智慧形式的“文化修辞”,已经逐步地从单纯的咬文嚼字、炼字式的修饰功能逐步发展到了语言价值的选择阶段、语言情境和语境的适应性发展阶段,以及最新的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发展阶段。作为农业社会的文化产物,茶道文化承载着我国农耕文明时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语言结晶,同时对于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推动作用。本研究认为,我国茶语的文化修辞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应当将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以对方的审美价值为导向进行创新和翻译等,总的原则是使我们的茶文化能够产生出一种基于全球对话语境形成的文化修辞,同时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人民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价值认同。在我国茶文化积极走上国际社会并对各国生活习惯产生积极影响的大背景下,巧妙地在翻译中贯彻诸如目的导向性原则、换位思考原则等,使用西方文明可以理解和认同的表达方法,展现出中华悠久的茶文化价值观是这种文化修辞转向、创新的最核心使命和愿景。
参考文献
[1]邹明华.养生·修性·怡情·尊礼——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J].农业考古,1994(2):56-61.
[2]谷向伟.以茶语茶俗传播为考察视角的广州城市形象塑造研究[J].中国报业,2012(01X):32-33.
[3]王希杰.略论修辞学的基本概念[J].云梦学刊,1995(2):85-91.
[4]孙汉军.修辞学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4):46-49.
[5]襄岸生.茶联修辞手法种种[J].农业考古,2005(2):295-296,299.
作者简介:史小建(198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