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六羡歌》英译探语言共性视阈下的茶诗翻译

2016-03-31王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

王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从《六羡歌》英译探语言共性视阈下的茶诗翻译

王萍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中国的诗歌艺术宝库,其丰富多彩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茶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目至今脍炙人口。本文以《六羡歌》的英译为切入口,以解读茶诗和《六羡歌》、分析语言共性和茶诗翻译的关系为两个着力点,来探讨在语言共性的视阈下茶诗翻译,希望可以提高人们对茶诗翻译的重视,推进茶诗翻译工作的进展,从而更好的传播茶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输出,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

关键词:《六羡歌》;语言共性;茶诗翻译

在生活节奏很快的当代,烦躁的人们更需要静下心来去品一杯茶,读一首诗,去探访一下古人的闲情雅致,高尚情操,在茶的清香中,诗的雅致里扫去心上的尘土,回顾世俗生活。茶诗作为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自己欣赏,更应该通过翻译让世上更多的人去领略其中的美好与曼妙,促进文化的繁荣,精神世界的丰富。

1 茶诗和《六羡歌》

1.1解读茶诗

茶诗是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和诗文化的有机结合,广义的茶诗认为只要诗句中出现茶这个字就可以称为茶诗,这种茶诗属于“有茶之诗”;狭义的茶诗指的是以茶为主要描写对象或者歌颂对象的诗,这种茶诗属于“写茶之诗”。茶诗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虽然在中国最早的《诗经》中已有七首诗提到了茶,但是根据调查中国最早的茶诗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双娇女调皮可爱的神态。在园林中游玩,果子尚未熟就被摘下来。虽有风雨,也流连花下,一会功夫就跑了几百圈。口渴难熬,她们只好跑回来,模仿大人,急忙对嘴吹炉火,盼望早点煮好茶水解渴。诗人词句简洁、清新,不落俗套,为茶诗开了一个好头。在唐代,上到文学大家下到平民百姓都以品茶、咏茶,这一时期的茶诗保存至今的也比较多。例如,唐代齐已的五言排律的《咏茶十二韵》、唐代元稹的茶宝塔诗、唐代白居易的《琴茶》、唐代孙淑的《对茶》等等,涉及的诗人人数众多。最重要的是,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茶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茶诗,通过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的这些方面全面介绍了有关茶起源,采茶制茶的用具,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识,被称为茶叶的百科全书,陆羽也因此被称为茶圣。除此之外,宋代在茶诗的数量上达到高峰总共有1000多首,如宋代苏轼的《咏茶》、宋代梅尧臣的《茶》、宋代杜小山的《寒食》、宋代秦观的《茶》等。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例如元代谢宗可《雪煎茶》、明代陆廷灿的《武夷茶》等。茶诗不仅数量很多,各种体裁也一应俱全,例如律诗、绝句、宝塔诗等。

茶诗的基本特征是以茶为本,以诗为体,将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得到完美的结合。茶诗艺术风格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诗而言,追求纯乎自然,反对晦涩难懂,而这也与茶的广泛接纳性相契合,不管是达官贵族和平民百姓都可以饮起与自身身份相适应的茶,从而茶诗通俗易懂,流传广泛。茶诗中所传递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社会风俗日常情景生活的再现,都为我们了解研究过去的历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研究茶诗是十分有必要。

1.2分析《六羡歌》

《六羡歌》是唐代“茶圣”陆羽的一首作品,被收入《全唐诗》中。《六羡歌》原名叫《歌》因为诗中出现六个羡字,而被后人称为《六羡歌》。《六羡歌》是陆羽为怀念收养自己并将自己抚养成人的智积禅师所作,唐李肇《国史补》云:“异日,(羽)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全诗通过六个羡表明陆羽不爱财物、不愿从政当官而向往自己故乡的恬淡的志趣和高风亮节的精神。

2 语言共性和茶诗英译

虽然当前世界上存在的语言有很多种,都具备各自的特色,但是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出发来看,不同的语言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似之处,语言学家将这些解释为语言的共性,对语言共性的研究,是以语言类型比较为基础的。

我国语言学家对语言持有两种大的观点,即语言个性论和语言共性论。语言个性论认为各种语言之间毫无共性可言,只有差异,注重对语言差异的研究,而忽视语言共性的存在。语言共性论根据对语言和语言之间共性部分的多少不同而分为;保守共性观、弱式共性观和强式共性观。

汉语与英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等很多方面。

因此,大多数英译家在对茶诗的翻译上都持着保守的共性观或者语言个性观,他们认为茶诗的语言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少或者没有共性的问题,因此虽然很多人明白加大对茶诗的翻译可以传播茶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输出,从而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但是迫于翻译茶诗工作的困难,没有多少人投入到茶诗翻译工作当中来,因此我国对茶诗翻译的相关成果并不多。

3 从《六羡歌》英译探语言共性视阈下的茶诗翻译

《六羡歌》全诗没有提及一个茶字,因此很多人认为《六羡歌》不能归属于茶诗的范围,但是我国古诗素来“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再加上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诗无达诂”即没有确定的训诂和解释。因此,从我的阅读理解来看,我认为《六羡歌》属于茶诗,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全文未提及茶这个字,却在整首诗中弥漫着茶的宁静致远,深邃开阔,引入思考。除此之外,《六羡歌》在语言风格、感情色彩和表达形式上都是茶诗的典型代表,因此以《六羡歌》的英语翻译为例子可以为语言共性的视角下进行茶诗翻译提供借鉴。

茶诗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名词,如何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进行翻译,在还原原意的基础上还能便于目标语人群的理解就显得很不容易。这也是英语和汉语的一个区别,中国的诗歌中就算没有动词,也可以依靠一系列的名词表达出相应的意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因此在茶诗翻译中对词语的精准翻译就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语言的词语内涵很丰富,即使是同一个的词语在不同的环境的下也有着不同的意思,同一个意思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茶诗时如何对相同词语具备不同意思的词语进行区别翻译就显得很重要,一不小心就会在意思上形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情况。在《六羡歌》中一共出现六个“羡”,在英语中有羡慕意思的英语词语也有很多如admire、covet、crave、envy和desire等,那么应该选择哪个单词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个是“羡”是什么意思,另一个是在英语读者眼中的“羡”是什么意思。因此,最终desire更符合原文和英语读者的认知。另一个问题是在翻译中是将羡全部翻译成desire还是选择不同的英语单词进行翻译呢?如果选择不同的英语单词进行翻译看起来似乎避免了重复,显得生动多彩,但是在诗歌中之所以用六个“羡”就是表达了诗人在面对金钱,权利时的态度,这种词语上的重复更加可以表达出诗人恬淡的志趣,因此在翻译时应该都用desire这以英语单词来翻译“羡”。

中国的诗歌依靠其押韵、字数等要求让诗歌形成了固定的形式,但是英语单词的长短不一,再加上英语有着不同的时态,使其不是很容易将古诗英译成与古诗一样的形式。除此之外,英语单词的外延含义并没有中国语言的外延丰富,因此在翻译时也经常需要在翻译时引进中介语和定语使其汉语丰富内涵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六羡歌》中“西江水”是陆羽故乡的水,象征着故乡,如果将“西江水”直译成the West River时,虽然已经将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但是“西江水”的外延含义并没有翻译出来,这样会让外国人在读英译版的《六羡歌》时不明白为什么诗人为要千羡万羡西江水,因此在翻译西江水应该将其翻译成the West River in our home place。

翻译时在考虑词语的外延含义上时,还要考虑押韵的情况,尽量将英译的诗句形式靠近原文的形式。《六羡歌》用杯、台、来作为韵脚,押的韵是ai和ei。有的人认为ai和ei无论是从北京语音音系的“十八韵”来说,还是“十三擞”来说,它们都不在一个韵部,但是根据在唐代时古诗押韵用的《广韵》的准则来说,灰、始二韵可合并为一韵使用,因此ai和ei是押韵的。以西江水翻译为例在翻译时为了考虑到押韵,因此在翻译时翻译成Xingjiang River apace更加贴切。在《六羡歌》中诗人用四个“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形式整齐,因此在翻译时选择以祈使句的形式进行翻译时能够兼具意思和形式的双重要求。

4 结语

茶诗的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仅仅从语言共性的角度下进行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可以为茶诗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如果真的想让茶诗的翻译变得成熟和完整,需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需要加强中国译者和其他国家译者的联系,从而使得中国丰富的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既能保证文化度也更能保证可读性,从而推进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冒国安.同形现象与形式可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3):81-83.

[2]杨吉风.语言共性观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3-144,148.

[3]朱海燕,刘德华,刘仲华.中国古典茶诗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7-90.

[4]姜欣,姜怡,林萌.撷摄典籍茶诗的文化之魂——茶诗英译的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4):66-70.

作者简介:王萍(1982-),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