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创新研究
2016-03-31田冰洁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田冰洁(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采茶戏音乐的传播与创新研究
田冰洁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采茶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采茶戏音乐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茶事活动的频繁,茶叶产业的繁荣。本文从采茶戏音乐的含义着手,分析了采茶戏音乐地域色彩鲜明、种类繁多以及流传范围广的特点;重点阐述了阻碍我国采茶戏音乐发展的五个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采茶戏;地域色彩;传播创新
采茶戏作为一种特殊复杂的茶文化现象,是在茶叶高度繁荣的基础上衍生而成的。茶叶的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采茶戏最早出现于清朝中期。但尽管起步晚却发展迅速,短短的三百年间,就席卷了半个中国。
1 采茶戏音乐的概述
采茶戏音乐是茶文化的标志性产物,以歌唱茶事内容为主,在吸收当地民间歌舞特色后,于清朝中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汉族戏曲,现在流传下来的民间采茶戏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和岭南部分地区,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特点如下:
1.1地域色彩鲜明
采茶戏是以采茶人的采茶生活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而又由于各地生活环境差异,在不同的民风茶俗基础上又演变成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采茶戏曲。同一首采茶戏曲流传于不同的地方时,其被演绎表达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在传唱过程中,可能在保持唱腔、韵律与节奏不变的前提下,会融入当地方言、习俗、小调等特色元素。所以,采茶戏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1.2种类繁多
虽然我国采茶戏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短短三百年的时间,已经发展了成千上万种采茶戏,并且还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剧种。其中声名远扬的则是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抚州采茶戏、江西的赣南采茶戏等。这些戏曲大多以地名进行命名。这些纷繁多样的采茶戏曲是采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苦中作乐的豁达精神。
1.3流传范围广,发展速度快
清朝中期,采茶戏在逐渐成熟后,自江西赣南迅速地向四面八方扩展,从江西流向广东、湖北、浙江等地。清朝末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采茶戏的热浪,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迷于采茶戏音乐之中。灵活多变的“二旦一丑的三角班”满足了粗麻布衣们的娱乐需求,实力雄厚的采茶戏大班也能为官宦之家带来豪华的视觉盛宴。所以,几乎每天都有采茶戏在上演,而采茶戏班也发展到了几百个,撑起了中国戏剧的半边天。
1.4灵活多变,朗朗上口
采茶戏音乐是劳动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创作出来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很多戏词中夹杂着方言,例如:“介子那个”和“龙呀龙的咕呀咕的”等这些口语化的词语加上行腔的节奏更加朗朗上口。其次,采茶戏的音乐以小调式为主,结构多为四、一段简单体,而且表演时间视剧情需要而定,可长可短。这就使得采茶戏灵活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也更受人青睐。
2 采茶戏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2.1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危机
我国采茶戏音乐在清朝年间发展迅速,但却在物质文化充裕的今天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采茶戏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艺术感染力强,对于演员的要求也较高。采茶戏音乐的学习是一段艰苦磨练的过程,需要多年的修炼与积淀。但是,鲜少有人能潜心于采茶戏的学习与研究,大部分人心性浮躁,向往繁华热闹的生活,耐不住采茶戏音乐的寂寞与枯燥,导致了采茶戏无人问津,独自凋零的局面。
2.2政府的不重视
采茶戏音乐是我国民间艺术集大成者的一大体现,虽然其在2006年就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但是其地位并没有明显好转,依然处于受政府“冷遇”、社会“不待见”的状态。政府只顾当地经济发展,醉心于“面子工程”的建设中,他们在乎的是多少高楼平地而起了,多少公司在此扎营驻户了,多少大道通向罗马了等等,片面追求物质文明,完全忽略的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因此,政府的“不理睬”也是造成采茶戏音乐尴尬处境的原因之一。
2.3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
采茶戏音乐发展到现在的落寞境地,其中关键的因素是缺乏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一方面,从事采茶戏音乐的艺术家们收入微薄,难以支撑日常生活,在温饱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再谈采茶戏的创作与传承只会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另一方面,采茶戏音乐的发展需要定期更换基础的道具设施,例如伴奏乐器、艺术家表演的道具、演员们练功的设备,这些设施大部分都是易耗损物品,需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更换。所以,采茶戏的发展从人员到物资,从配备到供给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财力作为后盾。
2.4宣传力度不大
采茶戏音乐在此前三百年的历史期间一直发展迅速,甚至一度在全国范围内刮起采茶戏热的狂潮,可现在却随着传统文化的没落而没落,在当代的影响力几乎是微乎其微。造成这样重大历史反差局面的原因之一是,采茶戏音乐的活跃度太低,采茶戏音乐活动演出太少,在观众视野里出现的频率太低,导致了观众对其不熟悉不了解的状态。此外,采茶戏音乐的传承人也没有做好关于采茶戏音乐的宣传工作,既没有利用报刊媒体网络等渠道普及采茶戏音乐的知识,也没有举办与此相关的知识讲座。
2.5缺乏创新
采茶戏音乐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其呈现出的萎靡趋势是有目共睹的,但究其原因,发现创新不足没有融合时代元素是制约其发展的核心因素。采茶戏音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低迷状态,传统的采茶戏音乐,也很难博得观众的掌声,每场尽心竭力的演出也得不到观众的捧场。采茶戏音乐仍然拘泥于传统的表演模式和表达艺术之中。当前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采茶戏音乐的传统表现形式,他们期待的是别具匠心的采茶戏音乐盛宴。
3 解决采茶戏发展问题的措施
3.1成立研究小组
成立专门的采茶戏研究小组,专项负责采茶戏的传承工作。先是,整理与搜集采茶戏音乐作品并收录成集。其次,组建一支采茶戏音乐传承队伍,向社会广泛召集采茶戏音乐爱好者,然后由从事采茶戏音乐的老艺术家们,收其为徒,进行系统的采茶戏音乐培训,从而培养一批采茶戏音乐的高素质接班人。再者,邀请优秀的戏剧家,创作出更多的能满足社会大众艺术品位的优秀采茶戏音乐作品。最后,建立采茶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与采茶戏音乐有关的物品,尽纳其中,做好采茶戏音乐的专项保护工作。
3.2加大财政的补贴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对采茶戏音乐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成立专门基金会,对家庭特别困难但有天赋的采茶戏音乐艺术家给予专门的基金补贴,同时也提高从事采茶戏音乐者的福利待遇。先解决其温饱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从而一心一意的投入到采茶戏音乐的研究工作中。另一方面,建立专项的采茶戏音乐设施补贴组织,负责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维修更换,对演出场馆进行整修改造,置齐演员服饰道具,切切实实的做好采茶戏音乐的后勤保障工作。
3.3大力宣传
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广告的营销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通常情况下,“广告打得好,产品也就卖得好。”因此,要加大采茶戏音乐的宣传力度,使采茶戏音乐的广告渗透于大众生活的点滴之中。首先,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以及新闻媒体的作用,大范围地对采茶戏音乐进行宣传。而后,定期举行采茶戏音乐的巡回演出、开展采茶戏音乐的知识讲座等活动,将采茶戏音乐与茶事活动相结合,例如,参演茶叶文化节开幕式、在茶叶展销会或博览会上演出等都是有效的宣传途径。
3.4发挥自主创新精神
当今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传统与现代并存,保守与开化林立,传统代表的采茶戏音乐要想迎来梅开二度的辉煌,就不能固步自封地沉溺于昔日的成就中,痛定思痛后,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不改其本质的基础上吸收时代潮流元素,对其进行变革和创新,创造出更多受人欢迎的采茶戏音乐作品。
3.5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弘扬采茶戏音乐,不仅要立足国内,还要放眼全球。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加强同国内外的优秀戏剧团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吸收其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形成我国采茶戏音乐独有的艺术演绎方式。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将我们中国的采茶戏音乐带向世界,邀请全球人民共享我国采茶戏音乐盛宴大典。
4 结 语
采茶戏音乐在短短的三百年期间,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巅峰,一路走来全凭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才能在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中赢得一席之地。时至今日,采茶戏音乐的光环也逐渐褪去,阻碍其发展的困难重重,固步自封缺乏创新、资金短缺财力不足等各种问题都亟待解决,但最根本问题的却是大众对于采茶戏音乐认知的缺失,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降低。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在这个日益开放的多元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深思。
参考文献
[1]冯光钰.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4):05-08.
[2]莫乔雅,孙宝.浅谈桂南采茶戏的现状与发展——以博白客家采茶戏为个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6):164-165.
[3]夏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黄梅戏文化传承[J].池州学院学报,2008(2):19.
[4]刘洪忠.浅谈赣南采茶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戏剧,2010(3):72-73.
[5]董晓梅.粤、赣两地采茶戏唱腔音乐研究——以粤东北和赣南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2):5-7.
作者简介:田冰洁(1980-),女,河南郑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