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

2016-03-31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
关键词:英译文化

李 晶,郭 菲(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浅谈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

李晶,郭菲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中国的红茶品种多样,且非常经典,很多外国朋友也对中国的红茶很感兴趣,但在了解的过程中却存在语言的障碍。中国红茶文化以及产品的翻译中有很多的专业用语,若对这些专业用语的翻译不了解,则无法将翻译流畅地进行下去,也无法让国际友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红茶,这对中国红茶文化以及产品的宣传和推广都是非常不利的。中国的红茶在英译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英译手法和文化,需要进行特定的学习,避免英译过程中出现错误而造成误解。本文就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国红茶翻译的背景及历史由来,为茶艺英语及从事茶文化推广及产品外销企业人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红茶;英译;文化

李晶(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ESP研究。

郭菲(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ESP研究。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在茶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关于茶的典故,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书写了大量的诗句描写茶,很多外国人也对中国的茶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中国的红茶,在中国众多茶叶种类中是比较有特色及代表性的,但中国红茶在英译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茶叶种类来说,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翻译起来更有难度。红茶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大多会根据字面意识,翻译为“red tea”,但红茶正确的翻译应该是“black tea”,这是由于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背景造成的,所以在红茶文化以及红茶产品在英译的过程中,要注重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从而正确的对中国红茶文化及产品进行正确的英译。本文将对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进行分析,解决了中国红茶文化及产品在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1 中国红茶

1.1中国红茶介绍

红茶的起源在中国,最早发现的红茶在明朝时期中国的武夷山地区,这种红茶被称为正山小种。正山小种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经过多道工艺精制而成的,属于红茶中非常经典的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而成的,因为其冲泡的茶汤颜色为红色所以得名为红茶。红茶属于发酵类茶,红茶味道香甜醇厚,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中国的红茶出口量有占我国茶叶总出口量的一半之多,出口的国家分布范围也很广,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红茶不仅口感好,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多的好处,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饮品,能够消炎杀菌、消除疲劳、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红茶还有抗肿瘤(抗癌)的作用,能够强健心脏,促进食欲,预防一些疾病,降低血糖和高血压,对一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红茶的口感以及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并形成了独特的红茶文化,尤其是英国人,对红茶尤为喜爱,英国的下午茶多数都是红茶,红茶由中国起源,并向世界传播,其影响力是非常之大的。

1.2中国红茶种类

中国红茶的种类很多,每种都有各自的特色以及功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以及红碎茶三种,其中小种红茶是最知名的品牌,工夫红茶是由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工夫红茶又分为祁门红茶、滇红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等。祁门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中的珍品,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广受好评,祁门工夫红茶的外形紧细,香气浓厚,色泽亮度好,还有淡淡的兰花香。祁门工夫红茶的这些特色与其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祁门地区土壤肥沃,早晚温差较大,并且经常云雾缭绕,日照时间比较短,这些环境特色都非常利于茶树的生长,这也是形成祁门红茶独特滋味的原因。滇红工夫,出产于云南等地,是一种大叶型的工夫茶,外形比较肥硕,色泽乌润,汤色艳亮,风味别具一格。闽红三大工夫茶都产于福建,有坦洋、政和、白琳三种工夫红茶,但三种红茶各具特色,各有各的消费爱好者,均是工夫红茶的上品,香气浓郁,味道醇厚,具有很多优点和功效,在红茶中享有盛名。这些红茶种类的特色,都吸取了茶产地环境的优势,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红茶的口感,色泽以及营养价值,红茶作为一种人们喜爱的饮品,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不同种类的红茶拥有不同人群的消费者,红茶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有了其独特的红茶文化。

2 中国红茶的英译

2.1专业术语的英译

根据考证,茶字最早出现在唐朝中期,在西汉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了,到了唐代,茶作为一种人们喜爱的饮品已经非常普及了。红茶指的是完全发酵的茶,红茶中有正山小种、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等种类,这类茶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是直接音译的,有些则需要翻译成英文。例如,工夫红茶可以翻译为,Unshredded black tea,碎形红茶可以翻译为shredded black tea,工夫红茶可以翻译为gongfu black。形容红茶在水中舒展开,可以用“Black tea leaves steeping in an uncovered gaiwan”,很好的用英语描述了红茶冲泡的过程,同时生动的用英语进行介绍,让外国人更加了解茶叶的意境,从而喜欢上中国的茶文化。

2.2红茶产品的英译

中国的茶产品有很多种类,茶产品的命名一般是由产地加茶的种类来构成的。中国的茶从大的方面来分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以及乌龙茶等,其中红茶是一种完全发酵的茶,红茶冲泡之后,茶汤呈现出红色,所以称之为红茶,红茶又可以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以及红碎茶三种,在红茶中名贵的品种有祁红,滇红以及英红等。在对红茶产品的翻译中应该注意,红茶应该翻译为black tea,切忌将红茶翻译为red tea。例如,大红袍,应该翻译为Dahongpao Tae或者是Wuyi Mountain Rock Tea,祁门红茶可以翻译为Keemun Black Tea,正山小种可以翻译为Lapsang Sauchong,烟熏红茶可以翻译为Smoke black等。

3 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

3.1英译背景

在对红茶的英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红茶应该翻译为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这是与红茶的英译背景和历史有关的。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茶,并且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将茶出口销售,国外的人们也非常喜爱中国的茶产品,红茶作为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种自然饮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且是其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中国最早进行出口的茶是红茶,当时的茶叶多由英国行使贸易权,同时英国在中国福建等地专门设有收购茶叶的基地,福建等地盛产红茶,这也与后来英国人偏爱红茶并且形成的红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英国在福建地区收购的茶叶都是红茶类的茶叶武夷正山小种茶,所以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国,取代了当时的绿茶市场,很快成为主流茶叶种类,因为当时的武夷茶从外形看比较黑(暗),所以当时被直译为“black tea”,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后来专家学者对茶叶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因为武夷茶冲泡后,茶汤呈现红色,并且按其茶叶特色,应该归属于红茶类,但是根据英国人的习惯,还是将其称为“black tea”,所以并没有对其进行修改,而是一直对红茶用“black tea”的方式进行音译,所有与红茶相关的产品也都用“black tea”的后缀来英译。

3.2英译规律

根据中国红茶的英译,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红茶的英译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是直接音译的方法,由于红茶的命名一般是由红茶的产地加上红茶的类别构成的,所以用音译的方法可以对产地的部分直接进行音译,后面再加上红茶种类的翻译,就组成了红茶的名称。这种方式非常方便,但是不利于外国友人了解红茶,外国友人只是了解了红茶的名字,并没有了解其真正的意义,并且音译的方法不利于人们对其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记住红茶的名字。其次,是根据字面的意思进行英译,将一些可以直接进行字面意思的字或者词语进行英译,这样的名称更加有趣,便于人们记住这些名字,但这种方式的英译要避免想当然的情况,应该恰当地使用,不能一味地为了翻译而翻译。第三种方式是直接对应英文单词的英译,这种英译最为恰当,在英译的过程中直接有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准确的传达红茶产品本身的含义,但这类英译方式往往有局限性,很多红茶都是中国特有的,所以有专门对应单词的茶产品非常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用前两种方法来进行英译,但这种英译的方法在三种英译方法中需要优先考虑,以求达到最好的英译效果,让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的红茶文化,对中国的红茶文化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够宣扬和发展中国的红茶文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红茶文化虽然非常深奥,在英译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阻碍,但并不是没有解决的途径的,首先英译人员自身要对中国的红茶文化以及红茶产品非常的了解,并积极学习与红茶相关的专业术语,才能在英译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在英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字面上的意思表达清楚,其次再考虑对英译的语言进行优化,在其中加入生动有趣的词语或者短语,避免生硬的交流,让外国友人对中国的红茶文化和红茶产品产生兴趣。力求让英译更加简单易懂,在对红茶产品的翻译中,要遵循其一定的规律,按照规律进行翻译,同时结合多种翻译的方式,寻求最佳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准确的翻译出红茶产品的产地以及类型等基本信息,便于进行红茶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对中国红茶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尹旭彪.从品茗饮茶到赋诗遣兴——试析苏轼的茶诗创作[J].文艺生活,2012(12):10-11.

[2]巩志.中国红茶红遍寰宇[J].中国红茶,2004(4).

[3]林思翔.君品香茗韵味长——序阮蔚蕉《诗出有茗——福建茶诗品鉴》[J].福建茶叶,2015(1):55-56.

[4]何旭.好红茶须细细品[J].中国西部,2013(19).

[5]赵金杰.基于文化视角的福建茶产业[D].福建农林大学,2011.

[6]陈栋.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与发展[J].茶科技与发展论坛,2008.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英译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