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流行的“茶语”文化透视研究

2016-03-31梁云云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00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

梁云云(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大学校园流行的“茶语”文化透视研究

梁云云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我们在交流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语言,恰当巧妙的语言,不仅能有效达到我们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能巧妙取悦对方,达到沟通目的,所以,语言是我们文化中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部分。在大学校园当中,也形成了属于该小圈层的文化,同样这一文化也有属于自己的代表用语,而这就是校园的流行语。随着茶文化不断被普及进校园,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茶文化表露出足够的喜爱,而围绕茶文化也形成了相应的兴趣组织,并且部分学校还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文拟从流行“茶语”入手,结合当前大学生成长的状况及问题入手,深度分析流行语文化背后的真实内涵。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茶语”文化;透视研究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社会文化透视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项目编号:HNSK(GJ)14-14

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具有个性的特殊环境,而在大学校园中生活的人较为集中,其性格、思维方式较为统一,因此基于校园也形成了一系列只有校园才具备的文化元素,比如校园歌曲、校园文学以及校园流行语等等,这就组成了只属于大学校园才有的校园文化。而在这一文化中,流行语无疑是其宣传和彰显内容的重要工具。流行语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学生的情绪和感官,而流行语的传播则会对大多数学生产生直接影响。而好的流行语则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但消极的流行语言则往往发展成为限制和制约学生成长的要素。随着茶文化与高校教学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很多学生对茶文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茶语。因此,深度透析茶语文化背后的内涵,将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产生重要影响。

1 当前大学校园流行语及“茶语”剖析

想要深度了解流行语以及其背后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准确弄清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定义。通过大量分析、汇总,我们可以认为:大学校园流行语指的是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且被广泛流传的语言方式,而该形式是学生价值理念,思维态度影响下的结果。其不仅能及时精准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其还带有一定导向性,能根据流行语,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而当前大学校园流行语主要表现出:创新性、时效性、娱乐性、流行通俗等一系列特点。相对于其他环境来说,大学校园较为特殊,无论是其主要人群,还是其生存法则,都与其他环境有着较大区别,学生之间沟通比较频繁,交往呈现深层次、广维度特点,因此一旦有较为流行通俗的语言产生,很快就能席卷整个校园。此外,大学学生有着一定的创新色彩,因此其会赋予部分词汇新的意义,并让其成为流行语,而学生接触新事物较为广泛,同时也是对新事物接受最快,掌握最快的人群,所以任何一句流行语都有一定时效性。所以流行用语会呈现出新老交替,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也符合大学生活泼、生动、充满生机的性格特点。

目前大学校园中有着一系列流行语,比如“囧”、“纠结”、“崩溃”、“二货”等等。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态和价值理念。随着茶文化不断进入校园,融入高等教育,与茶有关的流行语也逐渐出现,比如“人走茶凉”,“心急喝不了热茶”,“杯具”、“洗具”、“茶叶蛋”等等。其中“人走茶凉”,“心急喝不了热茶”是传统词语,重新应用,并在大学校园中融入了新的内涵,比如说“人走茶凉”,往往会被学生应用在学生干部选举上。而“杯具”、“洗具”则是网络词语的延伸应用,利用声音雷同这一基本特征,代表和形容自身的心情。而“茶叶蛋”则是社会热点事件,多被学生用于互相调侃。由此可见大学校园中的茶语流行语也是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一种形式。

2 大学生成长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想要深度透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就必须对大学生的成长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教学体系,还是学生规模都远远大于以往。而大学生成长状况并不容乐观,其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就值得我们研究。

2.1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但缺乏准确辨别事物的能力

当前多数大学生都有着较好的智力发育,因此,其在认知事物、理解事物、接受事物方面拥有较强的能力,而这就是校园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出现,并被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也缺乏准确辨别事物的能力,虽然大学生年龄已经基本成年,但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多数大学生很难对自身所处环境和面对事物进行清晰准确的判断,这就很容易造成对负面信息的盲目传播。比如在茶文化进入校园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了解茶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以及茶叶相关的历史,但其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区别与优劣辨别明显不足。

2.2乐于创新,个性鲜明,但缺乏必要的团结

当前,多数大学生思维活跃,并热衷于打破传统理念束缚,创新进取意识明显。此外,多数大学生都不善于掩藏和伪装,通常会将个人个性特点之间展现出来,因此其个性特点极为鲜明。但由于多数大学生都为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状态,所以多数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不能很好团结同学。而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倡导互相尊重,协同相处。因此,要结合茶文化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2.3生活理念超前,但缺乏正确合理的价值观

现阶段,受国外一些消费理念影响,在加上国内信贷市场逐渐渗透进校园,就使得一些缺乏有效自制的学生选择使用超前的消费模式,过多借贷,这一片面的价值观念,不仅造成学生盲目消费,欠下巨额债务,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到学生学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在中国茶文化中,对价值观的形成就有相应推介,比如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养成平和的心态。所以学习、了解茶文化,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健康世界观念产生正确引导。

2.4缺乏综合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认识理解不到位

最后,客观的讲,当前多数大学校园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上是缺失的,如今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基本上各大学校之间的师生比都不合理,老师的数量远远小于规定的的比例,能有效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已属不易。所以在综合素养培养上,基本上都是缺失的,除了体育教学活动还能适当开展外,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多数学校都未全面开展,因此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并不到位。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能够对学生性格塑造、理念形成产生积极作用的。然而目前由于缺乏应有教学,就使得学生对其认知极为模糊。

3 从流行“茶语”透视大学校园文化

流行语所代表的大学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形态的文化,也是多数学生的精神追求。同时流行语的不断变化,也展现了学生价值观念、个人思维的变化过程。因此,从流行“茶语”能够深度透视当前整个大学校园文化。

3.1个人价值观念与主流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统一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推行的就是应试教育,所有学生的目标,从进入校园开始,就是要考取名牌高校。因此,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则处于高度管理状态,而到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一下就失去了约束,开始呈现出高度放松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学生一时不知道如何抉择。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比如在茶语“人走茶凉”的应用上,该词语原本是用于官僚和官场政治。但随着学生对学生干部这一职务认知程度不断提升,因此其就将这一话用于校园流行语,这实际上反映出学生的一种多元价值理念,而这与我们所要倡导的价值理念之间是有冲突的。

3.2个人思维由封闭到开放,由保守到创新,由依赖到自立

个人思维具体指的是一个人考虑问题的方法,而这也是在学生长期学习、实践过程所形成的观念理念。虽然不同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但从本质上看,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个人思想理念的提炼,而流行语更是思维方式的外在展现。目前大学生思维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从高中时期的“束缚”到大学校园的“自由”,因此,学生的个人思维实现了实质性转变。学生的考试压力变小,因此学生的娱乐精神被充分展现出来。比如茶语中的“杯具”、“洗具”实际上就是学生多元思维观念的表现,如今学生的思维再也不单独局限于某一点,学生的思维理念更活跃、更全面,这也是学生逐渐成熟的标志。

3.3个人心理受集体心理、大众心理的深度影响

当前大学生的盲从心理还是比较严重的,很容易受到集体心理、大众心理的深度影响,往往是一件与学生本身关联不大的事件,而经过社会发酵之后,就能迅猛席卷各大高校,并且通过“病毒式”传播方法,实现流行语的覆盖、传播。比如“茶叶蛋”一词,其本身是台湾一档节目中一位嘉宾主持人的不恰当言论,但很快就被各大高校互相传播,学生针对这一事件也形成深度、广泛的语言传播。这一流行语,恰恰是学生个人心理深深受到集体心理、大众心理深度影响的直接表现。

4 结语

在大学校园当中,也形成了属于该小圈层的文化,同样这一文化也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而在茶文化与大学校园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有关“茶语”也在逐渐形成,比如:人走茶凉,心急喝不了热茶,“杯具”、“洗具”、“茶叶蛋”等等一系列赋予了全新含义的茶语就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语言是文化沟通交流的工具,流行语符合和贴近学生内心实际的语言。而大学生存在的盲从心理,就使得流行语很容易对其成长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兰.从大学校园流行语浅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J].文教资料,2014(3):266-273

[2]陈晗.关注校园流行语,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J].课程建设,2014 (9):151-154

[3]孙涛.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类型及其特点[J].研究探索,2015(5):189-193

[4]陈立.以茶文化视角分析现代大学文化的守望与重构[J].教育论坛,2015(6):158-162

[5]赵丹.新世纪以来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变迁和分析[J].福建茶叶,2016(2):98-102

作者简介:梁云云(1983-),女,山西长治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高校文科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
文化与人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