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016-03-31邓嘉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邓嘉(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茶多酚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邓嘉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研究茶多酚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目的在于了解茶多酚的特点及其影响运动能力的各个方面,找到运用茶多酚提升运动能力的举措。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茶多酚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提出使用茶多酚提高运动能力的措施如下:坚持合理、科学的使用原则;坚持长期原则。
关键词:茶多酚;运动能力;影响
茶在中国的生产使用已有数千年,中国人除了将茶作为日常饮品外,某些时候还会将茶或相关茶制品作为药品应用于保健甚至医疗方面,因此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神奇植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广大的牧区人民特别喜爱饮用的“酥油茶”,这种茶又常被称作砖茶或茶砖,原因在于当它从内地运往偏远牧区时,其形状往往象是紧实坚硬的砖块,饮用者必须先以硬物将其敲碎,再混合酥油同煮后饮用。砖茶又叫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之所以需要后发酵又制作成砖头这种看似有些奇怪的形状,根源无非是其从内地运往牧区需要经过漫长而气候多变的运输道路,砖茶的制作工艺确保了这种茶历时久长和在复杂环境下的长期保存。而牧区人民如此热爱砖茶的表面原因是茶与酥油经过高温煮制后特殊的香味与口感,但深层原因却在于牧区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很难获得稳定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也就是缺少蔬菜和水果,而茶的到来却及时弥补了这种严重损害健康的缺失。
1 茶多酚的特点
茶多酚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复合物,占茶叶所有化学成份最大比重,干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比重一般在18%-36%不等,其中包括了四大化学分类——儿茶素、花色素、黄酮类、酚酸类及超过三十种的化学成份。儿茶素在茶多酚中又占绝对比重,是多酚总物质的70%-80%。
茶多酚最突出的生物活性就是其还原性。茶多酚本质上是一种氧化还原电子很低的化学物质,其中含有的一种酚羟基具有灭活生物自由基的作用。而灭活生物自由基的原理在于酚羟基能够产生出活性强烈的羟基氢,其中的质子可以与生物体中多余的自由基发生化学融合反应,在与辅酶Ⅱ的共同电子传递链过程中终止或中断自由基的化学反应。
经过动物实验与临床测试,茶多酚能够对生物生理起到保健功能的作用已经被证实。其生物保健功能主要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抑制肿瘤发生、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软化血管,降低血压与血脂,防止骨质疏松,增强肌体免疫力等。由于茶多酚对肺及血液的癌细胞具有促进衰亡的作用,其临床应用已经扩展到了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及对肿瘤抑制药物的研发范围。
2 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
人体运动能力受到影响主要在于两方面的问题——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其中运动损伤相当于运动疲劳的“升级版”,是运动疲劳超过一定限度后由于难以自行恢复而产生病理性的损伤。而提到导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一般是指运动疲劳,引发疲劳的过程是肌体内产生多余自由基的过程,当人体运动时,肌肉、骨骼、血液及所有其他系统为了满足身体运动对能量的需要而加倍努力“工作”,以便提高新陈代谢的速率,产生出更多能量满足消耗。在这个被加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细胞需要更多的氧共同参与化学反应,从而运走消耗能量后剩余的废物。氧参与代谢的必然后果就是自由基产生。与此同时,运动时过度的耗氧也让身体部分组织出现了缺氧的问题,在过多的自由基产生的同时又有部分组织缺氧,于是细胞中线粒体氧化功能被削弱。不仅如此,耗氧量的增加又让更多氧出现单电子还原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自由基的化学反应。自由基加快的化学反应促使人体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加快了过氧化反应,于是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影响了人体内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氧的运输在这种细胞功能紊乱的情况下持续下降,最终使人体感到疲劳,运动能力难以维持。
由此可见,导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疲劳感加重的根本性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肌体中自由基的过多产生,自由基引发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缩短了肌体持续运动的时间。因此清除或减少自由基是延长人体运动时间、提升肌体组织活动能力的关键环节。
3 茶多酚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3.1清除或减少自由基
自由基在肌体中的出现有两条途径,其一在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过程,其二是部分生物酶的化学反应,比如黄嘌呤氧化酶等。人体中的自由基还可以继续细分为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羟自由基是比氧自由基活性更强的物质。使用茶多酚对抗自由基时,其清除或减少氧自由基的效率能够达到92%~98%;而茶多酚清除或减少羟自由基的效果是传统对抗自由基物质维C的二百倍、甘草提取物的十倍以上。茶多酚还可以抑制或降低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间接清除或减少氧自由基的代谢产生。此外,细胞内含有的一种物质ca与许多酶的生物活性及细胞之间生物信号的传递有正比关系,人体运动时,细胞中的ca会过量产生,由此促使肌体中酶的活性增强及细胞之间生物信号的增强,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由基的产生。茶多酚能够抑制ca物质的浓度,低浓度的ca能够减缓酶的活性并减弱生物信号传递,由此也能够抑制或消除自由基的产生。
3.2促进人体自身清除体系的活跃度
人类肌体内部本质上存在着消除自由基的物质,比如还原V、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GS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等,这些物质的功能就是消除体内代谢出现的自由基,只是由于人在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上的问题导致自由基过快增加超过了这些肌体内部自带的消除自由基物质功能的能力,于是肌体中自由基堆积影响到了人的运动能力。茶多酚能够让氧化V得以还原形成还原V,也能够诱发和提升SOD、GST等的活性,由此肌体自身清除体系的功能有所增强,自由基的活性从而得到抑制甚至杀灭。
3.3增强心功能,解除疲劳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茶多酚可以促进心肌收缩能力的加强,比如使用实验鼠对照,发现实验鼠在使用含有茶多酚的物质后心肌收缩功能增加了24.9%-36.4%。心肌收缩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冠状动脉扩张能力强,血液循环快速通畅,心脏泵血能力提高。而心脏泵出的血液越多,流经全身组织细胞的营养物质就越多,则人体疲劳感解除,精神状态恢复正常。
3.4促进线粒体的完整
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源的重要物质,其完整性从根本上决定着细胞对于身体中营养物质的转换作用。细胞将身体中存贮的营养物质转换为肌体运动必须的能量依赖于线粒体的完整性。所谓线粒体的完整性指线粒体不出现异常的通透性改变,由于线粒体内膜与外膜相交处具有相当的通透性,一旦细胞中的ca物质过量产生,则线粒体通透性活性增高,其完整性被破坏,则其内在功能受损,人体中营养物质的转换受到影响,运动能力随之下降。因此,茶多酚对ca物质的抑制作用能够从一个侧面降低线粒体的通透活性,保护线粒体完整及其功能正常发挥。
3.5调节免疫力
运动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但是,正所谓过犹不及,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一旦超过临界点,过度的运动反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专业运动员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过度的运动导致体内激素过度激发,比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素等,这些激素的过度分泌会导致中性白细胞、TB细胞、NK细胞功能受到抑制。这些保护人体机能的细胞功能受到抑制的后果就是人的免疫力下降。茶多酚的加入能够辅助合成人体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物质,激活被掏的TB和NK细胞功能,从而提升人体免疫力水平。不仅对受到抑制的免疫力有提升作用,茶多酚还可以适当调节肌体中非正常状态的免疫功能,比如使过强的免疫力回复到正常水平等。
4 使用茶多酚提高运动能力的措施
4.1坚持合理、科学的使用原则
茶多酚对于人体运动能力的促进与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使用茶制品以吸取茶多酚也日益成为很多人日常饮食保健的重要组成。但任何食品药品的使用都应遵循适当原则,根据各人身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使用量,按照专业医疗保健人员的指导使用。对于茶制品来说,坚持合理、科学的使用尤其重要,茶中虽然富含茶多酚,对人的运动能力有很好的保护与促进作用,但茶中同样含有咖啡因、鞣酸等物质,尽管含量不高,但若一次性吸收的量过大,也会给肌体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浓茶,有些人片面地追求茶多酚的吸收,每次饮茶的浓度过高,表面上茶多酚的浓度随之提高,但其他物质如咖啡因、鞣酸或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跟着增加。咖啡因是一种兴奋神经的物质,过多的含量及长期吸收会损害血管与神经,鞣酸和其他微量元素则可能造成人体出现缺铁性贫血或骨质疏松的问题,反而损害人的运动能力,这些都是过浓的茶容易产生的副作用。
4.2坚持长期原则
饮茶不是服药,不会一两次就让人体产生不同的感受,茶多酚的吸收与见效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通过吸收茶多酚促进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行为。饮茶应当成为一种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是一周或一月,也不应当只是一年,而应当持续终生。另一方面,出于健康考虑,饮茶也需要根据季节变化有所调节,比如夏季外部环境高温时,人体可选择绿茶或白茶等相对寒性的不发酵茶,既可补充茶多酚,又能消暑清热;春秋季节相对干燥,花茶和绿茶是适宜的选择;冬季寒冷,人体热量散失严重,可适当选择红茶或黑茶滋补。
5 结语
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在现代科技的深入挖掘下又焕发出了新生命,茶多酚这种神奇的化学物质在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方面具有的特殊功效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为茶中含量最多的成份,茶多酚不仅具有对抗自由基、保护线粒体完整性的强大力量,更能够激活人体自身的防护屏障,通过提升免疫力维护人体健康。运用茶多酚促进运动能力的关键在于将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加以培养,遵循科学合理、长期坚持原则,使人体对于茶多酚的吸引利用变成常态化,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茶多酚有益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华.刘玉明.儿茶素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3(4):524-526
[2]田云,卢向阳,易克等.天然植物抗氧化剂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5.36(3):468-470
作者简介:邓嘉(1976-),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