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编织历史遗产外交网络
2016-03-31
日本《外交学者》3月29日文章,原题:一带一路一遗产:文化外交与丝绸之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谈及,深厚的历史在当今中国处理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到博物馆、展览会、各种节日及数不清的非物质遗产中,目的是将现在社会与过去相连。
正如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所言,文化已成为中国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一大支柱。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地区内部,那里存在对中国崛起根深蒂固的怀疑。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促进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战略置于该大背景下考虑。
但我们也有必要注意,丝绸、航海和文化及宗教邂逅,为其他国家打开空间汲取自己的深厚历史,构筑当代贸易和政治关系。伊朗、土耳其和波斯湾阿拉伯国家,把“一带一路”视为一种便利的平台,不仅用以争取国际承认它们的文化与文明,而且促进这个竞争激烈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凝聚力。
如今一般认为,软实力着眼于政府和国家如何通过输出社会和文化产品获得影响力。但这种观念只抓住了“一带一路”意义的一部分。复兴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给跨国、甚至跨洲的贸易和民间往来的共同历史遗产注入活力。关键是,这是一个可以用于外交目的的叙事。
对于地区许多人来说,丝绸之路就是和平贸易。“一带一路”试图直接以这段历史为基础。它基于一种历史叙事,即互联互通——文化和经济上的——减少猜疑和促进共同繁荣,这一观念显然为担心内乱的各国所乐于接受。
通过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一带一路”立足于文化交织与交流的深厚历史之上。这样一来,欧亚及欧亚以外的国家就能接受它,各取所需。作为一座桥梁,这种复杂的跨国界文化历史,简化为一系列的遗产叙事,与现在各政府的外交政策和贸易雄心相一致。
文化是当今国际外交舞台的一部分,路线、中心和走廊是“一带一路”的口号,各国尽管有共同遗产的相通语言,但仍要寻找文化连接点,以争取地区影响力和凝聚力。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一带一路”均推动了历史遗产外交网络,促进具有外交重要性的制度和人际联通。或许最重要的是,这反过来会为处于丝绸之路旅游核心的更为非正式的民心相通奠定基础。▲(作者蒂姆·温特,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