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全自动智慧型契约时代来临
2016-03-31作者杨学成
作者│杨学成
区块链:全自动智慧型契约时代来临
作者│杨学成
杨学成管理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长期研究互联网经济、社会化营销及大数据相关产业。
大抵来说,技术演变的历史轨迹往往是:人类发明新技术,然后新技术训练出新时代的人类,进而围绕新技术和新人类搭建出新社会,我们称之为一个时代。农耕时代开创了定居社会,蒸汽时代带来了工业革命,信息时代打造了“地球村”……每个时代都重新编写了人类社会的底层操作系统。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渗透和普及正在对社会底层算法进行重构,区块链技术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思想很可能成为未来社会操作系统中的一段核心代码。
区块链最初是作为比特币的支撑技术出现的。2009年,中本聪提出了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是基于信用,使得达成一致的双方能够直接进行支付,从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参与的电子支付系统”,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加密货币比特币,这种加密货币可以让两个独立账户直接结算,而不需要通过任何中介机构,所以是一种不受任何国家、组织和机构干预的完全私有的虚拟资产。
那么比特币相比于其他货币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比特币仍然是一种货币,而货币是交换的媒介,货币之所以可以担当媒介,就因为货币是信用的代表。远古时代采用记账的方式进行交换,依托的是交换人的个人信用;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贵重金属(如黄金)扮演了货币的角色,依托的是贵重金属的稀缺性信用,而现代货币和纸币的背后是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因此经济循环本质上是信用循环,货币流通就是信用流通,比特币的密码学基础实际上造就了一种网络上的稀缺性信用(比特币总量无限接近于2100万枚),因此比特币就相当于一种网络上的贵重金属,或者叫“网络黄金”,可以充当在线价值交换媒介的角色。
比特币的第二个特点是“去中心化”,也就是不通过任何第三方就可以安全可靠地把钱从一个账户打到另一个账户,这在过去只有使用现金时才可以做到,而线上支付则必须依托于第三方平台,即便是像Q币这样的网络虚拟货币也必须依赖于腾讯平台,这种依赖就给了平台方收集交易信息和修改交易记录的可能性,且安全性也会受到极大的考验。比特币是一种“网络现金”,可以像传统现金使用那样点对点地完成在线交易,又能保证匿名和安全,相当于在互联网上进行现金交易。
过去的网络交易之所以必须依赖第三方平台,原因是信息具有无限拷贝特征,一段交易信息或者一笔钱在互联网上就是一串数字,会被人们任意拷贝和发送,或者说一笔钱可能被任意花费无数次,其结果是网络货币数量暴增,信用很快缺失,钱立刻就变得不值钱了,所以就必须要通过中间人验证来处理这些交易,就像支付宝和各个商业银行扮演的角色。比特币的做法是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数字记账系统,这套记账系统的结构就是区块链。
那么,区块链这种机制有什么用处呢?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契约形态。远古时期人与人之间经常构建直接契约关系,但这种关系的约束和适应范围极其有限,工业化时代通过各种中介机构的加入,在实现社会大分工的同时又进行了系统化整合,但缺点是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因为信息沟通的隔阂,直接购买在总体成本上不如中间商购买来得方便和便宜,然而中间商的加入又垒高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导致个体对个体的自由契约既复杂又昂贵。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尤其是计算能力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人们在网络上构建点对点的连接变得异常容易,接下来就是如何在点和点之间直接完成价值交换的问题了,区块链技术和理念就是为此而生。
展望未来,区块链技术不会很快普及,其对社会制度的冲击和改造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除了比特币和其对金融领域的冲击之外,区块链接下来会首先在点对点的价值交换上发力,凡是有可能进行点对点价值交换的产业,可能都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冲击甚至重塑,例如我们现在发送短消息要依赖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或腾讯微信平台,未来我们很可能不基于任何平台就能完成信息加密和发送。把短信息扩展到新闻内容产业,那么未来记者和受众之间也会是直接合约机制。再把内容扩展到一般化的服务,例如各种上门服务、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等,都有可能摆脱对平台的依赖。再从服务扩展到实体资产和设备,也会同样适用。然后,我们把这个基本准则扩展到全社会,一种新型的全自动智慧型契约社会就有可能成型。至此,互联网的去中介化进程导致平台型企业的崛起,而区块链却是来消灭这些平台的!
编辑|孙永杰 sunyongjie@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