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的“守土”与“留洋”
2016-03-31韩俊俊
文/韩俊俊
中国节日的“守土”与“留洋”
文/韩俊俊
在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后,有两个很受国内人们欢迎的洋节日:圣诞节和情人节。对比年味和传统节日氛围的逐年下降,洋节日的不断火爆,引发近年来公众对传统节日被洋节冲击的忧虑,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组织出现一些抵制洋节的做法。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在圣诞来临之际,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组织学生在平安夜集体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要求学生不盲目崇洋媚外,封校禁过圣诞;温州的校长们收到“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的教育局通知;湖南一高校学生身着汉服抵制圣诞……该不该过洋节,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洋节是否会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冲击,大过洋节是否为文化媚俗,如何在传统文化节日中重拾民族文化基因,找回文化自信,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释放到海外,这一直是已经富足的中国人不断在讨论的文化焦点。
土节、洋节不只是PK
刚刚过去的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等洋节日,新奇热闹的节日气氛似乎还未散去,对比逐渐淡忘的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很多人对此表示忧虑,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也在呼吁抵制洋节日,但洋节日仍大行其道。其中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成为商家的狂欢节日。另外父亲节、母亲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也备受青年群体的欢迎。
实际上,洋节的入侵是全球化的结果,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洋节。过洋节也并非崇洋媚外,过分的抗拒洋节并不现实。但是过分崇拜而忘却传统节日就显得百害而无一利。洋节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传统节日也一直在国人心中并没有被忘却。
洋节日之所以备受欢迎,一方面是西方节日欢乐的气氛较浓厚,给年轻人提供一个疯玩的机会。另外,一些跟传统节日完全不同的习俗,如圣诞节点亮圣诞树,袜子里会有礼物,万圣节的南瓜灯等等。再加上商家的花样手段,平安夜送苹果表平安,商家也以洋节名义打折促销,这些花样百出的噱头让洋节的新鲜劲一直在热头上。
另一方面,中国人物质生活已十分富足,每个家庭都更加关注感情的倾诉和回应,更加关注彼此交流所带来的幸福感,而西方节日大多具有温馨浪漫的氛围,这刚好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比如母亲节、父亲节等。另外,以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注重的是“玩”,给人们搭建了交流、游戏的平台,这正巧契合了大多数市民开始关注精神消费的需要。理性和客观来讲,大家只是想在欢快美好的气氛中表达欢快美好的情感、向往和追求罢了。
实际上,传统的节日早已根植国人们的心中,热衷洋节并非忘记传统。每逢中国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从春节大团圆、元宵闹花灯,到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明月,无一不是张灯结彩、合家欢聚、举国欢庆。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和血脉里,我们并没有因为过洋节就忽视和遗忘自己民族传统的节日,洋节之盛,并不代表传统节日就式微。曾有知名学者分析指出,中国年轻人过圣诞节并没有太多宗教和文化的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没有太大的冲击,两者并不矛盾。“春节还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事实上,强调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过不过洋节,并不是不可共存的关系。”
从节日意义来看,传统节日完胜洋节。传统节日带来的教育性意义非常重大,重阳学敬老,清明学祭祖等等。不同的节日代表的含义不同,对每个人的意义也不相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一辈,在心中都有一个对传统节日的情结。
从节日活动来看,中国传统节日比洋节有着更为丰富的活动,比如元宵节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爬山、野营、赏菊,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这些节日活动不仅内涵丰富、内容充实,参与过程也十分有趣,而且更加亲近大自然,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近中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又获得更多的欢乐。
但在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展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现在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意义,被洋节的花样所吸引,认为传统节日了无生趣。很多群体抵制过洋节,主要是为了让年轻一代不要太偏爱洋节,而忽略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舞龙舞狮、逛庙会,都很有趣。但现在去逛庙会,就是买一些小商品,没有什么好玩的活动,也没什么新鲜感。而热闹欢乐、轻松有趣、娱乐性强的各种洋节正好是突出了好玩、有趣的特性,这也正好给了我们传统节日一个取长补短的借鉴。
所以与其抵制洋节日,不如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挖掘、恢复和创新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热闹欢乐的民俗文化样式,培育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将会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中华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度春节:国外也流行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一些西方洋节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也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除了热情高涨的世界各地民众,各国政要也积极参与进来。每逢春节来临,各国领导人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人民和当地华侨华人祝贺新春。现如今春节已不再仅是华人的节日。传承着历史文化传统的春节,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品牌。
美国:第一个法定的华人节假日
在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随着华人、华裔人数的日渐庞大和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对春节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感兴趣。有媒体统计,在纽约,亚裔人数超过百万,占纽约市总人口近14%的比例,其中华裔为多数。在广大华裔民众多年的努力下,2014年纽约州州长葛谟签署法案,将农历春节定为法定学校假日,春节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定的华人节假日。近年来,每逢农历新年,上至总统、下至华人聚居较多地区的地方民选官员,都会利用不同场合向华人社区致以新年的祝福,对为美国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华裔表示敬意。
农历新年时的唐人街格外热闹
美国人过春节多数是想要凑个热闹,沾沾中国文化的喜气儿,找个机会品尝中国美食。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目前每年有数千个美国家庭从中国领养孤儿,为了让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不忘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些家庭成为对春节最有兴趣的一个群体,每当农历新年到来时,他们都在家里布置中国特色的装饰,如挂中国结、红灯笼,贴春联等,许多家长还给自己和孩子置备了专门在新年期间穿的中式服装,对华人社区举办的各种新年庆祝活动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衷。
英国: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春节庙会
在英国,1985年,伦敦中国城华埠商会首次主办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到了2002年,在唐人街上已经施展不开手脚,庆祝场地挪到了伦敦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广场,特拉法加广场上。此后,特拉法加广场也不够大了,附近的莱斯特广场、摄政街都成了庆祝春节的场地。如今,伦敦的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春节庙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来,相道“恭喜发财”。
据统计,伦敦有8万多华人,其中包括6300多名留学生,他们为中国文化在伦敦落户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支持。据伦敦投资局资料显示,英国是欧洲接受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对英投资中约1/3在伦敦。近5年到伦敦的中国人每年递增45%,消费递增66%。因此,中国的春节受到了英国政府的格外重视。英国的主流社会积极参与和各地传播的中国文化以及英国民众的高度热情,使得近几年中国春节的喜庆气氛在英国迅速蔓延开来。
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一名外国男孩头戴中国狮面具,观看高空舞狮。
春节期间,英国的大街上会增添许多Chinese New Year(中国春节)的东西,非中餐馆也会添置几道“Special Meal Deal for Chinese New Year”(专为中国春节准备的菜肴),英国大报推出“中国周”教人学汉语,英国也处处洋溢着中国春节的气氛。以伦敦为例:2007年的大年初一,3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不是华人)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齐声高呼“恭喜发财”。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巡游、文艺表演等欢庆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两个广场上还有文艺演出和烟火表演。伦敦警方将相关街区全部变成步行街,持续一整天的庆祝活动盛况空前。2011年伦敦举行春节彩灯游行,有10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其鲜明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使游行获得巨大的成功。
法国:春节已成为法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近几年来,随着中法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与频繁,法国人对中国春节越来越熟知。每到春节前夕,法国的大街小巷都装饰一新,彩旗飞扬,不仅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满眼都是喜气洋洋的红。迎春贺新年的节日气氛相当浓郁。
在巴黎华人聚集的街区,还有花车游行的传统,以此来庆贺春节。游行队伍人数众多,舞龙舞狮载歌载舞,节目各具特色,为华人烘托年味的同时,也向法国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与风俗。
法国春节期间最具中国味的区域,无疑是巴黎十三区和美丽城(Belleville)。营业性的场所和商业街区随处可见中法双语的招牌,在中餐馆桌席上和中国超市的货架里,更是可以轻易寻到祖国的食材家乡的味道,在法国超市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红红的条幅用中法双语印上新年快乐等祝福的语句,优惠促销专柜也能够发现不少针对中国年的亚洲特色产品,如中国的烹饪调料,饺子、米面春卷等等。其中,家乐福等法国知名连锁超市都会在春节前夕开辟专柜销售中国食品,水饺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畅销冠军。中餐馆也会在此时迎来一年一度的订餐高峰期。
法国人欢度春节的种种做法已不仅仅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好奇或是单纯的凑热闹,而是缘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乃至热爱与推崇。法国总统奥朗德曾表示,农历新年在法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庆祝春节已成为法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除欧美国家外,在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春节早已经融入他们的文化中了,其欢庆的程度与中国相差不远。据统计,目前已有包括印尼、新加坡、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在内的十余个国家将中国农历春节定为本国的法定假日。
此外,数据显示各国政要春节“拜年”已经逐渐成为惯例。贺词、贺信仍然是主流的拜年方式,不过,其中也有约四分之一的政府首脑参与到在当地举办的庆祝活动中。
春节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与它本身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是分不开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外华人人数的增长、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深入等,都是春节在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洋节日在国内受欢迎的同时,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在其它国家“落地生根”。相信绵延数千年悠久传统的中国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扎根他乡,在中国文化向外延伸的进程中,融会贯通更多中外文化元素,成长为“中国元素”全球化、国际化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