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冯晖墓砖雕上的“音乐会”

2016-03-31申珅

大众考古 2016年9期
关键词:砖雕腰鼓音乐会

文 图/申珅

五代冯晖墓砖雕上的“音乐会”

文 图/申珅

墓门正侧视图

冯晖(893~952年),祖籍山东,始为后唐庄宗李存勖部将,一度投奔后梁大将王彦章。后梁亡,冯晖复为后唐州刺史。后唐亡,冯晖先后任后晋滑州节度使、朔方节度使(两任)、京城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河阳节度使。后汉时加为同平章事、侍中。后周时加中书令,封陈留王,卒后第二年又追封为卫王。

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所谓乱世出枭雄,行伍出身的冯晖是此时期北方地区一方诸侯,比他的本家冯道还多仕一朝,串联起了五代整个剧情,堪称“不倒翁”。盖棺定论见于《新五代史•卷四十九》,说他骁勇,恩信氐羌,抚绥边部。好人有好报,上级褒美,部下怀惠,辉煌十余年,恩信大著以致善终。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冯晖死后近六年,入土为安于咸阳彬县底店乡二桥村前家咀冯家沟。冯家沟地名的由来是否与冯晖有关不得而知,但当地老乡都知道这里有个“冯宰相墓”。

招贼

因为知名,所以招贼。

1992年腊八节前夕的农贸市场,忙碌一年的村民忙着买或卖,张罗过年。人群中夹杂着三位自称是“大学考古系的教授”的“臭虫”,说正在调查当地文物埋藏方面的事,还说按照课题专项奖励政策,对提供信息者可付给优厚的报酬。就是为了蝇头小利,白姓村民为他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二桥村冯家沟“冯宰相墓”。

冯晖墓自然地理条件极好。向阳的南坡,半弧形,像一把椅子,有稳固的依靠,有开阔的前景,对逝者是极好的。通往墓地塬畔的唯一通道,是山梁间一个车辙宽窄的羊肠小路,坡陡沟深,人迹罕至,对盗墓者也是极好。

“教授们”的工作进展得顺利。墓葬甬道两边的40余块砖雕很快遭受厄运。白姓村民参与盗掘,组织人手背运,报酬是每搬一块砖给20元钱。

箜篌乐手

琵琶乐手

人员的频繁活动引起了路边居住的村民程海鱼的注意,他向村支书白宏寿反映了情况,一场人民反盗墓的战斗就此打响。其中的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战斗武器有铁锨、片斧、铁矛、木棒。战士有村干部,有12名精壮小伙,还有护林站的老张、派出所所长及3名干警。村支书飞起一脚使得白姓村民来了个嘴啃泥,还真是让人解恨。最后数名盗墓贼被分别判处7至1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价值

冯晖墓是珍贵的历史古迹,其中壁画和彩绘浮雕砖尤精。无论是白姓村民,还是“教授”臭虫,看中的是经济价值。对于人民大众来说,保它,并不是简单的出于人性良知,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一段历史过往,是全民共同的遗产,保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的利益。

遗产内涵无上限。比如砖雕,岂可是几枚铜子可沽。首先这是一场历经千年的地下音乐会。

54块彩绘浮雕砖,上面刻画了男女艺人分两组演奏。可确认的乐器有方响、箜篌、拍板、腰鼓、琵琶、答腊鼓、笙、笛等。演奏者按东、西墓壁分为两组,男方演奏者皆身体右倾,女方演奏者皆身体左倾,双方相互照应,与舞蹈者进行着紧张而默契的配合,俨然像一场别开生面的地下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是纸醉金迷的欢愉,还是豪竹哀丝的悲切?

舞者

看这些音乐家,紧绷的脸,表情严肃。舞者亦如此。虽然说不上悲切,但也绝不是欢喜。和东汉墓葬中出土的说唱俑对比一番,更觉得与其说是对墓主生前幸福生活的模拟,不如说是葬仪上哀悼的场景写照。

古者,葬之以礼。古礼以效法天地阴阳,崇拜自然神祗、祖先鬼神为宗。音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祗……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那部《周礼》明确规定的制度包括: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其实,古今一理,人与我同耳,今人在葬礼上也是要请“吹手”或电子设备上下载一段音乐循环播放。这种葬仪上哀悼的传统,即是活生生的民俗承续。

比如乐器。这里只对鼓略说。按照外形,鼓分长鼓与扁鼓。但长鼓与扁鼓有的是同宗,有的是异族。华夏族的鼓乐,源远流长,在周礼中依照鼓桶的长短、用途、击法,记载繁杂,比如有带鼓架(床)的建鼓,有通过鼓环系挂的悬鼓,有神祀的雷鼓,有鬼飨的路鼓,有役事的鼛鼓……反正就是很繁荣的样子。这些鼓可视为同宗,因为无论鼓桶长短,无论用途如何,总是两桴击打发声。冯晖墓中也有,鼓手女性,鼓竖立,置于下部雕花的鼓床上,两鼓桴。

两桴左右击打的鼓乐,现在仍非常流行,名气很大的有陕北腰鼓。那些头缠羊肚子手巾的汉子,耍的家伙是两端细,中间粗。两个鼓桴变化花样,左右翻腾,冯晖墓乐队中也有腰鼓,但此鼓非彼。

冯晖墓腰鼓,中间细,单手持桴击打。实物应该是这样的:鼓身圆形,木制,蒙皮,两端鼓腔粗而中空,中间鼓腰细而实心,呈两个倒接的脚杯状,可发两种不同的音色。这种腰鼓与杖鼓也合称长鼓,与华夏族之鼓的陕北腰鼓并不同宗。它发源于西域,是丝绸之路上的舶来品。

女鼓手

腰鼓

陕北腰鼓

舞者全貌

朝鲜族长鼓

首先它最早见于隋唐时期的宫廷九部乐、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都是外域或边疆的地名,说明原本不属中原的音乐系统。而冯晖墓乐队伴舞者恰是造型夸张的西域胡人,跳的是“胡舞”,从舞者的相貌到动作态势,以至于脚下的粘毯道具都可佐证。绝非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的贵妃舞。

时间久了,华夏族的鼓与西域族的鼓最终一统。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来自外域的乐器和旋律,登上了大雅之堂。而后,由中原二传到了朝鲜半岛。

自身的单一承继,文明发展的道路是单股,只有兼容、传承,文明才能充满活力,民族才有活力。

文献说长鼓的击法是“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对照冯晖墓砖雕图片,似乎手势正好相反。为何?墓中世界与大千世界的乾坤,为一阴一阳。手势的相反也许恰是人间与冥界的对应变化。

拓展

有好事者为了给陕北腰鼓溯源,提到延安地区出土的宋代画像砖。查前辈姬乃军所述刊于《文博》1988年2期《延安出土宋代腰鼓画像砖》一文。依照文字描述,砖近方形,人物形象一是左脚着地,右脚前跨,腰间挎鼓,右手作击打状。二是左腿提起,手执锣。打腰鼓者的动作和今天安塞腰鼓路鼓中前进步的第二拍相似。但所附图片年久模糊,此中的鼓是否和冯晖墓砖雕上的鼓同属,难以明辨清楚,还是应该眼见为实。

这些实物其中一块存于延安的清凉山,那里有著名的万佛寺,是陕北四大石窟之一,又曾是红色延安的“新闻山”,1937~1947年为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所在。冯晖墓的探寻之路七藤八蔓地延伸聚集在一起,行万里路突然充实起来。

2006年新春到来之际,咸阳市文物局、咸阳市彬县文化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五代冯晖墓乐舞砖雕艺术展》。宣传的新闻稿中说“这是向古城人民献上的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

如果没有冯家沟人民的那次战斗,如果没有其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这份丰盛的大餐只能是少数臭虫的纸醉金迷。此为冯晖墓保护和研究意义的双重拓展。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砖雕腰鼓音乐会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失败的音乐会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文化·延安
春天的音乐会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