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明珠:里运河文化长廊
2016-03-31文|范娟
文|范 娟
淮安明珠:里运河文化长廊
文|范娟
走进淮安这座城市,“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涛声仿佛从深处阵阵涌来。
明清时期淮安府治所在地与黄淮运交汇清口之间的里运河,亦称清江浦河,全长32公里,贯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中部枢纽之地,她像一条熠熠生辉的玉带,串起两岸无数人文荟萃珍珠。走进淮安这座城市,“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涛声仿佛从深处阵阵涌来,令人不禁感叹这里地理风物之独特、历史遗存之厚重,人文故事之丰沛。触摸建于1415年的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清江闸、驻足漕运总督部院遗址、瞻仰周恩来故居和童年读书处,一幅幅历史的画卷铺展在游客的面前,一个个远去的人物和事件述说着往昔“运河之都”的历史,一座座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建筑让游客读出了其中深邃的意义。
作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淮安十分重视在保持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为传承、保护和挖掘运河文化,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特色景观板块,做出了开发和建设清江大闸至堂子巷区域、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总长度为15.6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战略决策,并列入全市十大重点工程,累积投资75亿元,按照“起、承、转、合”四大篇章,用历史与现实的悠长会意和时光穿越,绘写淮安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经典画卷。
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形成以清江浦景区为核心,以文为脉,以水为魂,为江苏增添了一张“规划设计高端大气、靓丽景观逐步呈现、文旅品牌日益叫响”的旅游目的地新名片。
诗情画意清江浦
清江浦,一个波光涟漪、水流潋滟的名字。她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从古代流淌到今天,生生不息,涛声依旧。
1415年,漕运总兵陈瑄动用民工疏浚北宋开凿的沙河故道,拉开了清江浦繁华序幕:一河中枢,九省通衢。从此,清江浦以“南船北马”之重关,出现在皇家御案上、臣工奏本中、山西票号里和历史典籍的字里行间。“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600年历史织成扇扇门帘,拨开雨帘看清江浦,漕船相接、商贾云集的历史场景时隐时现。清江浦帆船云集之美、熙攘人流之境、权臣榷关之重,仿佛是一幅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生动画卷。康熙皇帝巡视清江浦时写下“淮水笼烟夜色横,栖鸦不定树头鸣,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乾隆皇帝视察清江浦,站在阑干里,看到清江浦上轻歌曼舞、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用浓墨将清江浦的“浦”一点水点到了下面,寄托“淮水安澜”之意。
“夜火连淮水,春风满客帆”。在明清两朝,清江浦誉冠南北、名闻天下。“千里运河第一浦”就是对清江浦最名符其实的赞叹。漕舟云集,市井稠密,在漕运兴盛的年代,这里聚集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五教汇聚,成“帆樯如林,百货山积”之势。清江浦把南方地理与人文的清秀和北方地理与人文的雄壮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江浦历史文化。
为展示明清以来600年清江浦历史发展脉络,在明代修建清江闸和越闸时冲刷形成的河心半岛—中洲岛上建成清江浦记忆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以复现城市记忆为主线,通过情景再现及影视语言的表现手法,探寻淮安城市发展的根源,通过“城—街—宅”三个板块,再现昔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清江浦的繁华盛景。
巧夺天工的国师塔
慈云寺国师塔是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地标性建筑。体验了小桥流水的江南之美,看惯了九省通衢的车水马龙,怎能错过这座清凉世界里巍峨耸立的国师塔。据历史记载,为纪念顺治皇帝的老师、清代名僧玉琳国师,清朝康熙年间曾建有国师塔,后因多种原因被损毁。如今借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契机,在原址上重建国师塔。该塔由建筑大师、高级园林顾问吴肇钊教授领衔团队精心设计,为九层八面楼阁式佛塔,总高度为62米,分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大部分,古塔沿用历史古刹建筑风格,琉璃瓦屋面,庙黄色外墙,朱红色斗拱、挑檐,汉白玉栏杆,丰富的色彩层次使佛塔的绚丽与威严气势得以完美结合,仿佛是历史的瞭望台。
以清凉世界为名的慈云寺,每年天南地北的诸多居士慕名来此修学,这里香客不断,僧人、居士各司其职,有条不紊,闻名遐迩。河北岸的青龙寺以其淡泊、宁静、朴素、超脱的风格,不必详问,便已闻意境。据说青龙寺原名“青龙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尼僧通福募资扩建。寺内早年所植二株银杏至今尚存有一株,是淮安城区存有25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之一,另有一古井尚存。如今淮安市在保留原厢房、古树和古井的基础上,新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观音殿、僧僚房、青龙寺牌楼等建筑,使这里成为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一处著名景观。
清江浦楼
清江浦夜游
清江浦入口牌坊
清江大闸
清江大闸建于1415年,是目前京杭大运河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水利建筑和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遗产。清江大闸由正闸和越闸组成,无数块青石被糯米汁拌石灰进行层层叠加、相互咬扣形成坚固的石闸、石墙,浑然天成。正闸是漕船必经孔道,上有若飞桥,为苏皖边区政府纪念王若飞烈士所建;越闸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正闸约百米,起着分流的作用。到了清江大闸才能真实感受到古人治水的智慧,惊叹于古代过闸技术的伟大创造。
现今的清江大闸口历史风貌区,已经形成清江大闸、国师塔、清江浦楼为地标性建筑、生动地展示了清江浦600年发展历史的文化街区,是集众多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观光休闲、美食酒店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触摸清江浦,古迹斑斑的石板已成历史记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历史遗迹让人们叹为观止;欣赏清江浦,新建的亭台楼阁飒爽英姿,它用兼济包容、通达四海的胸怀接纳八方游客;会意清江浦,岸上信步游览,“时见岸花汀草、水涨痕添”,蕴含丰富历史记忆的传世精品建筑倒映水中;聆听清江浦,弃岸泛舟,夜游里运河,像是置身于影院的3D画面,感受“流光溢彩、流金淌银、流芳千古”的美轮美奂,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路旅程?
桨声灯影里的御码头
御码头,顾名思义,就是古时皇帝登岸的码头。现保存完好的清江浦御码头位于通行越闸的越河北岸。码头台阶为石料砌筑,故又名石码头。御码头历史悠久,这里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流传着很多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吴棠与慈禧太后的故事。相传慈禧太后那拉氏那年17岁,正要进京参加选秀,父亲惠征官居皖南道员,患疾病去世了。那拉氏上无兄长,下无弟弟,仅有一个13岁的妹妹,寡妇孤女将灵柩搬到船上北上回京安葬。灵舟停在清江浦,这天正当暮冬,寒风怒号,江面寒冷至极,想到手里盘缠所剩无几,舟中那拉氏母女三人瞻视前途,更加艰难,遂一齐抚棺痛哭。凄惨的哭声在寒夜江面上传播开去,远近听到的人无不悯恻。不久,有个佣人打扮的男子,误进船里,对着惠征夫人鞠了一躬,说“我家老爷姓吴名棠字仲宣,现官居两淮盐运使司山阳分司运判,特吩咐送给夫人三百两银子,且请收下,以济时需”,并递上名刺。从徽州到清江浦,沿途一千多里无人过问,不料在此得到古道热肠般的接济,寡妇孤女感激涕零。那拉氏把这张名刺珍藏在妆盒里。想到家道不幸,对着冷冰冰的运河水,那拉氏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想方设法引起皇上的注意。后来秀女终于被选上了,安排在圆明园,后至垂帘听政之始,便将吴棠由清河县令升为两淮盐运使,一年后又升为漕运总督。后来官至封疆大吏,一品总督。
御码头曾是清江浦十里长街最繁华富丽的地方,无数达官贵人在此上岸登陆,繁荣盛况目不暇接。乾隆六次南巡多次在此视察漕运,体察民情,看到“红灯十里帆樯满”的盛世景象,写下了“便觉景光非北地,行看佳丽到南邦”的佳句。如今的御码头已被列为淮安市十大历史文化古迹,依此新建了御码头美食街,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御码头
珍珠项链里运河
里运河是一条历史水流,却又是一片热土,是一部漕运史书,是一个历史舞台,一代代人的记忆,是历史对现在的嘱托,是今天对未来的希冀。她像一串珍珠项链,把各种珍珠般的景致串联起来,把古今建筑遗址串联起来,把历史和现代串联起来。里运河的“黄金水岸”段,尽享淮扬美食。即将建成开放的清江浦1415街区商铺、茶楼、棋馆、醋坊,以及运河庙会、街头表演等市集文化淋漓尽致;即将建设的中国漕运城“田园水乡”段,情人在“千年历史、千里运河”的见证下,缔结“千年姻缘”;“运河春天”段,林立的酒吧、咖啡馆、书吧,是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把酒推盏且偷闲,听取琴声悠远”,身处里运河,心安即归处,只想静静领略这江淮水乡的意境之美。
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打造,是以理水、营城、聚人、兴文的理念来开展规划设计。在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的背景下,淮安市做到保护与利用并重,做好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文脉延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生态优先的战略。按照市委姚晓东书记提出的“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的指导性意见,突出“一个规划”统筹引领要求,从规划设计开始就邀请高端团队参与,同济规划院、同济建筑院、南京园林院等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参与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来指导道路通达、亮化美化、艺术景观、标志工程、改造提升等里运河文化长廊全系列项目建设。同时成立了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各专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借助专家和设计院的智慧共同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并通过搜集、发掘、整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进一步提炼淮安运河文化与名城文化的精髓,将漕运文化、古城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等通过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主题游乐等方式来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些举措使得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很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开发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取得预期的成效。如今漫步在里运河文化长廊沿线,让人领略到“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视觉感官和审美享受。已经开通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游船游览,更是将沿线各个景点明珠连接起来。“南有秦淮河,北有里运河”,泛舟清江浦到河下古镇的游览,就像在数珍珠,千年历史,千年文明,如珍珠闪烁,让游客饱览里运河秀美迷人风光,在历史与现实的时光交汇中感受运河文化醉心迷人的芬芳。
“包容天下”的淮安
京杭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清江浦作为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一个节点,“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清江浦,是古代交通要道和京杭大运河中枢,肩负着南北漕运的重任。春秋时吴王夫差为战争运粮开通由邗城(今扬州)至末口(今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1415年,明朝漕运总兵官陈瑄为使漕运“免风涛覆溺之患”,根据民间访问,将早已淤塞的北宋旧沙河疏浚成为清江浦河,使清江浦得“九省通衢”之美誉。明清时期,由于黄河夺淮,经常将河道淤积,江南源源不断的物资船运抵淮安后,需要车马陆运盘拨北上水陆运输。大量的北方人乘车马抵达清江浦休整一番之后,择时乘船南下。南方人也从运河到清江浦舍舟登岸踏上通京大道。清江浦的石码头便成为南北货物、人员的周转之地。“船一靠岸,千车万担”,以致清江浦“百货山列”,“天下粮仓”更有“天庾”之誉。南北各地人群聚集之地,都市汇通繁荣之城,孕育“包容开放”的历史风土人情。作为“运河之都”和淮扬菜发源地,今天的淮安以“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为新时期城市精神,处处彰显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迷人魅力。
“十三五”时期,淮安将继续秉承生态优先、绿色惠民的理念,持续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围绕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打造世界运河文化经典交流空间目标,强化景观环境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和商业氛围营造,着力展现淮安水城特色,显露淮安文脉,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将里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与淮安“十三五”规划、小康目标全面实现,以及打造城市增长极有机结合起来,同沿运河城镇轴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建设老坝口历史风貌区、清江浦1415、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山阳湖景区以及河下萧湖景区,力争到“十三五”末把淮安里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建成运河沿线知名强大品牌,创成国家5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打造成具有震撼力、影响力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夜游里运河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