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镇居民短视消费行为的区际对比研究

2016-03-30赵海霞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

赵海霞

内容摘要:本文从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采用1987-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消费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应实施差别化消费政策:东部地区应通过缩小贫富差距、中部地区应通过启动新的消费热点、西部地区应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东中西部 短视消费 面板数据 差别化消费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及研究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消费需求的不足日益突出,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滑,并已降至40%以下,对于消费问题的关注已成为转型期经济研究的重点之一。因此,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不仅在经济学理论还是在经济政策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现代消费行为研究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M.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性收入假说(PIH)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LCH),再到不确定性理论,都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的行为选择,而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体制不健全,如果简单地套用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目前,中国学者已从多个视角、多种计量分析手段进行了一些符合我国消费特征的研究。余永定等(2000)比较早的分析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短视”特点,并据此进行OLS计量分析,得出“要刺激消费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使居民产生通货膨胀预期”的结论。胡坚等(2005)修改金蛋模型对中国消费者短视行为进行分析,大致确定了短视期的平均长度为三年。吴晓明等(2007)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出发,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和对数线性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引起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减小的结论。艾春荣等(2008)利用1995-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城镇样本支持“损失厌恶”理论,农村样本支持流动性约束或短视假说的结论。李凌等(2009)利用1991-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却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支持短视行为假说,农村居民消费支持“损失厌恶”假说的结论。张邦科等(2012)根据制度变迁划分时间段,分别对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变异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由流动性约束演变为短视行为、城镇居民消费由“损失厌恶”演变为短视行为的结论。谭洪业等(2015)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的确存在短视消费行为特征。

前人已从多个视角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有已有文献多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对东中西部居民消费差异性研究文献较少。而本文对中国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为不同地区制定符合地区发展水平的扩大内需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计量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国居民由于受到未来长期目标不确定、信息缺乏、消费信贷市场不完善等影响,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阶段性,这种以实现当前阶段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消费行为即是一种短视消费行为。同时考虑消费习惯、价格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建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模型如下:

其中,ct、ct-1、yt、pt、фt分别代表消费者t期的消费、t-1期的消费、可支配收入、价格和不确定性因素,h代表消费者的短视周期,εt为误差项。为简化起见,本文建立一个两阶段的消费模型:消费者当期消费主要依赖于本期的收入yt和下期收入yt+1,即令h=1。

收入变动对于消费变动的非对称性分析,Shea(1995)和Darkos(2002)指出,在个体出现短视的情形下,消费对收入的上升和下降应当具有同样的敏感性,即消费相对于收入的变动呈现出对称性。而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行为是不对称的,相对收入下降来说,消费对于收入的增加反应更为强烈。本文通过H-P滤波法将收入的趋势分离出来,记为t。将yt高于t的年份定为收入的上升阶段,yt低于t的年份定为收入的下降阶段。预期收入部分yt+1用t+1来量化。

当存在消费习惯时,人们对以前的消费存在心理依赖,即具有时间不可分性,造成人们当期效用水平不仅取决于当期支出水平,也受制于前期已经形成的习惯,(0<<1)即代表消费习惯的强度。习惯越强,当期消费支出所带来的效用水平就越低。

不确定性方面反映居民在进行消费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非理性和主观性。但关于不确定性的测度方面,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借鉴李凌等(2009)的分析方法,用收入的波动部分对不定确定进行量化。

物价水平方面,较高的物价水平会使较多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相应的员工收入将会增加,通过收入效应,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将会提高。然而,物价水平提高,实际工资和实际财富将会减少,将对社会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因此,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消费需求的总影响有待实证研究解决。物价水平采用消费价格指数进行量化。

计量分析方面,最近几年的研究多采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面板数据结合时序和截面空间的二维数据,其统计性质既包含时序的性质,又含有一定的横截面特点,在回归分析中有很多优点,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由于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含有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因此这是一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将模型(1)转化为待估计的动态面板模型如下:

其中,d1、d2是一组虚拟变量,当收入上升时,d1=1,d1=0,当收入下降时,d1=0,d1=1。变量下标中,i代表省份,ηi为各省影响消费的非观测效应。同时,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存在,本文将模型中变量取对数后进行计量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城镇居民198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及港澳台、重庆和西藏,共29个省市区),来自《国家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其中各名义变量均已用1987年不变价格折算为实际变量。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我们将样本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子样本。参考林毅夫等(2003)的分法,根据经济概念,将京、津、沪、辽、鲁、苏、浙、闽、粤9个省(市)划为东部地区;将冀、晋、内蒙古、吉、黑、皖、赣、豫、湘、鄂、琼11个省(区)划为中部地区;将桂、云、贵、川、陕、甘、宁、青、新9个省(区)划为西部地区。

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对计量模型采用的数据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本文选用相同单位根的LLC方法和不同单位根的Fisher-ADF方法对各个变量进行检验,并通过面板数据的Johansen协整检验进行东中西部地区各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各变量均通过ADF检验,表示模型中所包含的变量基本都是平稳的,同时表2显示,ct、yt、yt+1、фt和p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ADF检验中部分变量带有趋势项,为了体现时间趋势对模型的影响,将计量模型(2)转化为如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3)

其中,Tit代表时间趋势项。

(二)模型设定形式检验

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时必须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特征,以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并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三种: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将对截距项ηi 是固定常数还是为随机变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可以看出,对于东中西部地区,检验结果都拒绝混合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设定,因此,本文将东中西部地区的模型均设定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三)工具变量检验

由于本文模型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且收入与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故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而对于内生性问题,一般是寻找工具变量来解决。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分别选取ct-2、ct-3、yt-1、yt-2、yt-3、фt-1和фt-2作为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的ct-1、yt和фt的工具变量。首先对工具变量进行有效性检验,将内生变量分别对所有工具变量进行OLS回归,结果发现ct-3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舍弃此工具变量,同理舍弃东部地区的yt-2和yt-3、西部地区的yt-3、西部地区的фt-2。其次检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通过Hausman检验对解释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发现фt不存在明显内生性问题,而ct-1和yt均存在比较明显的内生性问题。

(四)计量结果

在检验工具变量后,运用Eviews7.0对式(3)进行2SLS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五)结果分析

实际消费与当期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收入的向上下波动,东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短视或流动性约束特性。居民消费对收入的向上波动反应比收入的向下波动反应强烈,显示出流动性约束的放松使得消费者增加了消费的灵活性。这也是城镇居民对于融资约束所作出的理性反应。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滞后一期消费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显著,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存在较强的“棘轮效应”。预期收入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为负,中部地区的影响为正。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除工资性收入以外的财产性收入增加,但财产性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大,城镇居民预期未来消费较高,所以,近期增加储蓄平滑未来消费;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于东中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因此,为了平滑未来的较高消费,增加当期预防性储蓄;中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西部较完善,而工资性收入外的财产性收入相对东部较低,故相对东西部来说不确定性较小,当期消费会随预期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价格对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消费的整体影响为正,可能是由于我国CPI统计以居民生活必需品为主,当物价上涨时,由于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因此,居民对这部分商品的消费支出是增加的。

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我们发现,东中西部地区不确定性的变化对总消费的变动影响不显著且系数较小,可以认为不确定性因素对消费的影响较弱,也就是说,在样本考察区间内,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没有太明显的影响。

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可知,不同地区的消费需求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地区提出差异化的消费政策:

第一,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但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愈加显著,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相背离。因此,鼓励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是解决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

第二,中部地区当期收入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影响不显著,因为消费缺乏新热点,消费结构趋同,使得消费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难以启动。因此,需要供给结构升级优化,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使消费产品升级换代,进而产生新的消费热点,引起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第三,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较低,对当期收入依然有较强的过度敏感性,所以,国家应该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更快发展,增加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以激发西部地区的消费潜能。同时适当降低产品价格,对增加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第四,政策制度对东部作用效果比较显著,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效果未很好呈现,尤其是西部地区,系数变异较小。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现有扩大内需政策在中西部地区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提高、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和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2.胡坚,钱宥妮.中国消费者短视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4)

3.吴晓明,吴栋.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4.艾春荣,汪伟.习惯偏好下的中国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

5.李凌,王翔.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 经济科学,2009(6)

6.张邦科,邓胜梁.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变异[J].世界经济文汇,2012(5)

7.谭洪业,徐云奇.短视特征下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4)

8.白仲林.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Ronald Wendner. Do Habits Raise Consumption Growth?[J]. Research in Economics, 2003

11.Shea, J.Myopia,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A Simple Test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5, 27(3)

12.Deaton, A.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J].Econometrica, 1991 (59)

13.Zeldes, S.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olitatical Economy, 1989, 97(2)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
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专利与专利资助政策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