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商快速发展趋势下高校物流末端配送问题探析

2016-03-30唐伶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电商

唐伶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网购形式的普及,高校校园配送业务发展迅猛。然而,不少高校陷入配送末端管理难局面。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社会负面影响上升、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越演越烈,既影响了校内外环境,也成为了制约电商和物流在高校发展的重要障碍。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中明确提出促进“快递进校园”工作要求。随后,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又正式成立了快递工作委员会,为推进高校快递服务科学开展做出了各种努力。本文依近年对高校快递服务的持续考察,针对“快递进校园”中的重要环节——末端配送展开了相关探讨,为进一步科学规范校园物流末端配送提供重要思路。

关键词:高校 电商 物流配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基于Internet各类应用的普及,我国以网上商品购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起来,近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见图1)。2015年上半年交易规模已经达到1.614万亿元,同比增长48.7%。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带动以快递业务为基础的物流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40亿件,位居世界第一(见图2)。如此庞大的电商业务量十分需要健全的绿色物流体系来支持。其中配送是该体系中合理高效的社会流通方式。发达国家在生产资料经营中通过配送实现的份额,美国已达到31%,英国为59%,德国为61%,日本为69%,且为社会生产节约成本10%-20%。在我国配送环节还十分薄弱,电商客户聚集的典型区——高校,物流末端配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上下班高峰期,高校门口成了各家快递公司赶集的“集散区”,学生在散落满地的快件中扒翻的场景已成为常态。逢“双十一”购物大军收货高峰期,校门口包裹一路铺开,三轮车横七竖八地横直马路,既影响学校形象又影响道路通行,给师生、周边人群带来极大不便。因此,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展开试点研究,探索如何科学开展高校物流末端配送工作,为指引我国物流末端配送的科学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物流末端配送的主要模式

(一)摆地摊模式——普遍模式

北京大学是采用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即允许各类物流公司快递员进入学校指定区域进行快递分发配送,类似“校内摆地摊”,学生利用午休或课间收取快递包裹。另有部分高校为保障学生在校安全,控制外来车辆人员入校,快递员只能在“校门口摆摊”,造成配送时间延长、成本增加并影响快递收取业务的正常开展。校门口人流量大,快件随意摆放,安全隐患严重。快递公司通知取件时间不均等,取件位置不固定,再加之取件方个人原因( 如上课、外出),形成了配取件双方难以很好对接,进而影响一次性配送成功率,也造成了收件人的困扰。

(二)自营店模式——京东

2014 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达 2468.1万人,其中大部分学生已成为电商的重要客户力量,由此引发了电商公司对高校配送末端的高度关注。电商基于校园配送末端模式的尝试始于2010年8月京东商城校园营业厅的建立。目前京东校园营业厅出现在众多高校的繁华地带,依托其物流体系及专职配送人员优势,在43个城市实现当日送达,256个城市实现次日安全送达,并推出货到付款、免运费及校园特色商品优惠策略。为师生提供众多特色服务的同时,物流也成为京东一项巨大的成本支出,2013 年,京东物流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达5.8%,为最大一项运营费用,占总体运营费用的比重超过50%。而且该模式服务对象仅锁定在京东会员,未能实现对高校末端物流的资源整合。需要一种更为开放的服务于校园的终端配送平台。

(三)自助快递柜模式——递易

该模式在国外十分常见,但在我国高校还是新出现的一种末端配送方式,是一种类似超市寄存物品的储物柜自助取件模式,配送时间灵活、信息准确性高并大力减少人力成本。最早引入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12年8月由“校园100”第三方快递运营公司承接了该工作。自助快递柜配有小型液晶显示屏,快递员只需在液晶屏上扫描包裹的条形码,输入收件人手机号码,将快件放入自助快递柜,系统通过短信或微信二维码方式将取件密码发送至收件人,收件人在显示屏上输入提取码或扫描二维码后,柜子会自动打开,即可拿到快递。但该模式在初期阶段存在故障发生率高、成本较高、短期内难盈利的局限,单依赖该模式来展开末端配送也就难以为续。中国人民大学运营半年后作了很大调整,转为以传统方式为主体的末端配送模式。目前,全方位推行该模式的是递易。

(四)超市模式——小麦公社

小麦公社以租赁或与物流服务商合作方式在校园内开设了以物流服务、产品优选为主的营业厅。采用自提为主、配送为辅的配送模式,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物联生活信息服务平台与专业实践环节。截至2014 年,小麦公社在400 家高校建立了物流营业厅,开展了多项创业教育合作项目,是目前校园垂直O2O领域覆盖范围最广、实体服务门店最多的企业。该模式在硬件较传统、智能化程度不高、管理滞后等条件下,如此快速地进入高校,难以科学整合高校末端配送的各方资源,也很难解决学校面临的诸多实质性问题。

(五)物业公司模式——丹田

近年,部分高校将物业管理外包于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对学校后勤服务系统进行了相应整合与开发。这样一来,师生们可以通过新系统进行网络报修、场馆申请、物资申购、公寓管理,查询快递信息和校园卡信息等。当前,少数电商、物流企业与物业公司展开合作,充分利用物业公司现有人力和场地,提供物流末端配送服务,也是带给师生良好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丹田物业旗下的优里服务站就是该模式代表,该服务站不仅有快递业务,还可体验电商购物、云打印等。其系统在线模式已与阿里巴巴系统对接,而离线模式是独立于阿里巴巴系统的运营模式。目前高校电商业务量巨增形势下,配送数量与日俱增,快件所占空间也随之扩大、物业人员的工作量逐日增加。以货架形式为主,2至3台自助快递柜为辅,职员代收发快递的该运营模式难以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六)智能化精益管理模式——聚宝屋

“聚宝屋”率先在广东高校建立共同配送门店,利用货架存放大件的同时引入“智能快递柜”,对进校快递随机分拣、智能自取、集中派送统一规范的管理。该模式简单方便,只需工作人员将不同快递公司的快递进行集中分拣后放到相应快递柜中,并通过短信或微信二维码方式将取件密码发送至收件人,收取人只需输入服务平台发来的密码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拿到快递。因柜子成本较高规格有限,“智能快递柜”主要用来存放非大件快递,对于大件物品采用专业货架存放,通过自助方式来发放。针对不同高校,还采取了差异化送货上门服务。在校方大力支持下,该模式目前以统一开放式门店为平台,大力改善了投诉率居高不下问题,并提高了末端配送承载力量级,为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个性消费需求,助力高品质校园建设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高校末端配送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摆地摊模式缺陷甚多,而电商、物流公司自建网点成本高,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的末端配送。其他无论是依赖物业还是第三方配送企业模式,共同特点是通过“智能快递柜”自助提货或专用货架摆放后的人工发放。从运营情况来看,这些模式均处于摸索阶段(见表1),末端配送正面临着如下主要问题亟待改善:

(一)同质化竞争引致低赢利率

校园电商及物流业务量近年呈现几何级增长驱使下,电商、物流企业意识到高校商机,便纷纷建立起了各自的校园代理店,也有少部分以加盟的形式投身此行业,致使目前校园末端配送企业数量大、规模小、竞争激烈。在高校租金、人力成本偏高的条件下,以独家代理店为多数的现有运营模式引发了快递资源过剩、配送行业陷入微利的窘局。部分企业为了吸引顾客,主要依靠降低价格进行竞争。各自为阵的分散经营产生了较高成本,快递网点每发一件快递的提成约是1元,快递网点多则两千件,少则一两百件,除去昂贵的店面租金和人工等成本,网点利润十分有限。从表2笔者对某高校的调研结果来看,各大快递公司盈利状况不乐观,与整合形式出现的校园服务站形式相比相距甚远。

(二)影响社会环境

运输是物流过程中碳排放的主要发生源,配送车辆重复、交错、无效等不合理运输,或者运输及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均将造成碳排放量超标。早在20世纪末,日本原运输省就做了相关调查,是否开展共同配送将直接影响运输车辆行程的47%-83%,并且体现在单车日均配送增量1.31-9.6倍。当前我国电商、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多以自身经济效益为重,忽视了资源节约的社会效益,缺乏有效合作,取货点甚多,造成了运力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配送员或配送车辆进出高校,占用休闲区或马路,不仅影响学生生活,还存在安全隐患。取寄件高峰期,校门口容易出现大面积交通堵塞,部分学校还发生因找件而出现快递员与学生打架流血事件。高校物流终端由行业问题已经上升到社会公共环境层面,不得不引起关注。

(三)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经济增长、消费结构变化以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均对物流行业提出了很高要求,而我国物流系统滞后于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特别是配送末端问题比较明显。当前消费者十分重视有品质的快递服务消费体验。但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应的物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也较为滞后,高校末端配送大多由非专业人员展开、服务质量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快件散乱堆放在校门口或快递车上,快递员不仅没有对快件进行科学合理分拣、区分作业,反而野蛮抛扔、踩踏快件,快件错领、冒领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快递终端延误、丢失、损坏、野蛮分拣、服务态度差一直为消费者所诟病,申诉率居高不下。2015年4月,快递业务有效申诉18161件,同比增长58%,其中延误占20.6%、快递丢失23.4%、损坏占9.1%,收投服务质量占41.1%(见图3)。目前配送末端的服务困惑已经成为一个制约电商、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校园生活品质。

科学开展高校物流配送的策略

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末端配送缺乏贯通整个物流网络,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配送模式。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专业配送服务模式在实现规模化运营的同时,能以较小的单位环境代价满足协作经营的需求,是城市物流配送发展方向。中国高校末端配送发展情况也有力说明了该方向的可行性。委托第三方企业开展配送的模式既帮助解决学校投入不足难题,又可完善硬件设施并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在高校实现电商、物流、末端配送企业大整合的情况还不多见,大型电商特别是大规模物流公司如中通、申通、圆通由于配送量大,非常抵制与第三方合作。因此,十分需要从各层面来引导末端配送的科学展开。

(一)创建末端配送工作协同展开的环境

首先,政府可制定物流末端发展的综合性扶持政策,推动行业科学发展。从物流业系统的视角出发,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着力促进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依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学规划,统筹兼顾、资源整合、提高效率”原则,发挥政府在末端配送系统构建中的引导作用,推进物流配送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发展。其次,将快递末端纳入城市规划,引导城市物流朝着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共同配送方向发展。在公共物流配送设施的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资源的合理安排使用、物流车辆的规范化,以及更多地鼓励清洁能源使用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规划。充分发挥城市空间规划作用,拓宽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尝试在高校公共空间中,增设固定功能的配送区,完善便民服务。最后,在资金、税收优惠、经济补偿等方面对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第三方末端配送公司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取得进一步成绩。

(二)引导企业间合作并搭建高校共同配送平台

首先,高校后勤协会牵头加强行业协作,引导电商、物流、物业及配送末端企业共建共同配送平台。这样既可使零星、分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又能够有效解决物流环节中末端配送的瓶颈问题,提升终端配送效益。同时,该配送模式能推进配送的信息标准化、运作区域化和服务集中化,是物流和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次,推进信息化大平台形成。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将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紧密联系的纽带,更是实现高校末端配送科学开展的基础。当前部分物流、电商与配送公司展开了局部网络对接,但尚未实现全面对接。运营方式、操作流程、末端配送各具特色,由此造成末端共同配送低效率和资源浪费。在业务高速发展态势下,需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电商与物流企业协同构建物流信息系统,最终实现配送资源和消费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配送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具体可以采用如下的几种方式:其一,多元方式构建信息网络。其二,通过行业协会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行业间数据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其三,鼓励电商物流业兼并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商物流集团。最后,在信息化大平台上,创新高校物流末端智能化管理模式。这是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降低配送末端成本,缓解交通压力,构建平安、高效、绿色、便捷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的重要实践。

(三)加强行业引导并规范物流末端配送管理

首先,探索由行业协会牵头规范末端配送工作思路。末端配送管理混乱是导致服务质量低下的直接原因。仅靠企业之间自发合作建立并推广配送管理体系,在目前行业竞争激烈、单个企业实力有限的现状下存在一定困难。而采取专业公司来做,由于投资量大也难以成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宣传、组织、服务、监管职能,规范末端配送操作流程,加强观念宣传及技术指导,推动高校末端共同配送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提升服务的重要方式。其次,一方面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者和职工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多与学校合作,培养与市场对接的物流人才。高素质物流人才是高水平物流服务的保证,科学物流管理更需要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参与。但国内忽视对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社会职业教育对于物流领域投入较少、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物流行业逐渐膨胀的需求。作为民营快递企业巨头之一的申通也不例外,由从业人员的素质、经营管理方式所引起的快递服务质量投诉比例超过总投诉量的40%。人才培养是需要多方的配合与支持。各级政府部门与相关机构需大力支持物流学科发展,鼓励物流专业领域研究,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进而实现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

结论

伴随城镇化加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物流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迎合不同需求,物流末端配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末端配送环节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从物流业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末端配送作为一种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模式,体现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物流的一大进步。而科学的共同配送,则是体现配送优势的重点。我国高校末端共同配送模式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财、物、信息、服务的科学整合,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从整体和长远来看,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当前或短期影响却不一定是正面的,推广应用仍存在诸多困难,需展开不同层面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Brunod D,Jesus G.Impacts of Proximity Deliveries on E-Grocery Trips[J].Supply Chain Foru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2,13(1)

2.严建援.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及其战略的比较[J].南开管理评论,2003(2)

3.于成学.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绿色物流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3)

4.张昕.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决策路径——基于电商物流和社区服务的供需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3)

5.杨聚平,杨长春,姚宣霞.电商物流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

6.田中德忠.日本的物流[M].第三企画出版,2014

7.丹下博文.企业经营的物流战略研究[M].中央经济社,2014

8.林克彦,根本敏则.ネット通贩时代的宅配便[M].成山堂书店,2015

9.日本ロジスティクスシステム协会.物流コスト调查报告书 2014年度[M].日本ロジスティクスシステム协会,2015

猜你喜欢

高校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电商“链”起小镇青年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药外企为啥不搞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