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语文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研究
2016-03-30李兰兰
李兰兰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我国几千年继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因此。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我们民族发展的使命。在我国教育领域,语文教学一直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经典作品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本文中,笔者以技校语文教学为主要探究方向,揭示语文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语文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
方法。
关键词:技校 语文文学经典作品 教学研究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财富和金钱的追求,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语文学科一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它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这与技工教育“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并举”的培养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技校语文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文学经典作品的深刻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素养的作用能否发挥,文质兼美的经典能否散发出它特有的魅力,关键是教与学的问题。那么技校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对症下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对技校语文教学进行探究。
一、技校语文文学经典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技校生学习能力弱
文学经典作品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读者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这一点对于技校学生而言是略有难度的。在我国,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处于十四五岁的年龄段,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导致其在阅读时略显乏力,无法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精髓,无法进入文章的意境,也无法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2.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兴趣较低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人们越来越崇尚快文化、快阅读、快感,已经很少有人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学生不喜欢经典还因为在现如今的语文经典教学中教与学的脱节。法国教育家罗梭说:“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教的东西。”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和意识形态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和关怀。像鲁迅的小说,读起来很符合“文质兼美”的标准,但老师上课时却总是逐字逐句分析而不是欣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失去了原有的清新,只剩下沉闷;《纪念刘和珍君》成了一把钝刀,只剩下条框。
因此,经典教学的根本出路就是转移其立足点,将教材的立足点实实在在地从 “教”转移到“学”方面来,只有这样,文学经典的教学才不会没落。
3.教材体例编排不合理
语文教材对“名家名篇”的处置向来是过于杂乱,就像厨师不懂搭配和烹饪,浪费了上等的食材。
叶圣陶把选文统归为例子,这样简单化的概括方式只看到了语文教材工具性的一面,这样落实到教学就很容易把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拆成零散的配件,以致学生只顾分析运用何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谋篇布局有何特色,而错过了经典营造的美景。
台湾的语文教材对经典作品的处理比较得当。不仅在必修教材中大量选入经典作品,还专门编写一套纯经典的选修教材。这充分显示了台湾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教材的编撰者努力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营养,并因势利导地将课后问题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几乎每一个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或者说思考的方向,需要学生慢慢去融会贯通。
二、技校语文文学经典作品教学方法探究
1.充分挖掘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儒家与道家等学说的思想精髓,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论语》中的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不同神态的刻画。孔子以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帮助弟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教师在教授此篇文章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将课文所蕴含的精髓挖掘出来,将之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
(2)实施礼仪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孔子的思想精髓就是“克己复礼”,而儒家文化中也常常教导我们要“知礼义廉耻”。目前大部分技校开设礼仪课,讲现代礼仪、商务礼仪等等,却没抓住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根源,事实证明,把国学礼仪经典教育融入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让这些意存高远的中国优秀古典经文熏陶思想,培养技校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都是大有作用的。
(3)传承民族精神。文学经典作品能够感染学生,激发爱国精神。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诸葛亮临危受命到岳飞精忠报国等,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注意挖掘课文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进行感悟,以此来陶冶自身的爱国情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活动中传播传统文化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活动。很多小孩从小就背唐诗三百首,当他们把反复地这些古诗词背诵下来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例如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时,脑海里会冒出“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看到皓月当空时,会想起“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看到凄凉的景象时,突然间明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没读过唐诗三百首的孩子,只能够表达出“好美的夕阳啊”“好美的月亮啊”“啊,好凄凉啊”。在笔者任教的学校,全校学生一天的学习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始的,语文老师们自主编写了四册晨读课本,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是文学经典。这正是出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考虑。
(2)开展轻松的课外活动。课堂虽然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阵地,但是课外活动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好课余时间,围绕经典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来夯实学生的国学基础。如笔者学校图书馆和基础系联合举办每月的读书分享会和经典导读、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
三、小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明是我国立足于世界上的根基。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传承中华文明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使命。技校的语文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人,应该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营养,并因势利导地将它与现代社会结合,慢慢去“反刍”,去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许朝娜.中学语文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2]宋沙.中学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陆媛媛.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
[4]霍蓉光,聂红菊,杨同军等.高职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与对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7).
[5]徐余忠.文道并焕经典先行——略论中学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引导与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3(4).
(作者单位: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