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学教育 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
2016-03-30周寻
周寻
摘 要:文学教育对于大学生之意义,在于丰富其学识,滋养其精神,从而惠及整个社会的环境与风气的改善。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高校文学教育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改革。本文是由部分大学生文学素养现状引起的思考,强调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并对加强高校文学教育的途径作了探讨。
关键词:文学教育;高校教育;文学素养;人文素质
近年来,受到社会上实用风气的影响,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愈加明显,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体现出文学视野狭窄、文学素养不高的特点。在课堂上提起《围城》《飘》等名著,或者沈从文、奥斯卡·王尔德等中外文学大家,换来的经常是学生茫然的表情;诺贝尔奖虽然让莫言“火”了一把,看过电视剧《红高粱》的学生或许不少,但读过原著的却没有几人。“高学历、低文化”的标签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不是讽刺,而是事实。尽管正在接受或者已经完成高等教育,但文学、历史知识贫乏,人文素养严重缺失者不在少数。因此,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人文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仍然是各级院校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正如文学批评家郜元宝教授所说:“当学术书汗牛充栋而文学书被挤到角落时,当文学变成‘他们的文学、学术反而变成‘我们的学术时,这时代的总体文化将极其糟糕,而我们大家竟然熟视无睹,甚至正舒服地享受着学术‘繁荣带来的‘好处。我们都是文学的背叛者。”[1]大学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发展、情感健康都能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关系着整个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建构。加强大学文学教育,直接的目标即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交流、学习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具体来说是指在文学领域,如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2]。大学生在文学领域的能力既包括输入能力,也包括输出能力;既包括文学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包括文学创作能力。文学作品为阅读者提供大量的词汇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阅读者提高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学习者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感知。文学教育或许不像其他一些大学学科教育一样可以立即应用到实践中去,但通过接受文学教育形成并提高文学素养,对大学生而言应当是影响深远并终身受益的。
学习是大学生的本职工作,对于学识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需求。文学作为各民族文化历史的悠久积淀,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完善学科,能够以其覆盖的浩瀚知识领域满足大学生求知好学的精神需求。古今中外的作家将自己的经历与见闻书写成册,并在作品中注入自己深入研究或有所涉猎的领域中的知识与信息,提供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去吸收。《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通过接受文学教育,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取间接经验,无疑是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学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文学作品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文精神的最大载体。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 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所谓 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就是说,世界上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能发掘人生的奥秘,揭示人生的本质和规律,这是科学做不到的。而所谓奥秘,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我们说“文以载道”,也就是说文章可以说明道理。不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将自己的思想倾注于作品之中,并借助作品将自己的思想广为传播。歌德、萨克雷、鲁迅,都凭借着自己的文学著作针砭时弊、辨析善恶。也因此,文学教育具备帮助人脱离庸俗、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沉淀思想的功能。对于中国文学的学习可以令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外国文学则向读者介绍外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以其内容的广袤性、多元性以及经典性[3],为学生拓宽眼界,增加文化底蕴。
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文学对整个社会的环境与风气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学教育不仅是要进行语篇分析和背景介绍,更需要对文学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进行传承与发扬。文学经典是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作品中常常有着明确的伦理道德倾向,或者蕴含着对于真善美的宣扬和讴歌,使读者从中寻找和体会生活之美,进而心灵受到净化。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是个人素质,一群人的修养则会成为社会的小缩影。大学生的文学教育只是社会教育的一个小分子,然而积少可以成多,由小可以见大,高校依托自身平台,推进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不仅是使学生受益,从长远来看更可以惠及全社会。
二、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
正如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它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4]提高文学素养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文学教育应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怎样才能得到提高,时至今日并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要培养真正优秀的、全面的,既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又能够造福社会的人才,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全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与付出。
高校管理层需要真正将“文学树人”由口号内化为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文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将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办学重点任务来抓。改变文科专业和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以文史哲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探索文学类课程在模式上的更多可能。许多高校对于学生的文学教育仅停留在“大学语文”这一门公共课上,且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并没有开设这一课程。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与外国文学沾边的必修课,更是大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语言教学和相关考试的通过上。文学类的选修课则受众相当少,并且课程内容多偏向理论和批评,并不要求学生对于原著作品本身进行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效果甚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现代语言学院为学生提供两门选修课程,分别为“十九世纪欧洲小说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Novel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和“二十世纪文学中的传统与实验(Tradi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两门课程分别要求学生每一至两周读完一本小说原著的英译版,包括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左拉的《妇女乐园》、卡夫卡的《审判》、萨特的《恶心》和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等。学生按照课程大纲每周提前进行阅读,并在研讨会形式的小班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小说进行讨论和反思。由此,学生在十周的学期内,可以读完六至七本小说,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扩充了阅读量;又通过教师带领的讨论,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可否认的是,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与我国高校的现状在多方面存在着短时间内无法逾越的差距,比如班级规模、师生比、图书馆藏书量等等,但有国外高校课程珠玉在前,我们的高校是否可以借鉴其思路,改换其模式,或尝试以试点、实验班等方式设置能够更直接地加强学生文学教育的课程。同时推进以文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对于育人的宣传促进作用。高校管理层可以以文学为主题、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优化软硬件设施,完善图书馆等相关场所,鼓励开办文学类的社团或读书小组,开展文化节、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定期向全校师生提供推荐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书目,依靠多种手段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文学教育、自愿参与文学活动。endprint
学校教育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学教育的加强,需要教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自身首先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对学生加以引导。诚然,现今的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越来越多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以及海外留学背景。然而,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和科研之中,是否还阅读文学作品,是否对自身再进行文学教育,可能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想要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学素养,并不只是文学课教师这一个小群体的任务,师资队伍的整体人文素质都需要得到提高,才能在更广的范围、更多的时间里对学生产生影响。具体到与文学相关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赏析和评论文学作品,并带着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和体会文学作品。由此,学生可以主动地品味文学之美,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他人的审美观。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联的文学作品作为扩展阅读,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作家视角、更多体裁、更多风格、更多语言特点,深化理解某一文学主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丰富灵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适当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影视资料吸引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接触最新的文学成果并进行交流。
学生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将被动接受教育培养转化为主动寻求素质的提高。要想文学教育收效良好、大学生的文学素养确实得以提高,学生必须意识到文学教育和提高文学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摒弃量化主义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与引导,将接受文学教育,提高个人文学素养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下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重视名著阅读,在阅读中潜心感知作品中的言外之意,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院校、社团等各级机构组织的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包括讲座、征文比赛、读书小组等等。与老师、同学甚至更多人交流读书思想。
任何素质的提高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漫长的时间、巨大的投入和坚定的决心,人文素质的提高当然也不例外。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于全民人文素质的进步而言,范围虽然有限,作用却不可小觑。重视文学教育,长期开展并不断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必将有助于全社会的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 郜元宝. 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教养[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3] 涂险峰,张箭飞. 外国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5.
[4] 张志公.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146.
[责任编辑:陈立民]endprint